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信陽市旅游

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首府一條街舊址群位于新縣縣城中心,全長400米。現在的新縣縣城——新集,1932年以前,是光山縣南部的一個重要集鎮。 1930年前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一些縣份相繼推翻了地主豪紳的反動統治,成為革命根據地。一些反動地主豪紳紛紛逃亡新集,和本地的反動勢力糾集在一起,把新集建成一個反動的封建堡壘。他們以新集為據點,經常竄到周圍根據地襲擾,它象一顆釘子,橫亙在鄂豫皖蘇區中央。為了打通鄂豫邊區和皖西北的通道,使蘇區連成一片,紅軍決定鏟除這一障礙。1929年8月和1930年6月兩次強攻未克。1931年2月上旬(陰歷十二月),紅四軍第十師三十團在團長王樹聲率領下,奉命第三次攻打新集,經過激戰,新集第一次回到……[詳細]
  楊山煤礦工人武裝起義是河南省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也是中國煤礦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起義建立了工人武裝,并建立了紅色政權和赤色工會,是工人和農-合革命并且取得成功的典范。楊山煤礦因此被譽為“紅色煤礦,工運搖籃”。紀念園于2011年被推選為固始縣十大名片,2012年列入大別山紅色旅游規劃和河南省紅色旅游重點發展規劃,2013年5月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1月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固始縣首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園現有五個展廳和一處起義舊址,總面積420平方米,收集和展出革命史料30余萬字、圖片160多幅、實物90多件,展……[詳細]
  鄂豫皖軍委及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位于新縣城首府路27號,座西朝東,原有磚木結構房屋7排共60余間,清末豫南民居式建筑風格。前后排房屋由長廊串通,每排之間有大小不同的天井小院,井然有序,古樸典雅。由于戰爭等因素,部分房屋已損毀,現只剩前3排共40間房屋保存完好。舊址房屋共占地1600平方米,東臨首府路,大門開在北起第四間,大門上方懸掛著-同志題寫的“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匾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5月,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在新集成立。軍委主席由分局書記張國燾兼任,曾中生、鄺繼勛為副主席。軍委下設參謀部、政治部、秘書處、經理處、軍醫院、航空局、彭楊軍政干校等機構。同……[詳細]
  《羅山協議》簽定舊址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縣城,從312國道可直達,距信陽市40公里,原為“福音禮拜堂”,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屬西式建筑,磚木結構。1946年初,國民黨背信棄約,破壞國共兩黨《停戰協定》,不斷進攻中原解放區。經中共多次抗議和要求,北平軍事調停處執行部派第九執行小組在羅山縣城與中共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會見,雙方就中原戰事和給養問題進行談判。執行小組于1月22日下午由國民黨駐信陽六十六軍軍長宋瑞珂陪同赴羅山,王震偕秘書和翻譯各一名同時到達。23日上午10時會議在禮拜堂舉行,在執行小組的調處下雙方達成諒解,下午5時簽訂了《羅山協議》。《羅山協議》的簽訂,解決了中原部……[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及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位于新縣陳店鄉程七灣村。1928年7月下旬,第七軍和地方黨領導人在柴山保的尹家咀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將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吳光浩犧牲后由徐向前擔任),戴克敏任黨代表,曹學楷任參謀長。全師120余人,編為四個大隊。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支紅軍隊伍。軍部設在尹家咀,后遷至這座祠堂。軍長兼師長徐向前曾住在祠內辦公,領導邊區軍民粉碎了“鄂豫”、“徐夏”會剿,并在這里訓練部隊,親自教紅軍戰士使用機槍等武器。同年冬,在此傳達了鄂豫邊第一次黨代會會議精神。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詳細]
  箭廠河列寧小學舊址位于箭廠河街上,坐東向西,是一座飛檐翹角的古建筑,原為吳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前后兩排,共10間房屋,中間是一方形大院,共占地813平方米。兩棵枝繁葉茂的廣玉蘭,掩映著大院正中兩側,平添了幾分生機。吳氏宗祠原設一所私塾。1926年秋,箭廠河農民運動日益興起,吳煥先等黨的領導人,選派共產黨員吳立子和進步知識分子劉雅亭,創辦了一所“中山小學”。1927年春,為了適應農民運動的需要,學校又增設成人班,培養農運骨干。1930年隨著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改稱“列寧小學”。分3個班,學生130多人,直屬縣蘇維埃領導。除開設國語、算術、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詳細]
  位于新縣城東南2公里處的林沖村鐘畈。1931年5月,蘇區首府在新集建立后,為了能同中央和中央蘇區等地保持聯系,鄂豫皖軍委決定在鐘畈建立無線電臺,電臺由宋侃夫、蔡威等人負責,共有工作人員十多人,當時,只有無線電發報機二臺,發電機一臺,軍委還專門派一個排負責保衛工作。后來,繳獲敵人的電臺多了,紅軍每個師都配有一部,軍委在此還辦了一個無線電訓練班,為各師培訓工作人員。這部電臺的建立溝通了鄂豫皖地區同中央的直接聯系,能夠隨時收到中央下達的指示、命令以及向中央匯報根據地各項工作情況,同時,這部電臺還可以與中央蘇區和湘鄂西蘇區相聯系,并可以直接指揮鄂豫皖紅軍在各地作戰。它為鄂豫皖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詳細]
  鄂豫皖蘇區財政經濟委員會舊址位于新縣城首府路。1931年7月,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設立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鄭行瑞(后為鄭位三)。委員會內設:會計科,管理金錢的收支,余款則存入銀行,審查各地帳目,規定預算決算要特別注意節省;建設科,辦理蘇維埃經濟建設事項;設計科,規定各種財政經濟的計劃和條例等;稅務局,按章征收統一累進稅;工農銀行,按條例辦事。其中稅務局、銀行除受財經委員會指揮外,還要受人民委員會指揮和監督。1931年8月1日,財經委員會發出《通令第一號》,指出:“一切財政事項必須統一在財政經濟委員會,反對各自為政的現象,沒有法令上的規定,財委會的委托,個人或組織不得隨時開支或取款領款。財……[詳細]
  紅軍被服廠舊址位于新縣箭廠河鄉楊沖村二洼。1928年7月,在柴山保尹家嘴會議上,根據中央指示,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全師約120余人,分編四個大隊。這是鄂豫皖邊區誕生的第一支紅軍部隊。為了裝備部隊,在箭廠河二洼方氏祠堂建立了紅軍被服廠,廠長由三十一師第三大隊黨代表吳先籌兼任。有工人三十多人,絕大多數都是紅軍家屬,被服廠縫制軍衣、被子、綁腿、子彈袋、米袋等,全部都是手工制作。1931年夏季,紅軍戰士統一穿上了被服廠自制的灰色制服。紅軍被服廠舊址原為方氏祠堂,有磚木結構的房屋兩棟,每棟3間,加上兩側橫屋共8間,中間一個天井院。房屋因年代久遠,……[詳細]
  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新縣箭廠河鄉方灣村閔家山。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樹崗重建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副軍長徐海東,全軍約5000人。他們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堅持根據地斗爭。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軍部設在這里。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房屋墻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時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的鄭位三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開辟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等標語。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列為省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原為閔氏宗祠,前后兩排,占地378平方米……[詳細]
  鄂豫皖省工農民主政府舊址,位于新縣城生產街56號,原舊址占地1400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房屋40間,清末豫南民居式建筑風格。由于戰爭等因素,部分房屋已毀損,現只有前排七間和二、三排部分房屋,共18間,占地680平方米。舊址東臨生產街,大門開在前排正中。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7月,鄂豫皖邊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新集召開,成立了鄂豫皖省工農民主政府,省政府主席高敬亭即在此辦公。下設人民委員會、財經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擁護紅軍委員會及秘書處、事物處、招待處、婦女部、收發科、交通科等單位。除財經委外,所有單位均在此辦公。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后,鄂豫皖邊區的文化教育事……[詳細]
  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位于新縣陳店鄉王灣村。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參加會議的有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個地區和平漢鐵路的工農兵代表200余人。大會通過了政治報告,討論了擴大紅軍、土地革命、赤衛軍等問題,選舉產生了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甘元景、鄭行瑞、熊少山、朱淑芳、袁克服、詹以錦、李梯云等為委員,主席甘元景。政府機關設在箭廠河楊畈。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原為王氏宗祠,坐北朝南,有前后兩院。后院已被敵人燒毀,現只剩前面一排小院,是當時辦公的地方。大門前有一株蒼勁古柏,為當地“三臺八景”……[詳細]
  全國首個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人民檢察歷史博物館——河南人民檢察博物館在信陽新縣落成并正式開館。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蔡寧和信陽市市長郭瑞民共同為博物館揭牌。新縣曾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人民檢察制度的主要發端地之一,人民檢察制度的第一國家公訴人誕生于此。河南人民檢察博物館展廳共分植根紅土、偉大開端,繼承發展、嶄新篇章等八個部分,時間跨度從1931年至2011年,展出面積1800多平方米。河南人民檢察博物館分別展出八十年來河南省人民檢察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史料、 圖片、檔案資料895件,收藏檢察文物120多件。……[詳細]
  紅田位于箭廠河鄉列寧小學的南端李家河村旁,原為一塊稻田。1927年12月,黃麻起義遭受挫折后,地主清鄉團勾結國民黨十二軍教導師一個營侵犯箭廠河地區,瘋狂鎮壓革命群眾,先后在這塊稻田里-程懷天等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300多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大慘案。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整塊稻田,當地群眾崇敬地稱之為“紅田”。為紀念革命烈士,新縣縣政府在這里豎立了一座5米高的紀念碑,并鐫刻了碑文。1979年公布為新縣重點革命紀念地。……[詳細]
  曹門農民協會舊址位于箭廠河鄉曹門村,原有10間磚木結構的房屋,座東向西,前后兩排各3間,門樓位于前排中間,左右各2間橫屋,四合小院。1926年8月,農民協會在此成立,是新縣最早的農民協會組織。……[詳細]
  馬歇爾國共調停歷史紀念館開館并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旨在突出2008年“文化遺產日”的“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活動主題,吸引更多的公眾走近文化遺產,推動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參加開館儀式的領導有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李玉東,信陽市委常委、-部部長宋效忠等有關人員,還邀請了平橋城陽城遺址保護區、新縣鄂豫皖首府紀念館等。雞公山的風景資源特色之一就是萬國建筑博覽。上個世紀初葉,雞公山因其天然優良的避暑條件,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的傳教士、商人和中國的軍閥、官僚等建造了各式風格的避暑別墅近500幢,由于戰亂和人為破壞,現僅存完好的別墅不足200幢。這些別墅所承載的……[詳細]
  紅四方面軍后方總醫院舊址位于新縣箭廠河鄉街道。1930年秋,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和紅一軍在這里興建了紅軍后方總醫院。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即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后方總醫院”。其規模和建制已相當完備,以總醫院為主,附屬一個中醫院,一個紅色醫務訓練班,根據地內還分設6個分院和皖西北中心醫院。總醫院政治委員胡明政,院長孟煥然,副院長邵達夫。院部下設醫務處、經理處、政治處,并辦有《顯微鏡報》。總醫院設內外兩科,由門診和病房兩部分組成,有100多名工作人員,可作腸吻合、截肢等大手術。共有病床500余張,主要接收重傷病員,輕傷病員住在附近群眾家里。1932年秋,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后,……[詳細]
  位于新縣陳店鄉河南灣村東側。第七軍和鄂東特委領導人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徐朋人等發現這里位于鄂豫交界處,是軍閥統治的空隙地帶,并有數座山寨,境內崇山峻嶺,地形險要復雜等許多有利條件。因此決定以此為依托,堅持革命斗爭,并在附近的清水塘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清水塘會議,決定開辟柴山保,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創建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第七軍在柴山保一帶往返游擊期間,將司令部設在水口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司令部舊址原為一寺廟名,為水口寺,坐西朝東,前后兩排房屋各3間,南北廂房各1間,構成一個四水歸池的天井小院。除前排房前墻為磚墻外,其余均系木柱土墻結構的灰瓦房,大門開在前墻正中。占地面積123……[詳細]
  鄂豫皖省蘇維埃列寧高等學校舊址位于新縣郭家河村,距縣城30公里。舊址原為王姓地主莊園,共有房屋54間。1931年,鄂豫皖根據地迅速發展,急需各方面人才,因此,邊區政府在此建立了列寧高等學校。校長杜孝生,選任教員、教官十余人,開設有政治、語文、數學、軍事等課程。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1932年春學校遷往新集。先后共為根據地培養了800多名軍政干部,有的同志后來成為我黨我軍的高級將領。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中間兩排和北首耳房27間。1992年對舊址進行了重點維修,并在前排大門側墻上鑲嵌有一塊大理石保護標志。……[詳細]
  鄂豫皖邊區紅軍迅速發展,迫切需要統一的服裝。特區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新集城北洞下坪建立了一所五一模范工廠。管理員五××,收發員熊作海。招收工人300多名,其中大多數是女同志。廠內設布織布、印染、縫紉等車間,有織布機、縫紉機和彈花機十部。專給紅軍做衣帽、鞋襪、被服。由于工人們的積極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到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時,部隊都穿上了統一服裝。……[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网址在线观看 |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丝袜专区 | 在线a免费播放v | 日韩少妇AV在线不卡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