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古樊城柜子城上,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相望。始建于元朝,明末毀于戰火,現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間重建。它是為紀念我國北宋時期杰出的書畫大師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人稱米襄陽。生于一0五一年,卒于一一0七年。米芾擅詩文,工書畫,精鑒賞,酷愛收藏,多才多藝,廣通博貫,而其書畫的成就尤為突出。其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博取眾長,不守陳規,自成“沉著痛快”的“刷字”藝術的新風貌,被譽為一代宗師,與蘇軾、黃庭堅、蔡京并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其繪畫,創制了“米氏云山”,應是繪畫藝術史上的先河。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體組成,中軸為主體建筑亭、拜殿、碑廊、寶晉齋、仰高堂,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陳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跡和石刻。拜殿、寶晉齋內懸掛的匾額、楹聯琳瑯滿目,“顛不可及”、“妙不得筆”、“與孟鹿門號兩襄陽書傳千古,共蘇黃蔡稱四巨子顛壓三人”等題詞,是后人對米芾書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評價。中軸兩側為東、西石苑、苑內亭、臺、榭廊高低錯落,參差……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