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蘇州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位于葑門內十全街,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養谿、雪生,云南騰沖人。早年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曾參與發動云南重九起義,后又參加二次革命和-運動。一度出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代總理等職。早年擔任云南講武堂監督和總辦時,與朱德同志有師生之誼,1920年奉母移家蘇州,卜宅葑門十全街。1923年脫離軍政界,1925年起定居蘇州。寓蘇期間,收集鄉邦文獻、金石碑文,從事文物古跡的考察和保護,并參與修纂《吳縣志》,擔任吳中保墓會會長,對蘇州地方文化事業及文物保護工作貢獻良多。1931年后在蘇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并為抗日陣亡將士建墓立碑。他的愛國行動為后人所敬仰。1936年為營救救國會七君子多方奔走。1937年七君……[詳細]
南京王安石故居
  南京王安石故居 南京王安石故居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軍軍事學院內。明代亮山國劃入皇宮禁地范圍內,清道光時兩江總督陶澍在半山國故址重建半山寺。咸豐時被毀,同治九年(187年)重建,宣統時重修。 王安石(1020—1086)生在江西,卻與金陵有著不解之緣。他在金陵度過青年時代后,又來此兩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生活了20年,逝世后葬于鐘山腳下。1076年,56歲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與保守派發生爭端,遂于是年10月復求罷相,趙頊應允,給王安石一個“判江寧府”的官銜。回到金陵后,王一直沒去衙門視事,第二年六月辭官,在城東門到鐘山途中的白塔為自己建造了這所居室。因主塘距江寧城東門7里,距鐘山主峰也是7里,所謂半途上處,故將居室命名為半山園。在園內,王安石結交了許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詳細]
孫中山舊居(中山樓)
  孫中山舊居(中山樓)位于漢口路9號(南京大學南苑)。中山樓是一幢西式風格的別墅,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該建筑高為兩層,上有老虎窗,坐北朝南,灰色墻面,紅色屋頂,磚混結構。一樓有柱式外置門廊,二樓有簡易陽臺,房頂有三個并排而立的老虎窗,其外表為紅色。孫中山自1912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以來,致力于繼續推進革命。然而,阻力重重。一是帝國主義國家壓迫臨時政府,拒絕承認臨時政府;二是袁世凱誘脅兼施,在清朝和臨時政府之間居中漁利,居于操縱整個局勢的地位;三是臨時政府內部的立憲派和舊官僚,與袁世凱相呼應,從內部破壞革命;四是革命黨人內部存在種種問題,或以為革命已經成功,斗志松弛,主張妥協;或以爭權奪利,造成組織渙散;或對帝國主義列強乃至對袁世凱抱有幻想。堅持進行革命的孫中山……[詳細]
朱自清故居
  揚州朱自清故居位于揚州市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再現了這位文學巨匠當年家庭-的場景;同時舉辦的朱自清生平事跡展,較全面地介紹了他光輝的一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偉大的文學家,學者和民主戰士。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誕生于江蘇海州(今東海),童年隨家遷來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詳細]
管干貞故居
  管干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干貞故居原是管干貞六世祖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管紹寧的“探花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故居南臨顧塘河、北瀕白云古渡、西鄰蘇軾藤花舊館和呂宮狀元府、東銜趙翼及楊廷鑒宅。大門設在整個宅第的東南面,門檐高聳,兩側磚門柱守望,石框大門外有兩級石階及坡石。據史料記載,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縱向八進,偏宅數進。民國初年,北面三進中的兩進平房一進樓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軸線主宅五進與后廳西側偏宅三進。管紹寧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年間,管紹寧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崇禎帝吊死煤山后,福王在南都監國。管紹寧以少詹事拜禮部尚書。一時,所有監國及登基儀禮,均出其手。……[詳細]
王昆侖故居
  王昆侖故居即“七十二峰山館”,在今無錫市黿頭渚公園內。原是王昆侖的父親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別墅中的一幢建筑。1985年王昆侖逝世后,無錫人民為紀念這位既是國民黨元老,又是共產主義戰士的著名政治活動家,特將七十二峰山館辟為他的故居,當時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為“王昆侖故居”親筆題名。王昆侖青年時代曾在此研讀革命書刊,進行革命活動。1935年8月,為推動建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組織,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經與王昆侖為首的南京讀書會商議,決定聯絡上海、南京等地抗日救亡骨干20余人,以王昆侖親友到無錫避暑消夏的名義,在太湖邊黿頭渚萬方樓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推動南京、上海等地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問題。出席會議的有錢俊瑞、王昆侖、孫曉村、曹亮、陳波兒、沈茲九、徐雪寒等知名人士,以及無錫讀書會的代……[詳細]
李長樂故居
  李長樂故居位于東關街五谷巷41號,為清光緒年間直隸提督李長樂故宅。五谷巷,原名蛇尾巷,后因李長樂購建之居,改稱五福巷,今名五谷巷。李長樂(1838—1889)字漢春,盱眙半塔集人,歷任湖北、湖南、直隸提督。李長樂從軍數十年,一生得了三個巴圖魯(即“勇士”的稱號),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罕有的。清同治初年,李任參將時購建。東至五谷巷西側,南至問井巷,西至問井巷2號,北至東關街345號現規劃設計院內,原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原有房屋大小約八十余間,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組群布局分東、中、西三路及小花園。五福巷原有門牌號碼6號、8號、10號,原6號、8號門已不存。剩10號,今又改為41號。東縱軸線住宅:原五福巷6號大門樓坐北朝南,當年是很有氣派的,大門西旁有土寺祠,上馬石,門樓對面有大照壁,今已……[詳細]
胡喬木故居
  -故居,位于鹽都縣鞍湖鎮張本村。故居原為磚瓦結構的四合院,前后三進,連東、西廂房有數十間。土改時,-父親胡啟東先生,主動將田地、房產獻出,分給貧佃農,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間。1991年當地政府對故居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有故居占地約200平方米。-,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張本村,幼年在村里讀小學,1924年,小學畢業后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華大學。1931年參加革命,1937年門7月到達延安。1941年2月起開始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和0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到1966年6月0爆發前,長達25年。他還曾擔任0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1950年至1954年)、0中央副秘書長(1954年起)、0中央-候補書記(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屆0中央政治局委員(1982年9月至……[詳細]
潘漢年故居
  潘漢年故居位于宜興市新街街道陸平村,為紀念、宣傳潘漢年,2000年,陸平村潘漢年故居籌備處對故居傾圮部分進行了修繕,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間平房,同時塑潘漢年銅像1座,陸平村小學亦改名為“潘漢年小學”。原上海市市長-為銅像和小學校名題詞。故居內陳列有“潘漢年生平事跡展”。整個故居占地面積653.2平方米,建筑面積286平方米。潘漢年(1906—1977),宜興歸徑鄉(今新街街道)陸平村人。早年參加過進步文藝活動,為創造社成員,1925年加入共產黨。入黨后至1926年春,在家鄉陸平村開展農民運動,籌辦農民夜校,并指導組織成立了農民協會,陸平村成為宜興秋收起義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蘇省委宣傳部文化工作黨團書記、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央特科二科科長、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地方……[詳細]
頤和路38號民國建筑(汪精衛舊居)
  汪精衛舊居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頤和路38號。該建筑建于1938年,西方現代建筑風格。該房產原為褚民誼官邸,1940年汪精衛搬遷至此,1944年汪精衛病死之后,由國民黨戰地服務團接受。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張群,因此距西康路33號當時美國大使館僅數步之遙,于是即把此處改為美軍軍官俱樂部。褚民誼(1884-1946)著名業余昆曲家、國民黨元老、日偽漢奸。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精衛”呼,籍江西婺源。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親日派首領。1922~1923年,孫中山籌備改組中國國民黨,汪精衛--員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汪精衛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931年,汪精衛糾合各派反蔣勢力,在廣東另立國民政府。1937年7月……[詳細]
張大烈故居
  張大烈,又名張澄江。1911 年出生于長涇鎮望族。初中畢業后,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藝術。1931年,張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啟迪下,關心祖國的命運。何香凝回國前,親繪梅花、猛虎各1幅相贈。1936年10月張大烈學成,攜妻子司愛倫(波蘭人)轉道蘇聯回到長涇,致力于家鄉的教育事業。1937冬江陰淪陷,長涇初中校舍被毀,張捐賣田產,搶修校舍,使學校得以復課。1939年,出任長涇中學校長。偽政權以發放教育補助費為誘餌,要他開設日語課,遭其拒絕。1940年6月,“江抗”東路指揮部司令譚震林率部開辟澄錫虞抗日根據地,邀他為抗日救國出力。張表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多次在中小學校及群眾-上斥責消極抗日、熱衷摩擦的-頑固派,遭“忠救軍”澄錫虞特派員……[詳細]
陳去病故居
  陳去病故居同里鎮三元河畔,有一條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遠處,便是陳去病故居。大門面街臨河,罩墻高聳,環靜幽靜。陳去病故居是一處古樸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點平方米,門楣上方原有“孝友舊業”匾額,進門見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筑,歷經風雨滄桑,垣幾近殘危房。進門朝東有一月洞門,楣額“綠玉青瑤館”五字,已是青苔微綠。據載,綠玉青瑤館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畝二分半,共有房屋42間,大門面西,房屋臨河而立,故居內原有楣額“孝友舊業”四字,進門原有半亭,現已不存。宅內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樓、綠玉青瑤館、書記及家廟等。故居浩歌堂面闊三間,1920年此屋落成時,陳去病適閱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會,將新屋取名為“浩歌堂”。浩歌堂是陳去病會客之所,堂中原懸有……[詳細]
洪鈞故居及莊祠
  平江路懸橋巷27、29號桂蔭堂,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故居。桂蔭堂,為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處蘇州古城目前保存較好的清末蘇州狀元故居,對研究清代建筑和蘇州人文歷史都有較高的保護價值。現洪鈞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館,展出數十位在歷史街區出生或生活過的名人事跡和相關物品,開設了中國科舉制度展和“金榜題名”互動區域,現代人既可以了解歷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個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軸線,共有七進,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下房。第四進大廳“桂蔭堂”已拆除,花廳前庭院內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樹也已不存。堂樓與上房連以廂樓和旱橋,末進下房通后門。中路前為洪氏祠堂,亦即桂蔭義莊,有門屋和享堂,左右以兩廡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詳細]
宋子文住宅舊址
  宋子文公館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北極閣1號始建于1933年宋子文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期間。抗戰勝利后重建。宋公館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計,陶馥記營造廠承建。建筑面積720平方米,公館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曲尺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宋公館底層用毛石砌造,顯得極為堅固;上面兩層用磚砌,表面采用彈涂工藝粉刷而成,立體感極強。公館最為特別之處是其屋頂,頗有農舍風味,遠望上去仿佛是用茅草蓋成,所以俗稱其為“茅草屋”。宋公館的入口處設在二樓的西北面。室內裝飾富麗堂皇,擺設各不相同。既有西式布置,又有中式陳設。宋公館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場所,又是國民黨上層人士頻頻密會之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后,這里更是冠蓋云集,密會頻繁。一時間人來車往,不絕于途。同年12月20日、22日,宋子文兩……[詳細]
吳梅故居
  吳梅故居,是我國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吳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棟典型的蘇州民居,墻門間北面是一個天井,天井北的二層小樓東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吳梅藏書樓。墻門間西面也是一個天井,落地長窗后是大廳,廳上有樓,樓又分東西兩廂。大廳北是中宅門,其上磚刻“樂居安天”四字系吳梅手書。蒲林巷35—1號,一座典型的蘇州民居。紅漆斑駁的木門邊,“吳梅故居”標志牌赫然入目。吳梅(1884—1939)這個名字,是和昆曲緊緊相連的。二十世紀初,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收藏戲曲典籍的吳梅為拯救振興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稱他對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貢獻。吳梅老屋本在滾繡坊,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成年后的他靠著“授徒東吳”的薪資購得蒲林巷厲氏破屋開始重建。1911年,新屋……[詳細]
袁學瀾故居
  “雙塔影園”位于蘇城官太尉橋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詩人袁學瀾的故居。該園宅占地四畝余,是一處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蘇州傳統園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橋上向袁學瀾故居院內張望,只見一片粉墻黛瓦、飛瓴翹角、樹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瀾,字文綺,號春巢,嘉慶至光緒年間人(1803—1894年)。世居蘇城東南尹山鄉袁村,家素封,饒有田宅。年少苦學,補諸生,鄉試卻屢不第,居家著書課子,暇或朋友觴詠。咸豐二年(1852年)袁公購吳門官太尉橋冷香溪畔盧氏舊宅,奉母遷居城中。因園宅西南毗鄰雙塔,名以“雙塔影園”,并撰“雙塔影園記”序其始末。袁公詩文,膾炙人口,著聲吳下。所著《吳郡歲華紀麗》為記歲時蘇州風土人情節令時俗之作,《南宋宮詞》、《姑蘇竹枝詞》、《蘇臺攬勝百詠》等尤為傳誦,時人以“詩史”、“詩虎”稱之。袁公百年之……[詳細]
徐達源故居
  黎里鎮西的西徐家弄與西蔡家弄(老醫院弄)之間有一幢八進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達源故居。徐達源故居的第三進名為寫韻樓,即是當年吳瓊仙的書齋,現從西蔡家弄(老醫院弄)出進。該樓為一樓廳,面積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廳前為一庭院,院中原有磚雕門樓、花臺等,現存有半殘的漏窗一個,其兩邊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著樓前褐黑色的長窗和樓側青灰色的高墻,望著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現出當年“寫韻簾垂碧柳陰”的情景。就是在這座寫韻樓里,吳瓊仙寫下了許多詩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畫出江南二月春。逢著桃花儂要問,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楊時節未聞鶯。徐忱舊館分明是,何處東風第一人”等佳句膾炙人口,流傳頗廣。吳瓊仙逝世后,《寫韻樓詩集》予以刻印面世,當時詩壇不少名人為其題詠,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詳細]
南京沈萬三故居
  南京沈萬三故居南京沈萬三故居在太平天國期間為贊王府。7號院內尚存贊王府巨形石鼓一座、楠木大廳和兩進小樓。大廳抬梁式結構,面闊四間,門磚雕刻精致。廳后兩進樓房,屋頂未曾動及。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城南老區,有43路公交到馬道街,進出交通較便利,目前和該區其它旅游景點旅游聯系較少。沈萬三故居位于馬道街5、7、9號。沈萬三又名沈秀,是明初江南首富,原籍為浙江湖州南潯。洪武三年(1370年),輸糧京師,明太祖親自召見,故其名聲一時。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資財。《明史·馬皇后傳》記載:“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軍,此亂民也,宜誅之。’后曰:‘其富敵國,民自不詳。不詳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云南。”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邊疆,但是他資助南京城……[詳細]
張竹坡故里
  張竹坡故里建于漢王拔劍泉西側,紫金山東側的緩坡上。故里依山傍水,占地五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皋鶴草堂、《-》研究史館、竹坡書院、牌坊及依據他評點的《-》書中的場景,建有西門府和后花園等。竹坡故里是徽派建筑風格,廣布亭臺樓閣,曲徑修竹,凸顯江南園林意境。原來的皋鶴草堂位于徐州戶部山南坡,為張竹坡舊居。張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號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竹坡幼年聰明好學,以博聞強記聞名鄉里,他發奮進取,才識過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師國相自許。康熙三十四年,26歲的張竹坡開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業點評-一書。他共寫下了十幾萬字的評論,為中國的文學理論留下了一分寶貴的遺產。張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墓地有石人、石馬,主墓前有神道碑,但皆毀于“0”。1985年該墓遷于紫金……[詳細]
王皋故居
  王皋作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蘇州落戶扎根,繁衍后代,延綿不絕。世稱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蘇州現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員會。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東莘縣明年舉辦第十三屆世界王氏大會,天下三槐王氏將在山東聊城群賢堡尋根問祖。王皋祖籍正是山東大名府莘縣。蘇州太平橋王宅燕翼堂修繕為王皋故居,蘇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鄉尋根問祖。蘇州“三槐堂”舊址:其一,“閣老基”,即王皋故居遺址,現名“凈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東面瀕臨陽澄湖,舉目煙波浩淼,蘆蕩搖曳。門前便是一條直通陽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鳳凰橋,主要構件多為褐紅色武康石,石梁上鐫刻有銘文,西面書:太原王氏近溪策立,東面曰末歲建鳳凰橋,為宋元時期遺物,相傳為王皋歸隱時建造,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高清亚洲电影 | 亚洲制服丝袜日韩熟女中文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久久 |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 午夜视频国产在线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