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文秀帥府位于大理市大理舊城南門內正街。又名大理元帥府、杜文秀帥府,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云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建立的當地民族自治政權所在地。清咸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占古城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大理政權,改原來的大理提督府衙為帥府。現尚存帥府大門,紫禁城部分城墻,帥府內堂大門,白虎堂及兩側廂房等建筑。起義失敗后,云貴總督岑毓英對帥府進行過改建。1988年維修后辟為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詳細] |
![]() | •到古城不進方國瑜故居看看,等于沒有到過古城。景點介紹走進方國瑜故居,猶如進入了一座家訓家風的講壇。方氏家族勤奮、團結、重教,嚴謹的家風,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來這里參觀的人。方國瑜故居是一座有著近200年歷史的古宅,分為上下兩院。站在街道上映入眼簾的是一道上部為扇形的拱形大門,在扇形門頭上鑲有一塊白底綠字的“方國瑜故居”牌匾。再往前第二道大門上懸掛著清光緒年間的“世貢第”匾牌。上下兩院既有通道石梯相連,又自成一個“三坊一照壁”格局的小院,每個院子的東西主樓后邊都建有小花園,自成一個小天地。兩院中心大廳,立著方國瑜銅像。院里布局了“求學之路”“家庭關愛”“科研成就”和“教學成果”等6個……[詳細] |
![]() | 袁嘉谷舊居位于翠湖北路51號,建于1920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積510平方米,建筑面積756平方米。北面正房五間,明間和次間為三層,單檐歇山頂。梢間和其他三面皆為兩層,硬山頂。各層朝天井方向均設走廊,一二層構成回廊。東側廂房下部明間為門廳,二樓外側有走廊。除東廂房下層明間外,各樓層明間設隔扇門6道,兩側均為木檻窗檻墻,傳統中式做法,僅有外墻二樓對外開窗為半圓拱頂,有西式韻味。袁嘉谷(1872~1937),字樹圃、樹五、號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6歲成為秀才。22歲中舉。31歲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是云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袁嘉谷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后,授職翰……[詳細] |
![]() | 翠湖北路3號王九齡舊居建蓋于1925年。從前的門牌是翠湖東路25號。那時,王九齡剛從教育總長任上辭職歸來。他買下了翠湖北岸上的一片沼澤地,填平后建蓋了這幢住宅。王九齡舊居是一土木結構的傳統四合五天井式宅院,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2平方米。座北向南。坡面青瓦懸山頂。為了借南面翠湖之景,便于觀賞,南面僅建了平房,其他三面均為二層樓房。北面正房稍高,明三暗五(間),兩側耳房皆為三間。與眾不同的是,三面樓房一、二樓間,建有回廊,而且兩側耳房二樓的回廊延至南面。站在二樓外走廊上,翠湖美景,盡收眼底。房屋雖然寬大,但木構件裝飾則簡樸大方。南面圍墻轉角為石嵌,大門兩側有邊長1米許的外方內圓石砌作為裝……[詳細] |
![]() | 胡志明舊居在華山南路南廊中段,現在的門牌是華山南路91、92號。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76平方米。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兩面坡中式屋頂,面闊三間,臨街外立面為西式做法,樓上每間均開條形窗,上層窗臺底線連貫微凸,裝飾簡樸。下層為店鋪,樓下設書店。二樓東面二間即為胡志明在昆明期間的居所之一。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在抗日戰爭期間多次來昆明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每次到時,少則二三個月,多則半年。由于當年政治風云莫測,斗爭環境復雜,根據實際斗爭的需要,在昆工作時住地有好幾處,常住于金碧路香油巷、崇善街、三節橋村(今新橋村)、太和街咖啡館等處,華山南路是他常住的地方之一。那時,他公開的身份是昆明金碧路南來盛餐廳的面……[詳細] |
![]() | 熊慶來故居座落于云南大學校本部會澤院和至公堂東側,“考棚”前的一座二層樓房,故居占地面積308平方米,現由云南大學文物管理辦公室管理。此故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樓為熊慶來先生的接待室,二樓為臥室或辦公室。主體建筑為土木結構二層樓房。熊慶來故居是1937年建蓋的,1957年至1968年,這里還居住過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詩人、文學家,原云南大學校長李廣田。李廣田與原黨委書記高治國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學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也就是說,這里是云南大學歷史上兩個輝煌時期的兩位校長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樓一直作為辦公室(原馬列部辦公樓)。1999年7月,學校決定拆除此樓,校……[詳細] |
![]() | 周鐘岳舊居位于翠湖北路,為民國時期中西合壁風格的民居建筑,磚木結構瓦屋頂硬山建筑,共三層,高約12米。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中間三間帶兩柱外走廊,兩側突出部分正面為三面體,使得坡面懸山屋頂兩側前部形成半圓攢尖頂,美觀而簡潔。此房周鐘岳購自張家,抗日戰爭以前,周鐘岳一家已經在此居住多年。抗日戰爭期間,周到重慶任職,1939年底,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和數學系教授程毓淮兩家曾借住于一樓五間,一年左右的時間里,一樓便成為部分西南聯大教授聚會的場所。1940年10月13日,周公館便被日機-擊中,抗戰勝利后才重新作了較大的維修。周鐘岳(1876~1955)字生甫,號惺庵,云南劍川人,白族。早年赴日留學……[詳細] |
![]() | “邊塞偉男”刀安仁的故居,坐落在盈江縣新城鄉,距離縣城約30千米,是德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原址為干崖土司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土木建筑結構,分三進四堂。曾多次遭遇浩劫,在修繕之前只剩下三間廂房。2008年當地政府出資440萬元進行修繕,在故居內長期展出的有192件文物,其中包括干崖土司大印、刀安仁生前使用器具、留洋油畫以及兵丁戲服等珍貴文物,全面展現了傣族民主革命第一人刀安仁承襲土司、留學日本、發起騰越起義等歷史史實。刀安仁主要著作有《抗英記》、《游歷記》、《獄中紀事》、《傣文詩韻》、傣劇本《阿鑾相勐》、《陶禾生》等。在刀安仁故居附近,還有遠近聞名的“中國橡膠母樹”扎根于此。樹高20……[詳細] |
![]() |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鎮倘塘村委會下街村23號,現由周建屏的侄孫周樹南、周才明、周宏衛3家居住。周建屏,名宗堯,字興唐,又名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在宣威縣倘塘村,是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他早年投入滇軍,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倒袁護國起義和北伐戰爭。1927年經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9年被派到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根據地工作,先后任江西紅軍獨立第1團團長、獨立團改編江西紅軍獨立第1師師長,獨立師整頓擴編紅10軍軍長;1933年3月,在閩浙贛省的第二次全省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5月,在閩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革命委員會……[詳細] |
![]() | 張沖將軍故居,又稱崇山別墅,位于鹽廠東南1公里的小廟山上,建于1943年,由正房、廚房、傭人房、營房、廁所等5幢房屋組成。故居以1幢主體二層建筑為主,為歐式建筑,前半部分呈弧形,屋頂為混泥土澆筑平頂,后半部分為傳統的磚木建筑;房前及兩側有近400平方米混泥土夯筑的停車場;房后緊鄰1幢一層三間磚瓦平房,此房有門與前建筑相通;主體房內有主臥室、書房、保衛室、會客廳、會議廳、衛生間、地下室、暖廚等設施。整個建筑群周圍古樹參天,俯瞰整個一平浪鹽礦廠區、街區景象盡收眼底。歷經風雨的洗禮,故居土黃色的墻皮已經出現脫落,窗欞的漆也漸漸褪色,推門進去,從一樓到二樓,除了屋子和門窗被修復過,已經沒有任何的物件和……[詳細] |
![]() | 范石生舊居位于昆明西北王家橋紅聯小學旁,建于1917年,系范石生1916年底由駐川滇軍第六師參謀長任上辭職回滇時所建。當時他與同事錢開甲共同合買了昆明西郊王家橋的八十多畝田地,并建屋居住,躬耕壟畝,自行勞作,在此隱居近三年,至1920年調任駐昭通的靖國軍第十六團團長,方始離開。房為土木結構二層樓房,坐東朝西,占地325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凹”型,正房五間,南北耳房各兩間,懸山頂,外走回廊,建構簡樸但舉架尺度較大,幾無裝飾。西南聯大教學樓和援華美軍空軍招待所舊址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號小翁。云南峨山縣人。1909年考入云南講武堂丙班,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參加重九起義和臨安……[詳細] |
![]() | •參觀探險家洛克的故居和遺物,感受百年前洛克對麗江的熱愛。景點介紹洛克故居位于玉龍雪山南麓的雪嵩村,是著名美國探險家洛克當年在麗江的居所,這里有關于洛克百年前在麗江生活留下的遺跡展覽,可以了解當年探險家對麗江的熱愛和百年前的麗江風情。約瑟夫洛克是著名的美籍奧地利探險家,1922年,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撰稿人、探險家身份從泰緬邊境進入云南考察,輾轉到達麗江后,因為對這里的熱愛住下了二十多年。他以雪嵩村為大本營字啊周圍采風,拍攝動植物、民俗風情的照片,著有《中國西南納西古王國》、《納西語英語百科全書》等名作,把中國云南的風情介紹給全世界,在西方非常有名。著名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詳細] |
![]() | 云南建水古城紅井街二十一號,是一座普通的清末建水民居建筑。八十七年前,一位年輕的軍官曾在這里居住了三年,從此,這座小院在建水人民心中便閃爍著神圣的光芒。這座小院便是朱德委員長在建水的舊居。從建水熱鬧的建中路與北正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向南一轉,便進入了彎曲幽靜的紅井街。其實,紅井街算不得街,充其量只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在巷內百余米深處第一個左拐彎的地方,有一座三間六耳的四合院平房。歲月的滄桑使當年的朱門紅墻蒼苔斑駁,即便是春節才貼上去的紅門對也已紅顏散盡。然而,只要一進入這座小院,勃勃的生機依舊擋不住向人撲來。且不說后院的幽幽翠竹,也不說一盆盆爭芳吐艷的花兒,僅就院內那棵高大的、枝繁葉茂的緬桂花樹……[詳細] |
![]() | 周家舊宅周家舊宅位于蒙自城內武廟街的周家舊宅,始建于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是當時蒙自豪紳,富滇銀行副行長、個碧石鐵路協理周伯齋的舊居。南北座向,單檐硬山頂木結構,住房與園林結合的四合院建筑。設有主房庭院,共四院90間樓房,占地面積2808.4平方米,建筑面積3258.4平方米。院內和方形石柱上刻有對聯19副。東側院里的一幢青磚樓房,取“頤養天年”之意。名為“頤樓”。周家舊宅于1983年公布為蒙自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春在蒙自設文法學院,主人得知聯大學生避亂到此,便慷慨借讓了這一處蒙自城中幽靜豪宅。周家老宅成為了學院的女生宿舍。因樓高風大,同學們又憂國……[詳細] |
![]() | 在大理州祥云縣,位于劉廠鎮王家莊村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紅色景點。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劉廠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縣城35公里、320國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莊村,背依青山,綠水環繞,被譽為“北大驕子,一門三烈”的王復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這里。大哥王復生第一個走出了家鄉云南,走向了中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一位共產主義火種的傳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帶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最為壯麗的一頁。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屬于當地傳統木結構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為小花園,兩層土木結構,其建筑設計巧妙,一架樓梯跑兩院通四樓……[詳細] |
![]() | 1986年7月在殉難處建立紀念碑,質地墨石,高1.1米,寬0.6米,碑正面楷書“聞一多先生殉難處”八字,由原民盟云南省主任委員楊明題寫,碑陰隸書聞一多先生殉難經過。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在附近學院坡上遭國民黨特務殺害。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云南大學至公堂悼念李公樸大會上作了“最后的講演”。下午聞一多和兒子聞立鶴相伴回家,就在離西倉坡6號家十來步之處,遭云南警備總司令部特務暗殺,年僅48歲。這便是震動全國的“李、聞慘案”。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省浠水。1922年7月赴美留學,回國后,在北京、南京、武漢、青島等地任教。1932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詳細] |
![]() | 李根源故居1901年,李根源22歲,回到九保,在蕭公祠教私塾。他邊教邊學,讀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詩略》、《滇南文略》、《滇詩詞音集》、《山海經》、《爾雅》以及《說文解字》等書,以提高教學質量。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關張發祥家的北廂樓上教私塾。學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親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趙會樓先生的要求,綜合為《約法八則》:尚書、習苦、廣量、氣節、虛受、博學、致用、有恒十六個字,寫于墻上。還在教室及宿舍門上,寫了兩幅對聯。教室門上的對聯是:伏片(案)參魚魯,臨軒聽鹿鳴。橫披是:開門見山。教師宿舍門口的對聯是:胸羅千古史,花放一樓春。橫披是:炊經酌史。1939……[詳細] |
![]() | 周培源舊居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辦事處原山邑村112號(即原龍門村),該建筑原系30年代,民國云南省政府在村里建的一幢公寓,曾作過公路醫院。公寓建筑別致,主屋磚、石、木結構,是一幢兩層三開間樓房,樓房通面寬12.4米,進深8.7米。屋正層鄰檐四棵青石砌成的石柱,沿層面修成大雨臺,下面是走廊。1938年4月—1942年12月,當時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的周培源與家人在此居住。周培源,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在理論物理和流體力學上有著卓越的研究成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為全國的科教事業作出過極為重要的貢獻。培養出了世界一流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我……[詳細] |
![]() | 盧漢公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翠湖南路4號,翠湖公園東門對面,為前云南省主席盧漢的住宅。公館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現今昆明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磚石結構法式建筑。整個建筑呈八角形,兩層,磚墻、木屋架,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屋頂為陡坡影山平瓦,側面皆為正三角形,具有明顯哥特式的風格。石柱、門套、窗套等石構件多有浮雕裝飾,室內配有壁爐,內裝飾全部采用進口柚木,主次臥室及餐室皆有落地式門窗與陽臺相通。東西側為三面體里面凸窗。紅瓦黃墻,配之以灰色邊框線條。1949年12月9日昆明起義時,盧漢在此將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彌,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軍統云南站站長沈醉等人扣押,當日午夜盧漢宣布起義。盧漢公館是云南……[詳細] |
![]() | 袁嘉谷故居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縣城異龍鎮南正街22號,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95.8平方米,建筑面積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結構四合院民居樓房。故居內的陳設、展覽是了解石屏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袁嘉谷故居大門雕梁畫棟,一塊紅底金字-“經濟特元”的直匾懸掛門頂。二重門頂一塊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橫匾映人眼簾,進入三重門是一幢四合院樓房。院子中央一棵枝繁葉茂的橙樹長年翠綠,每到秋天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上排堂屋墻壁正中掛著袁嘉谷任浙江提學史時的半身巨照,樓上陳列著袁嘉谷的生平事跡、著作及書法作品,下排樓上展覽著石屏的歷史文物,兩邊耳房為袁嘉谷生前的書房,珍藏著他曾用過的文房四寶。袁嘉谷故居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