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陟嘉應觀AAAA ![]() ![]() ![]() 嘉應觀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楊莊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筑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筑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嘉應觀現占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 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圣旨。御碑亭似清……[詳細] |
![]() | 孟州韓愈陵園AAA ![]() ![]() 韓愈陵園位于焦作孟州市西郊6公里處韓莊村北的紫金山坡,南瀕黃河,北倚太行,丘陵環抱,古柏蒼翠。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韓愈的墓祠。建于長慶四年,距今約有1200年的歷史。陵園的主要建筑有牌樓、神道、石階、山門、饗堂、碑廊、雕塑、展廳、亭閣,氣勢宏偉壯觀,“唐柏雙奇”蒼翠蓊郁。中國國際韓學研究院就設在這里。神道碑是韓愈門生皇甫是撰文,陳述了韓愈的平生經歷,墓考碑是清代一位學者撰文,洋洋兩千字余字,稽古廉今,陳述了考證韓愈墓地的經過。后邊以七言古詩四十韻頌之。韓愈墓前兩株側柏為唐代遺物,系建墓時所植,距今已經1170多年。歷經千余年風霜寒暑,仍然生機勃勃,雄壯蒼勁,巍峨高大……[詳細] |
![]() | 朱載堉紀念館AA ![]() 朱載堉紀念館位于沁陽市北寺街薛街一號,為明清時期建造的四合院,原為明鄭藩樂府舊址,這里曾是朱載堉居住過的鄭藩樂府的一部分,館內設四個展室,以文、圖、物、雕塑相結合的形式,集中展現朱載堉的家世、生平、學術成就及在國內外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朱載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一生研究成果涉及音律學、數學、天文、計量、文學、舞學等多個領域,最偉大的貢獻,是在中國律學史上首創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原理。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時,曾經盛贊我國歷史上對人類文化史做出杰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其中就有朱載堉,他這樣評價:“朱載堉首創的十二平均律,是被后來認定為國際通行的標準調音”。朱載堉一生刻……[詳細] |
![]() | 焦作市北依巍巍太行,南鄰中華母親河—黃河,地扼晉豫咽喉,山川秀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烈士陵園為原太行軍區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烈士陵園,占地23畝。安葬烈士785名,烈士墓560座。一、烈士陵園歷史1943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想太行軍區發布命令:在晉冀魯豫和豫北中間地帶的道清鐵路沿線開辟建立太行第八軍分區。1945年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后,太行第八軍分區和專署就擬定了建立太行八分區烈士公墓。同年,改為四分區抗日烈士公墓。1946年元月竣工。在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內戰,9月19日焦作被占領,烈士陵園遭到破壞。1948年9月24日焦作第二次解放,政府撥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