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睢縣北湖景區AAAA ![]() 北湖景區位于睢縣縣城北,東距商丘市60公里,西距河南省省會鄭州160公里,南距永(永城)登(登封)高速5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和連(連云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12公里。景區內均有較好的公路相通,民(民權)太(太康)公路從北湖景區中部縱穿,鄭(鄭州)永(永城)公路從北湖景區南部橫貫全景區。北湖景區范圍為:東起睢縣振興大街,西至環城西路,北接北環公路,南依睢州大道,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至5公里。北湖景區由睢縣東湖、西湖、蘇子湖、濯錦湖、恒山湖、甘菊湖、鳳凰湖等共同組成,總面積為15.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9平方公里。北湖景區屬于歷史原因自然形成的河湖,北湖是宋、元時期黃河經常泛濫的洪水沖灌形成……[詳細] |
![]() | 睢杞戰役紀念館AAA ![]() ![]() ![]() 睢杞戰役是豫東戰役中繼我軍攻克開封,全殲守敵之后,對國民黨多路兵團中,區壽年兵團予以圍殲和對其它各援敵進行沉重打擊的最后決戰,是整個戰役中消滅敵人最多、勝利最大、意義更廣的一個階段。本作戰從1948年6月27日晚,利用邱清泉喜功狂妄,而區壽年兵團躊躇不前,形成兩兵團之間40公里間隙,對區兵團突然發起猛攻始,至7月6日對西援之敵黃伯韜兵團沉重打擊之后結束的,歷時十天。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密切配合下,共殲國民黨區壽年兵團部全部、第七十五師部全部、第六旅全部、第十六旅全部、整編第二十一旅全部等共計五萬余人,宣告睢杞戰役的勝利結束。睢杞戰役烈士陵園始建于1980年,占地面積103.58畝,坐東向西……[詳細] |
![]() | 承匡故城AAA ![]() 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縣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歷史甚古。《左傳》有“(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會晉郤缺于承匡”的記載。《戰國策》記有“犀首以梁與齊戰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當西周時,承匡本為宋國西部邊境要地。到戰國時此地入于魏國。秦滅魏后,于此地設承匡縣,后以此地“卑濕”,乃徙縣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廢棄。現城垣仍殘存,逶迤數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臺,高約十米,臺下有土穴,深不可測,民間傳為古時報警用的“狼煙洞”,可直通杞縣圉鎮。臺上建關帝廟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據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關帝廟碑記》載:“溯厥創始,惜無所稽,惟懸鐘上記有……[詳細] |
![]() | 睢縣東關清真寺AA ![]() 睢縣東關清真寺位于縣城東關,始建于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目前占地60余畝,房屋百余間,是目前豫東地區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1947年,睢杞戰役時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大將曾把指揮部設在這里,使這座珍貴的民族古寺增添了革命色彩。寺內建筑呈明清建筑風格,有大殿、卷棚、望月樓、水房、講堂、女寺、善堂、花園等建筑,多為青磚綠瓦,飛椽花壁,木雕裝飾,建筑工藝精湛,氣勢恢宏。睢縣東關清真寺位于位于縣城東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豫東地區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其建筑獨具匠心,宏偉壯觀,雖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至今……[詳細] |
![]() | 圣壽寺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后臺鄉閻莊村西北200米,是睢縣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點。圣壽寺塔俗稱閻塔,為宋代建筑物。雖經多次地震侵襲,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1985年省政府曾撥款維修加固。塔身高22米,底座周長28.4米,為平面對稱六角,九級密檐式結構。塔身外部每層檐下均用迭澀磚砌,第一層高3米,檐下有南開一半圓形拱圈門。一至六屋外壁嵌砌佛像雕磚數百個,佛像造型各異。塔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室壁佛像磚砌,頂部飾有彩繪圖案。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依據。關于圣壽寺和圣壽寺塔,當地還流傳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大宋時期閻莊村來了一位法號慧普的和尚,他慈眉善目且精……[詳細] |
![]() | 湯斌祠是清初順臣湯斌為其母親修建祠堂,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內解放路西段,是睢縣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湯家祠又名湯斌賢良祠,湯恭人旌烈祠,位于睢縣城內建設西路,座北朝南,面積1200平方米,三節院,從南到北依次為門樓、二門、卷棚、大殿、五門照。門樓一間,正脊排山,前額懸掛有“奉旨賢良祠”金字匾一塊,門前樹有二旗桿,西邊有吹臺,另有皇帝封賜的下馬碑,二門是三間過道,卷棚三間,四根明柱支撐,筒瓦蓋頂,室內為懸掛圣旨和絲布禮品,賢良祠和節烈祠大殿各三間,殿前樹有湯文正公蛟龍碑,湯恭人節烈碑一通,祠前有雕工精良的節烈牌坊。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詳細] |
![]() | 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位于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南巡渡江,船至江心,風浪驟起,袁驚恐,幻覺遇呂洞賓得救。返里后建廟紀念,因坐落在土山上,故名。公元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全國罕見的船形園林式古典建筑,它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純陽寶殿,后建望月臺,臺上有八仙亭,臺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臥像,形象栩栩如生。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引無數名人學士興詩作賦。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贊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詳細] |
![]() | 劉莊平民夜校舊址位于縣城西兩公里劉莊村西。1928年3月睢縣籍早期共產黨員姜朗山在劉莊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不久解散。姜朗山轉入地下活動。他拿出自家財產,把附近4座廟宇拆掉,創建了劉莊小學,共有40間房、占地30多畝。學校大門門楣上題寫著“喚起民眾”4個大字,門兩旁寫著“昔日蔓草荒蕪凋蔽凄涼,今朝人才薈萃莊嚴燦爛”一副對聯。1929年9月,姜朗山在劉莊小學成立貧民夜校。姜朗山和進步知識分子李省三、李備五等擔任教師。附近村莊的貧苦青壯年三四十人參加了學習。主要講授《平民識字課本》等文化知識和時事常識。劉莊平民夜校堅持2年多,參加夜校學習的農民不但能記帳看報,有的還會寫書信。這些貧苦農民經過夜校……[詳細] |
![]() | 周龍崗遺址位于睢縣蓼堤鄉周龍村北面,地勢較高,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文物層度約2米。1978年試掘,上發現灰坑6個、殘陶鬲、陶盆、陶罐等。下層為龍山文化層,發現灰坑6個、殘陶窘1個和一些文化遺物。并采集到一些殷商時代的文化遺物和兩片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片。灰坑內有陶、石、骨、蚌器和獸骨、草拌泥、紅燒土塊等遺物。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之,一部分為泥質黑陶、磨光黑陶和細泥紅陶。另發現有“蛋殼陶”片。紋飾主要為籃紋、方格紋、繩紋-紋,有飾鏤孔。器形有深腹罐、鼎、甑、小盤、碗、壺等。該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在周龍崗遺址中發現燒制陶器的陶窯遺跡。學術界一般認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詳細] |
![]() | 喬寨龍山文化遺址。該遺址位于周堂鎮西喬寨村南,西北距縣城6公里,原為一高出周圍地面數米的古代夯筑土臺,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其土質與四周黃壤不同,為黑色壤土。其上原有廟宇,名“雙塚寺”。1947年國民黨睢縣第六區(白廟區)區部在此建據點時挖出漢墓數座,出土大量漢代殉葬品,以五銖錢為最多,但全部流散。“文革”期間再遭破壞,土臺大部被鏟平。從保留的斷面看,地表以上土層含有東周至漢代陶片,地表以下主要為龍山文化層。地表上可采集到具有龍山文化特征的方格紋、藍紋和繩紋陶片及殷商瓦鬲碎片,顯示該遺址延續時間跨度之大。在遺址北喬寨村村民家中,征集到大量陶罐、陶壺、銅鏡、五銖錢等漢代陪葬品,空心漢墓……[詳細] |
![]() | 平民夜校舊址位于睢縣劉莊村。1929年共產黨員姜朗山創辦。校址有三排教室,東西廂房、廚房及茶房等。現存教室三排,前排9間,中排和后排各7間;中排中間的門額上橫嵌磚雕“喚起民眾”四字,后排中間門額上橫嵌的磚雕“革命精神”四字,字劃雖殘,但遺跡猶存。姜朗山睢縣人,1923年在上海大學經蔡和森、惲代英介紹入黨。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他回睢縣劉莊組織農民協會,以教書為掩護創辦“睢縣第四小學”,并于1929年9月至1931年6月在該校開辦“平民夜校”主要宣傳革命道理,提出“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等口號,夜校前后開設兩班,培養學員100人。1931年姜被捕后停辦。1937年初姜朗山出獄仍回睢縣……[詳細] |
![]() | 介紹: 位于睢縣蓼堤鄉周龍村北面,地勢較高,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文物層度約2米。1978年試掘,上發現灰坑6個、殘陶鬲、陶盆、陶罐等。下層為龍山文化層,發現灰坑6個、殘陶窘1個和一些文化遺物。并采集到一些殷商時代的文化遺物和兩片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片。灰坑內有陶、石、骨、蚌器和獸骨、草拌泥、紅燒土塊等遺物。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之,一部分為泥質黑陶、磨光黑陶和細泥紅陶。另發現有“蛋殼陶”片。紋飾主要為籃紋、方格紋、繩紋-紋,有飾鏤孔。器形有深腹罐、鼎、甑、小盤、碗、壺等。該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河南商丘……[詳細] |
![]() | 東關明清一條街。城東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條街,展示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無窮魅力;即縣城東關大街。始建于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初遂臻極盛,為豫東地區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吸引方圓數百里的客商前來交易。更有晉商、徽商及福建等地商賈在此定居經營,晉商曾建“山西旅睢同鄉會館”。街東西長1000米,寬7米,青磚鋪地。商戶沿街排列,其建筑式樣大致相同,但豪華儉易各異。一般是前有出廈,出廈以紅色油漆木柱支撐,活動門板,木質窗欞雕花,進店可見朱紅木柜臺,柜臺后貨架上陳列各色物品。睢縣東關大街曾長期作為全縣商業中心,歷來有“買賣去東關”、“東關集常市”的說法。……[詳細] |
![]() | 無憂寺塔。位于城南20公里處平崗鎮周塔村東的唐朝無憂寺塔,構思巧妙,超凡脫俗如一位溫柔嫻靜的少女,歲月的殘缺依然不減大唐風韻的高貴典雅;位于城南。塔原為八棱五級磚塔,民國初年被拆去兩級,現存三級。每級有相對兩門,無門各面飾菱形磚雕假窗和佛像磚,轉角處為圓形擎檐柱,檐下有斗拱,用迭澀磚砌成,檐上為反迭澀磚層,翼角翹起。塔內有梯形塔心室,可盤旋登頂。此塔雖損壞嚴重,但其精湛建筑技術仍清晰可見。北宋建都汴京(今開封),襄邑地近京畿,其時佛、道兩教皆盛,故境內多佛寺、道觀。金元以后,時過境遷,寺廟蕩然無存,而圣壽、無憂二塔為僅存之碩果。……[詳細] |
![]() | 恒山漢墓群。位于縣城北5公里趙莊村與王莊村之間,原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50米,地勢高于四周,即舊志中所稱之恒山。舊時文人所詠“睢州八景”,“恒山籠秀”是其一景。山上原建有恒山寺,今已不存。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村民于此耕作時,常發現漢墓,多為26×15×5cm繩紋磚砌墓,亦有空心磚砌墓,出土器物陶器為多,另有玉璧、玉帶鉤、鐵劍、鐵剪等。漢墓外,還發現上限年代不可確定的古文化層,采集到自龍山文化至東周時期的陶片,因而引起考古、文物部門的重視,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寶墨亭。原在舊城(今城湖)西北隅乾明寺內。宋紹圣元年(1094年)閏四月二十一日,蘇軾被貶官遠流嶺南(今廣東),途中遇雨,夜宿襄邑乾明寺,應當地人士之請,手書舊作《洞庭0》、《中山松醪》二賦。后邑人刻二賦于石,建亭以覆之,亭名“寶墨”。金元后寺圮碑失亭廢。二賦手跡寶墨流入清代皇宮。清末民初從皇宮流出,為民間所收藏。“文革”后收藏者后人將墨寶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1985年睢縣書法愛好者陳旭自該博物館將墨寶拍照帶回睢縣,縣文化部門在袁家山前重新刻石建亭,仍名寶墨亭。 ……[詳細] |
![]() | 襄陵。一名襄臺,一名望母臺。傳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位于城湖湖心島東北隅,原為一夯筑高臺,版筑之跡,至今歷歷可見。襄臺或傳為宋襄公望母臺,或以為襄公墓。耕人常于其地拾金珠諸寶器。崗上有老榆數株,經秋莢飛紛紛如翦亂楮,以其秋莢名拗榆。崗及臺上生棘樹,秋晚結實,殷紅累累。又清初睢州名士田蘭芳作《駝崗記》一文,其中提及襄臺處略同此詩之注,可見二三百年前襄陵景象。襄陵土塚高聳,屹立水涯,四周佳木蔥蘢,芳草萋萋,鶯歌燕舞,仍不失為一勝景。……[詳細] |
![]() | 犁崗古文化遺址。該文化遺址原為高3米的土阜,東西長120米,南北寬80米,位于平崗鎮崗下坡村和犁崗村之間,一部分壓在犁崗村下。村民在此處取土時發現漢代磚室墓和石棺墓,出土的陪葬品有陶壺、陶罐、陶倉、陶鼎、陶鈁、銅鏡、五銖錢等。遺址存留的文化層大部分為殷商文化層,有灰坑數處,隨處可采集到瓦、鬲、罐等器物碎片,并發現鹿角銅錛一枚。遺址內涵豐富,對研究豫東地區殷商文化有一定價值。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睢縣中原水城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總面積725.1公頃。睢縣北湖水面面積近5000畝,景區位于睢縣縣城北,地處睢縣縣城北部近郊,主要包括北湖、蘇子湖、濯錦湖、恒山湖、甘菊湖、鳳凰湖、通惠渠黃堤口至西關段及利民河等。景區內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水上娛樂設施完善,最著名的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陵墓、宋襄公望母臺、甘菊泉、桃花洞、蘇軾留墨處等。2000年,北湖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省級旅游景區,北湖使睢縣有了“中原水城”的美譽。公園將充分利用北湖等湖泊群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完善水系溝通與棲息地生境,將其建成中原地區以湖泊群濕地為特色的濕地保護與恢復的示范點,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