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AAAAA 周恩來故里景區位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包括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駙馬巷、河下古鎮,總占地3.15平方公里。區域內擁有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等6大主類、18亞類、83種基本類型資源,旅游資源單體總數100多處。除了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周恩來故里的歷史、人文內涵厚重。周恩來紀念館位于古城淮安北門外夾城內的桃花垠,館區由紀念島、寬闊的水面和湖四周環形綠地組成,總面積有四十萬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為水面,總建筑面積21166平方米,陳列布展總面積7880平方米。島上建有主館和陳列館,周恩來生平業績陳列館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周恩來故……[詳細] |
![]() | 吳承恩故居AAAA ![]() 吳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巷尾。河下地處淮城西北部,背靠里運河。故居為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內有書房等建筑。吳承恩故居以成為著名旅游景點,接待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游客。《西游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神話小說。當您來到淮安必定想看看這部馳名世界的神話小說的作者故居,探索這部小說的寫作淵源。我想您看過以后必定會有所了解,有所體悟的。著作吳承恩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一生的著作極其豐富,但是因為“家貧無子”,絕大部分已散失了,現存的著作除了馳名世界的《西游記》和一部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存世外,另外還有他寫的一部……[詳細] |
![]() | 韓信故里AAA ![]() 韓信故里淮安市的碼頭鎮,據傳是“漢初三杰”中韓信的故里,距新淮安20公里。是一個歷史古鎮,在秦代就已有此郡名楚州,現恢復其原貌雜。上圖為鎮中正在建設中紀念韓信的建筑(攝于2003年初)。原址為碼頭鎮小學,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據當地四十多歲的人講,他們小時候在學校旁邊還有一座胯下橋,十幾年前橋沒有了,但在一堵墻上還寫著“胯下橋”三字,2003年初這堵墻也沒有了,聽當地人說“胯下橋”就在圖上建筑的右邊。但是在老淮安市也有“胯下橋”遺址。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現江蘇省淮安市)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據《史記》載,漢初軍事家韓信年少時,家中困難,常到城下釣魚,有一位靠為別人……[詳細] |
![]() | -故居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曲巷與紅光西巷相會和處。-(1898~1976年),字翔宇,原籍浙江紹興。-是新中國重要的締造人之一,他為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無私貢獻了一生,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中國0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故居為-祖父與二伯父從浙江祖籍遷居淮安后,共同買下的東西兩個宅院。兩院中間有一塊很狹長的空地,有隔墻和腰門相連。原來有房屋31間,其中東院共三進12間,西院三進19間。1898年3月5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間誕生,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西院……[詳細] |
![]() | 在市區淮陰中學的北院內,有一古樸典雅、富于民族特色的院落,這就是民國大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的故居。更生先生當年革新教育,振興國家的理想雖已實現,但他那愛國主義和銳意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勵著后人。為了緬懷這位勇于革新的教育家,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淮陰市政府在紀念他逝世六十周年之際,修復了李更生先生故居。李更生,名荃,字亙孫,1883年1月23日出生于清江浦的書香家庭,少年時代的李更生天資聰穎,學習用功,于1902年進入江北高等學堂讀書,在新知識、新思潮的影響下,于1906年,懷愛國救國之心、“興邦必先興教育”之志,步入教壇,歷時二十余年,把全部心血奉獻給了教育事業,1927年4月7日逝世。故居分前后四……[詳細] |
![]() | 張云逸舊居在紀念館北側500米之遙,還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群,這就是張云逸舊居陳列館。該館占地1060平方米。其間有張云逸居住過的三間草屋、軍部機關辦公用民舍和八十年代建筑的陳列館。陳列館里共展出了新四軍時期的珍貴照片、圖例200余張,以及陳列了張副軍長曾用過的木床、桌、登和軍部司、政、后機關以及醫療、兵工等單位當時生活用過的大量實物。通過這些實物,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那雪雨腥風、烽火連天的年代艱苦奮斗的情景。在抗戰的關鍵時期,新四軍軍部在黃花塘指揮大江南北的紅色鐵流縱橫馳騁,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新四軍與黃花塘以及盱眙人民結成了永難割斷的血肉聯系。……[詳細] |
![]() | 劉鶚故居,系劉鶚父親劉成忠所購買,在淮安城內勺湖東南的高公橋西街上,東臨金剛社巷,西界地藏寺巷,屋北原是荒地。由東邊的花園、當中的正宅,以及西邊三個可以自成院落的部分(按劉德馨的說法,為西宅南部、西宅中部和后宅)所組成,共有房屋一百四十余間。 據劉氏后人所見之契約,此房的原主姓廖。劉成忠于同治五年(1866)叫自己女婿、淮安人高維之托“中人”和“官牙”以“歌風堂”的名義,先買了廖姓的花園。同治十年(1870)又買下了廖姓其余的房屋。光緒三年(1877),劉成忠退休后,就來此屋定居。……[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