![]() | 顓頊帝嚳陵(二帝陵)AAA ![]() 顓頊帝嚳陵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俗稱“二帝陵”,民間稱“高王廟”,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積350余畝,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1167年)劃歸滑縣,1940年劃歸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史載二帝葬于“鮒山之陽”,即指此處。封土冢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4米,頂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殘存有高1米左右的磚砌陵墻,南面陵墻上分別鑲嵌有“顓頊陵”和“帝嚳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記載,磚砌圍墻系元代天歷二年重修時所筑。在二帝陵廟之前的高臺地上,還殘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廟拜殿和左右……[詳細] |
![]() | 三楊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多為黃沙覆蓋,發現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陶片。經過近兩年的考古發掘和勘探,目前遺址內已有7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通過對其中4處庭院的發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頂、墻體、水井、廁所、池塘、農田、樹木等大量重要遺跡,并出土了一批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狀況的文物。像著名的“龐貝古城”一樣,三楊莊遺址是因為突發災害而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的,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凝固”下來了,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農田及各類建筑的墻體等。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頂,保留著板瓦與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時的原狀,來不及搬走的生活實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鐵器等,得以在原地保……[詳細] |
![]() | 內黃縣農民革命起義舊址年代為1928年,位于內黃縣。杞縣農民革命起義舊址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溫氏祠堂,位于內黃縣六村鄉溫邢固村,是內黃農民革命紀念地,現存祠堂3間,大門為舊式起脊式門樓,上懸“溫氏祠堂”匾額。1928年冬,在中共濮陽縣委的領導下,農民協會清算了當地民團團總蔡鴻賓的-罪行,取得了斗爭的勝利。次年2月15日,在溫氏祠堂召開慶祝大會,硝河兩岸村莊的農民3000余人前來參加,不料被叛徒蔡兆麟(蔡鴻賓之子)告密,民團突然包圍了會場。沖突中,共產黨員和農協會員趙鎖成等4人被打死,多人受傷,縣委領導成員劉漢生、趙紀彬、王卓如、李大山被捕。1930年溫邢固事件一周年時,共產黨又組織群眾……[詳細] |
![]() | 理固塔原立于村北寺院,后移村東關帝廟,系唐早期七級密檐式石塔,須彌座平面呈正文形,邊寬98厘米,往上逐層收斂,通高3.17米。塔南向開拱券式佛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俑人,龕額雕鋪首獸面,兩側雕青龍,上方門左右外側雕金剛力士,內側雕供養人。塔身凹刻化佛29尊,余面線刻纏枝牡丹,塔剎為出蓮寶瓶。該塔雕藝精諶,造型玲瓏,然久經風雨剝蝕,又經五十年代拆除移用,更著-中-劫洗夷毀殆盡。幸遇鄉賢葛國選率眾翁嫗尋置殘件方得遺存。1984年文物普查中,省文物局發現后認為此塔豫北少見,指令加強保護。于1985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歷史文物,村干部保護員申請修復古塔,嗣后征……[詳細] |
![]() | 大興寺塔位于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沖擊,仍巍然屹立。該塔為7層密檐式磚實八角塔,高18.7米,底層周長15.6米。塔身通體除磚雕外,全用條磚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內為實心砌體,在第4層南面壁設一拱券門洞。塔身各層以條磚疊澀出檐,緊密相接,檐下飾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和蓮瓣承托。大興寺塔位于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詳細] |
![]() | 荒年志碑在河南內黃縣蘇王尉村,明崇禎十七年(1644)刻立。碑文記載了崇禎十二年至十七年,河南地區連年災害,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景,同時也反映了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得到發展壯大的情況,是研究明末政治、經濟的重要史料。碑文摘錄如下:“記崇禎十二年春,旱風相仍,麥減收。至六月,大旱,蝗蟲遍殘,五谷減收。至冬月,不降片雪。此雖荒年,而人未死。記十三年春,紅風大作,麥死無遺。囗家囗食野菜樹皮,受餓者面身黃腫,生瘟病死者有半。至五月二十二日方雨。棉花、高粱、谷、豆,一時播種。至六月三日伏無雨,旱蝗殘食,五谷不收。至八月二十四日降霜,蕎麥不收。當時斗麥價錢六百文,斗米價七百文,斗豆價四百文。民流為盜,蜂擁蟻聚,……[詳細] |
![]() | “四·一二”革命紀念地在內黃縣城南20公里處的白條河園林場東,有一處為蒼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紀念碑亭,亭內聳立一通3.35米高的紀念碑,這便是《四·一二陣亡將士暨殉難同胞之公墓碑》,紀念公墓碑記載著1941年4月12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1.5萬余人,對內黃沙區革命根據地抗日軍民實施血腥大-的野蠻暴行。為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暨死難同胞,1942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黨委率第二十、二十一專區各界,于“四·一二”一周年之際,在此處隆重召開紀念大會,并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為“四·一二”革命紀念地,教育后人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勵精圖治,強我中華。這里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
![]() |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幢位于內黃縣二安鄉花固村南。共有兩座,形式相同,因100多年前出現于復興庵內,因此又稱復興庵雙石塔。該塔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寶二年),為平面正方形、九級密檐式石塔。塔高為6米,方形基座,塔身鐫刻佛經人物甚多,如菩薩、佛、力士、飛天及蓮花、獅子等。雕刻技藝嫻熟,刀法遒勁有力,無論是刻畫人物或花卉、動物,均給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西塔有公元743年(大唐天寶二年)的題記,東塔完整地鐫刻了《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963年6月,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幢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千年古棗園在六村鄉千口村,緊臨湯濮鐵路。古棗園占地面積500畝,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樹圍在170㎝左右,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虬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干的直徑也達120㎝。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早期共產黨人,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幸免于難。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古棗樹仍長勢喜人,成了戰爭風雨的見證。……[詳細] |
![]() | 棗林觀光公園在后河鎮西乜固村,是一處集文化知識性、生態休閑性、趣味觀賞性、參與互動性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內黃大棗林分布在衛河以南12個鄉鎮,連片成林,面積4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棗鄉。內黃種植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黃大地棗林似海,綠意盎然。各鄉鎮中,面積產量以后河鎮為最大,居中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稱。內黃棗林,發展,形成獨特的農業間作模式,成為安陽市“特色農業縣”。……[詳細] |
![]() |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處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漢代建陵,唐代繼修,宋代開寶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內現存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銘并序》,螭首龜趺,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書法剛勁,碑文記述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詳細] |
![]() | 玄武帝廟位于河南省內黃縣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玄武帝廟始建于元代,歷經元、明、清多次修葺。穹窿頂,門頭掛檐,屬豫北少見。廟宇的檐部磚雕和門窗處石雕豐富多彩。身建廟以來,歷經數十次地震、水患。對研究建筑物的防震、抗洪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2006年6月8日,玄武帝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內黃槐林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和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里,蜂群嚶嗡,以釀制的槐花蜜而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詳細] |
![]() | 無梁殿位于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西。原為玄武帝廟大殿,因建筑無梁而得名,它不僅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且對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抗洪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