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十大祠堂

開先縣令詹公祠
  開先縣令詹公祠,古時在縣衙鼓樓東,今遷建于鳳冠山南麓大石垵,安溪一中體育場北側,內祀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澤,號清隱,開先縣令,敕封靖惠侯。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后隱居仙游縣植德山下。敦仁自幼家學嚴謹,勤奮好學,尤善于詩,時稱“閩中三絕”之一。敦仁少年時曾-勸閩王王昶入貢朝廷,其文才受王昶賞識。王昶請他參決軍機大事,他鄙薄王昶殺父奪位,堅決辭絕,并作詩《勸王氏入貢,寵予以官,作辭命篇》,以明其志。南唐保大十三年(945年),留從效出任清源軍節度使,知泉州,邀詹敦仁當屬官,敦仁力辭不獲,于是求監小溪場。上任后,他看到這里山川雄壯,人物夥繁,便向上奏文稱“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鄰界,因今之地,可以置縣”。果得批準。后周顯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首任清溪(今稱安溪)縣令。詹敦仁欣賞小溪場場址“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后翔而飛翥”的美麗風光,便選為縣治。在任一年多,詹敦仁便推薦王直道繼任縣令。卸任后,他鐘愛安溪西部佛耳山……[詳細]
泉州郭氏宗祠
  郭厝村隸屬峰尾鎮,東臨湄洲灣,北接福煉生活區,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時值唐末閩王王審知開發福建,郭斌、郭質兄弟二人避難入閩,初居長樂,至五代后梁遷居仙游。后來,郭斌娶戴氏女,遷居泉州,另分一脈;郭質遷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蘇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質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業,成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現宗祠中廳一對清代留存下來的石柱鐫刻的對聯“系起汾陽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獻壯蓮山”,即言明郭氏淵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極嚴,雖然家境貧寒,仍含辛茹苦供兒子求學。郭霖自幼聰敏,能詩善文,丞相極賞識其才,逢銓敘選拔,郭霖被賜為進士出身,官調仙游縣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親不就,再調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談時事,惟閉門讀書,著書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讀傳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傳。今郭氏宗祠是當時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雖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華文化熏陶……[詳細]
陳埭丁氏宗祠
  陳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盡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里,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跡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民居的建筑技術,以磚、石、木構造,中軸線自南至北為泮池、門埕、前廳、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長49.24米、東西寬21.38米,總占地面積1052.75平方米。紅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額,高懸于前廳正門門楣上方,字跡蒼勁,熠熠生輝。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龕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詳細]
李光地宅和祠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湖頭鎮古時為閩南、閩中主要商品交流集散地之一,古代海上絲綢茶葉陶瓷之路東端起點之源頭,明清時期尤為繁榮。“全鎮有二三百處明清古建筑,僅鎮區片區就有190多處,其中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有68座,座座都是凝固的詩篇。”賢良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內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巡子牙河建壩詩》等詩文,雍正《諭祭文》碑刻,是研究康熙書法和清初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新衙、舊衙,均建于清初,新衙建筑面積3120平方米,掛有康熙皇帝題寫的匾額3塊,對聯兩副,舊衙縱深五進,兩邊護厝。問房大厝,規模宏大,有100多個房間。賢良祠、新衙、舊衙和問房,合稱“李光地宅和祠”,其歷史悠久,承載李光地生平、事跡的歷史記憶,更有清朝兩代君王御賜的匾額、對聯、碑刻,融歷史、科學、藝術為一體。相關專家指出:“李光地宅和祠可謂是湖頭鎮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如今三百多年過去,李光地宅和祠經過幾次修葺,現問房大厝仍住李光地的二伯李日燝一系后裔,舊衙住著李光地長子李鐘倫的后裔,而新衙……[詳細]
施瑯宅、祠和墓
  施瑯宅、祠在施瑯出生地晉江市南龍湖衙口村。施故里宅、祠明末清初已毀無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復建,次年秋告成。祠建東、西、中和都爺衙、小宗、侯府等宅院,以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為三落雙擴厝大型建筑,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頂,三進五開間,有房屋大小66間,建筑面積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為泉州典型傳統明居建筑,俗稱宮式大厝,有明代建筑簡樸大方之風。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初遷界時毀,施瑯復臺有功,封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歷代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建筑群體。前殿作山門,硬山頂,面闊5間,啟一扇巨扉,兩側立石獅2尊,嚴整中又見華麗,大門上赫然懸掛有“施氏大宗”匾額。中殿又稱“樹德堂”,五開間,硬山頂。殿堂寬敞明亮,舊為族內議事的地方。殿前又有為清揚州知府施世綸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額。……[詳細]
清源山南少林寺
  坐落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岳山麓,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全國歷史上有名的“七大少林叢林”之一。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方圓500畝,依山而起,規模龐大,殿宇宏偉,香火旺盛,武風淳樸,寺因武顯。南少林寺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因禪武合一而博大精深,歷代高僧名師輩出,聲名遠播海內外。千百年來,古寺歷盡滄桑,雖歷經幾番興衰榮辱,其恢宏氣勢猶存,宏偉的大雄寶殿前的石埕上,兩株數百年的古榕參天,猶如立定的羅漢巍然不動;憑欄而立,心緒寧靜,泉州城區盡眺眼簾。……[詳細]
延平王祠
  延平郡王祠位于南安市石井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詔令遷鄭成功靈柩歸葬故里南安鄭氏祖塋,并建祠祀之。祠坐西南面東北,前臨海,后靠鰲石山,沿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照壁、山門、大殿,邊有附屬建筑,門前置旗桿石。大殿面闊3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燕尾形屋脊。殿中懸“三世五爵”、“威風雄烈”等匾額,柱鐫歷朝題贊楹聯,中有康熙詔賜鄭成功父子遷葬時所撰聯對,文曰:“諸王無寸土,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四鎮多二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民國16年(1927年)重建,1949年被國民黨飛機炸壞,1987年重修。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襄祠(蔡襄紀念館)
  蔡襄祠蔡忠惠祠(蔡襄祠)位于洛陽橋橋南街南側,為紀念蔡襄的功績而建。祠自北宋肇建以來,歷代有修葺。現存蔡忠惠祠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殿堂。首進為大門,門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門廊石柱上,有晚清大臣、兩廣總督黃宗漢之子探花黃貽揖書題對聯,聯文云:筑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正殿中央,原有蔡忠惠公雕像,右手高舉毛筆,案上鋪開紙張,作舉筆揮題狀。造型灑脫端肅,頗有一代文士、名宦風姿,其前為舉世聞名之《萬安橋記》豐碑二方(其中一方仿刻),其文章、書法、刻工被譽為“三絕”分豎左右兩旁。其他碑刻,依次分立廊下兩側。總計蔡忠惠祠,現存巨細石碑共11方之多。地址:泉州洛江區萬安街道洛陽橋南聯系電話:0595-22656540……[詳細]
玉斗康氏宗祠
  玉斗康氏宗祠位于玉斗鎮玉斗村,“始建于明萬歷乙未年(1595),歷代有重修。懸山頂,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為磚石木混合結構,正廳為懸山頂,穿斗抬梁式混合構架”。這里的康氏人是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由安溪感化里遷徙入永春的。迄今已600年,成為當地的一個旺族。玉斗康氏宗祠經“永集建(96)字第0110101416號”認證,宗祠總建筑面積為1965.51O。2001年泉州歷史研究會授予永春玉斗康氏宗祠“泉州名祠”之譽。……[詳細]
李贄紀念祠
  李贄紀念祠位于柳城街道榕橋片區祥堂村及西坪村交界,年代為近現代,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祀李贄等先賢先祖。家廟坐東向西,二落三開間布局,硬山頂,燕尾脊,建筑面積58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2020年1月21日,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建筑后檐墻外延伸5米,南至建筑南側墻外延伸5米,西至李氏家廟埕外沿水泥路邊,北至建筑北側墻外延5米。……[詳細]


全部泉州市景點>>>

全部泉州市景點>>>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熟女 |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 亚洲一品道在线观看 |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亚洲中文字幕无线码 | 日本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