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潘文治故居
  潘文治故居,位于天河區珠村東喬大街42號。故居于1912年動工。由于潘文治做官清廉,手頭拮據,故修了10年,才于民國十一年(1922)落成。1997年潘文治子女收回此屋時,曾經做加固、補漏等小修小補。該建筑是二層磚木結構的小洋樓,坐南向北,青磚石腳,門口上方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書寫的木匾“潘文治將軍故居”。該建筑呈“7”字形,二進半,寬約11米,深約18.4米。地下首進是大廳;左邊是臥室,右邊是樓梯;第二進中間是天井;天井有中西結合的灰雕風光畫。左是洗衣房,右是衛兵房;后半進是廚房。二樓是木板樓,木地板上有2個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玻璃觀察口。硬山頂,碌灰筒瓦,17架梁。二樓大廳墻上正中有潘文治將軍大幅照片,左邊是潘文治臥室,黃埔軍校時期,有時沒船回長洲島,蔣介石就在潘文治臥室過夜。臥室后……[詳細]
蘇兆征故居
  蘇兆征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杰出領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香港大罷工和省港大罷工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蘇兆征故居為青磚瓦平房一座兩間,帶一小廚房。位于珠海市香洲區唐家鎮淇澳村,距市中心十七公里。是蘇兆征出生和少年時期的舊居。原屋瀕臨崩塌,1983年按原貌重修。舊居內陳列蘇兆征生平簡介和他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及省港大罷工的一些文物如蘇兆征曾用過的寫字臺、磨米機等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十二件,蘇兆征與妻子、子女及革命志士歷史照片29張,文物、遺物等一批。197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故居又進行維修后對外開放,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詳細]
陳少白廣州故居
  陳少白廣州故居位于沿江西路的原西堤聯興碼頭事務所兼住宅的塔影樓。該樓為四層半建筑,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體,四層為西式洋樓,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天臺上有一四檐滴水、綠色琉璃瓦的中式遮陰與觀光涼亭。外墻批蕩成仿大石砌筑結構,與馬路對面的粵海關大樓風格保持協調。由于緊貼珠江邊而建,建筑整體似塔,倒影水中,故名塔影樓。1928年,陳少白在外海家鄉題詩《憶塔影樓》:“日日凝妝珠海岸,經年憔悴深閉門,風光如許人何處,厭記江潮漲落痕。”該樓首層建筑面積70平方米,建筑因夾在路與珠江邊的地塊略呈梯形狀,因而東窄西寬。天臺涼亭面積36平方米。每層東、西、北三面均有多個大窗采光,二、三、四層北側中間有西式小陽臺以觀街景。三、四樓南側以全飄臺飄出,并以精美的彩色蝕刻玻璃窗密封飄臺,一是可充分增大室內空間,二是可在室……[詳細]
蔡楚生故居
  蔡楚生(1906—1968)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人。我國著名的電影藝術家,被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解放后,歷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影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并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蔡楚生故居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距潮陽城區約24公里,是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潮陽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包括一座“四點金”、一座“厝包”(從厝)及陽埕等配套設施,均為20世紀初潮汕傳統民居建筑,故居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60平方米。蔡楚生先生1906年1月12日生于上海,6歲隨長輩回到故鄉潮陽集星村,讀私塾,干農活,12歲時便到汕頭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并堅持自……[詳細]
鄧發烈士故居
  鄧發故居座落于云浮市城區城西榃石塘村,建于清光緒年間,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鄧發同志的誕生地。該故居泥磚瓦木結構,共1O間,東邊有偏傍回水,主體建筑邊長21.3米,寬12.6,建筑面積268.38平方米,前邊曬場長21.3米,寬6米,面積127.8平方米。1979年12月,鄧發故居被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4年確定故居的保護范圍和建筑控制地帶(粵府[1994]42號文)。經多次修葺,原貌不變。政府撥款重修,同時建成革命烈士紀念館,并設有展廳展出鄧發烈士的生平事跡及遺物,現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參觀瞻仰。鄧發故居附近還建起了“鄧發紀念小學”和“鄧發紀念中學”。鄧發烈士故居是中國舊社會苦難歲月和先輩們不息奮斗抗爭的見證,現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詳細]
徐傅霖故居
  在廣東粵北山區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有一座名為“浰東小筑”的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它的建筑結構和建筑風格為傳統客家民居四角樓。浰東小筑,它的創建者為近代名人徐傅霖。徐傅霖,字夢巖,邑人尊稱其為“夢公”,廣東省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人,生于1874年,前清秀才,京師政法學堂畢業后,留學日本京都政法大學。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曾任臨時國會議員,眾議院議員。1915年任上海《正誼》雜志、《新中華》雜志。參與發起組織共和維持會,反對袁世凱稱帝。曾創辦《中華新報》,任主筆。1916年后,任國會議員、大理院院長。曾任國民參議員,國府委員,國大代表,總統府咨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反對蔣介石--和不抵抗主義,主張抗日。1932年參與組織中國國家社會黨,當選為第三屆中央常委。1938年任國民……[詳細]
方華故居
  方華故居位于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上樓自然村。方華(1912~1999),原名羅響,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人。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真理,曾與張覺青等人一起創辦熱水東華小學,開辦農民夜校,組織農-動,成為九連地區革命領導人之一。1938年8月,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方華任支部書記;1939年2月,方華任中共和平縣工作委員會書記;5月,任中共和平縣委員會書記;9月,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0月,調中共龍川中心縣委工作。1945年,在延安參加“七大”會議后,曾任中共撫順市委-部長、安東市總工會主席等職。建國后,歷任中共湛江市委書記兼市長、茂名石油總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中共茂名市委書記等職。1983年退居二線,1986年離職休養(享受副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陳鐵軍故居
  陳鐵軍故居位于佛山城區福賢路善慶坊。是陳鐵軍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為佛山清代常見的兩進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過的房間、使用過的家具、文具、印章和親手刺繡的繡件等。陳鐵軍故居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間二進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頂,人字山墻,磚木結構。陳鐵軍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詳細]
劉爾崧、劉琴西故居
  劉爾崧、劉琴西故居位于紫金縣紫城鎮安民居委會北河街45號。劉爾崧、劉琴西是同胞兄弟。劉爾崧(1899~1927年),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團中央委員、中共兩廣區委工委書記、廣州工代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等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廣東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事變中,劉爾崧不幸被捕,4月被殺害于珠江白鵝潭。劉琴西(1896~1933年),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領導紫金“四二六”暴-動-,1928年率部配合紅二師攻克南嶺,1930年任中共閩粵贛西北分委書記,1931年調上海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在香港被港英當局逮捕,1933年被押回廣州殺害。故居始建于清,坐北向南。1927年“四二六”武裝暴-動-后被國民黨當局燒拆,夷……[詳細]
浰東小筑(徐傅霖故居)
  浰東小筑(徐傅霖故居)位于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村蟬溪村。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于民國十年(1921年),大大小小的房子共有48間。浰東小筑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通面寬三門五間42米,每進與進之間都有天井用于采光、通風和排水,四角建有雕樓,俗稱“四角樓”。青磚砌墻,木架梁,硬山頂。斗門和大門均用青石砌成門框,上面嵌有青石匾。方形削角石柱承檁,三架式斗拱抬梁,斗拱和梁架上浮雕浮龍花卉圖案,鍍金漆。斗門上是時任“國民政府農林總長”的鐘秀親筆所題匾額“浰東小筑”,兩側的對聯是“世承高士芳微衍文明種族翕順家庭永懷舊德;門挹遙天佳氣對輝爛星云光華日月丕煥新猷”。正門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闿所題“高士舊家”,與對聯“擴鴻圖以迪前光務遵祖敬宗一派淵源溯東海;謀燕羽而治后裔勉積功累千秋世澤衍南……[詳細]
張炎故居
  民國 吳川 張炎故居 位于吳川縣塘掇鎮樟山村。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為紅磚、混凝土構筑的二層樓房,建筑面積324平方米,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面前有花園地。故居基本完好。 張炎(1902~1945年),吳川縣塘掇鎮樟山村人。20年代初,隨堂兄張世德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深受反封建思想的薰陶。1931年任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兼一二二旅旅長,并代理師長職務。1932年率部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1933年任四十九師師長、福建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第四軍軍長,參加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抗日反蔣運動。1938年,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積極開展南路的抗日救亡運動。主動向共產黨靠攏,于1945年1月13日在塘掇舉行群眾抗日武裝起義,攻克當時的吳川縣國民黨政府,成立……[詳細]
陳宗南故居
  陳宗南故居位于石灘鎮三江四豐白嶺村,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是一棟小洋房,通寬39.19米,通深26.9米,面積1054.2平方米。由主樓、次樓、平間和小院組成。其中小院面積290.94平方米。主樓用青磚筑成,是為“青樓”;次樓是紅磚材料,故稱“紅樓”。二樓呈點式錯置,中由平間連樓。青樓居右,高三層,面寬15.2米,深16.36米。大門口設七級臺階,門框用水磨青磚砌筑,側有水坭邊框裝飾,直通二層頂,頂立正中塑斗大的圓形“宗南”二字,字下方有陸地、海洋的示意符號圖案,均為紅色。進入大門為會客廳,客廳內有三色水磨石圓柱,內宅中間又設有天井,通頂層采光,其他略似單元房間布局。房之墻體厚0.38米,具有防盜功能。二層客廳較小,后面隔出書房和休息間,正前方飄出小陽臺,寬1.2米,長2.8米。三層室……[詳細]
程旼故居
  程旼,生于東晉恭帝司馬德文元熙元(即公元419年)的一個官宦世家。面對國家危難、百姓疾苦,他毅然上 書-宋孝武帝劉駿,建言“對外應以和,對內應以仁”。不料,皇上認為其干擾朝政,要將其一家趕盡殺絕。無奈之下,程旼只得辭官避禍,率族人南遷平遠。在平遠,他以德化人、以義化人,以文化人、以教育人,開拓創新、崇文重教、公平正義、愛國愛鄉,影響著粵東廣袤大地,使愚昧落后的民風為之大變,別譽為“南粵先賢”,客家人文鼻祖,名列廣東古八賢之首。“當年程旼一匹夫,不抄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爭心息,萬古江山與姓俱”這是宋人對程旼的吟誦。始建于2007年9月底的程旼故居地址在平遠縣大柘鎮東片村官窩里,按照“小建筑、大花園”的風格建筑,首期工程占地面積為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至2008年2月底,首期工程……[詳細]
武略第(楊石魂故居)
  武略第(楊石魂故居)武略第又名楊石魂故居,位于普寧市南溪鎮鐘堂村仁厚里。建筑坐北向南,是一處以一座“四點金”為主體的潮汕地方特色傳統建筑風格的民居,是楊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緒年間所建。主座后面為一開東西兩側門之“騎雙虎”后座;主座連后座之東側、隔2米寬的通巷,是一排東廂房,連接到門房共11間。仁厚里東西橫闊24.2米,南北縱深49.8米,建筑面積1205平方米。墻體為三合土夯筑,屋頂為瓦木結構。楊石魂故居于2008年6月被公布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普寧市、揭陽市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石魂是廣東省大革命時期著名的共產黨員,生于1902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汕頭市委書記、廣東南路特委書記、北江特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兼秘書長等職。1929年5月楊石魂在武漢不幸……[詳細]
曾源故居
  曾源故居位于和平縣大壩鎮鵝塘村。曾源(1917~2008),原名曾鏡湖,和平縣大壩鎮人。1938年10月在中山大學入黨。早年,曾任中共和平縣委書記,東江縱隊第六、第七支隊政委,護航大隊政委兼惠東縣委書記,大亞灣人民抗日自衛總隊政委。1945年9月任東縱主力第三支隊政委,率部挺進九連山開辟游擊根據地。1946年6月,隨東縱北撤山東煙臺。1949年9月南下,任兩廣縱隊第三、第四團政委,獨立師政委。建國后,歷任順德縣委第一書記、高雷軍分區政委、粵西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湛江市委第二書記、中共茂名市委書記兼市長等職。文革-期間,曾受到不公正待遇。1972年6月恢復工作,任中共茂名市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979年2月調任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1984年5月離休,2008年4月病逝廣州。該故居始建于民國,坐……[詳細]
蕭蓬云故居
  蕭蓬云故居德香書室,位于溫泉鎮桃源龍橋村蛟龍圍中。書室由蕭蓬云于民國七年(1918年)創建。三間兩廊,面積200多平方米的青磚建筑里,一切皆簡樸清新,大門聯“德薄疏才慚禮簡,香茶淡酒答隆情”是書室主人立意之所在,因而吸引了縣內及附近增城、龍門、清遠、花縣等地的學子達250多人到書室來讀書治學。蕭親授國文課,蕭沛珍、陳壽玲等承擔其他課程。德香書室面闊三間20米,深兩進10米,是一座磚、木、石結構建筑,其內廳堂開間甚廣,以適應授業之需,天井較寬,為方便采光之用。蕭蓬云故居鸞隱樓位于溫泉鎮龍橋村蛟龍圍。此樓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蕭所建,是一座石、木、灰沙結構碉樓建筑。在抗戰期間曾遭遇戰事。鸞隱樓面闊三間8.7米,深兩間7.7米,三層高,坐北向南。樓正面以墻圍作庭院,正面墻上灰朔塑花鳥紋圖……[詳細]
王作堯故居
  王作堯故居位于厚街鎮厚街村西門巷,GPS坐標:北緯22°5630.9,東經113°3911.3,海拔高程26米。遺址是一座清代建筑庭院,名為小塢園。有房屋20間,圍墻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圍墻外為大片的果樹園。小塢園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這里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的家,同時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書記王啟光的家。抗戰時期,小塢園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活動的一個重要秘密據點,其中東江縱隊的新聞電臺和油印室曾一度設在小塢園內。由于小塢園年久失修,新中國成立后,已近荒廢。1971年,厚街村在此建立小學,小塢園殘存的房屋被拆除,空地用來建課室。1983年,由王作堯與堂兄王啟光為代表的兩家人共同將小塢園土地捐獻給厚街村,以支持厚街村小學的擴建,王作堯……[詳細]
馮燊故居
  時代:1988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鎮天村我國出生的工人運動先驅馮燊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馮燊(1898——1970)早年投身廣東工人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廣東-委員會航務處黨代表及特派主任,恩平縣工委書記,粵中區委特委特派員,上海海員全國總工會執行局社會救濟部副部長,1929年出席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第五屆工人代表會議。1934年長征期間任紅一方面軍興國師組織科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中共恩平縣工委書記、西南特委副書記、西江特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廣南分委書記、粵中臨時區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政委。建國后任廣東省委委員、省交通廳廳長、監察廳廳長、省委交通部部長。廣東省第三屆政協副主席、政協黨組副書記。1970年6月27日在“文革”中受“--”極左路線破孩-死于粵北犁市監獄……[詳細]
黃克故居
  黃克故居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三印村上印。建于清代,坐東向西,二進二橫,正屋上三下三布局。面寬21米,深15米,建筑面積315平方米。黃克(1905~1928),字新發,別號新強,龍川縣佗城鎮四甲村人。1922年投身革命,從事青年運動。1924年被選送到廣州農-動講習所,參加第二期學員學習班,并加入中國0。畢業后任-中央農民特派員,在東江、北江從事工農運動。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受命回家鄉改組0龍川特別支部,并擔任書記。1928年2月初,黃克在四甲上印寨其祖屋組織召開附近鄉農會、縣農協會和農民自衛軍代表大會,成立龍川縣蘇維埃政府。黃克當選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并將四甲、坪田及鶴市、通衢、登云、黃布等地革命武裝合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任“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總指揮……[詳細]
古元故居
  古元故居位于珠海唐家灣鎮那洲村的村口。據記載,那洲村古姓始祖于明朝景泰年間的古瑜保,是從新會縣古勞鄉遷入這里開村定居的。現已免費對外開放。古元的父親古萬建年輕時生有一女古慶云、一子古俊。其妻病逝后,正好遇到巴拿馬開鑿運河的工程,古萬建便跟隨同鄉漂洋過海到巴拿馬謀生,在一間華僑經營的商店做雜工。幾年后,他用自己積攢下來的工錢在當地開了一間小雜貨店,又娶了一位黃姓婢女續弦。1912年,古萬建因思鄉心切,把商店留給兩個子女經營,自己偕黃氏返家鄉定居。在那洲村口蓋起了兩間瓦房,購買了幾畝田地,又過起耕種生活。后來包括古元在內的六位兄弟姐妹,就誕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萬建精通農藝,是個種瓜能手,他種出的南瓜最大的有幾十斤重,被鄉人稱為“瓜王”。他將收獲的南瓜放置在房間的兩廂,堆得滿滿的。古萬建做事很細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有码日韩激情中文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在线永久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 综合专区亚洲无 | 开心五月激情中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