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果徐氏宗祠位于鉛山縣,時代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六年(1728),以徐宗堂(進士,任萍鄉督學)和徐宗琬為首,舉全族之力,重修宗祠。將原部分木柱更換成石柱,擴大了房基面積,始為現在范圍。民國中期,國民黨第三戰區曾占用宗祠作為軍事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宗祠作為村小學教學場地,直至1986年新校舍建成后遷出。村小學遷出后,因無人使用,宗祠逐漸荒廢。2007年,徐氏后裔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集資對宗祠再度修葺。宗祠青磚外墻,內外粉白,兩側用三階風火山墻,內部為一院落兩進一天井,六柱五開間。宗祠大門用當地產的冷青石做門框,上嵌匾額“徐氏宗祠”。進門后為一露天院落,中鋪過道至前廳。前廳用前后兩坡陰陽瓦屋面,中廳前檐柱為八菱形石柱,下墊八方形雕花柱礎,穿插枋間雕刻花卉圖案,并置雕花斜撐,雕刻精美。前軒廊用“一枝香法”,明間均圓形石柱,減柱造法,五架抬梁,石柱上陰刻三副行楷對聯,字體蒼勁,內容分別為:“出使仰行旌贈劍爭傅吳季札,尊賢隆下榻班荊尚有漢陳番;廟貌重……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