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泰山AAAAA ![]() ![]() ![]() ![]()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岳”,為“五岳之首”、“五岳獨尊”,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泰山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后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筑群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余處,泰山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詳細] |
![]() | 岱廟俗稱“東岳廟”,坐落于山東省泰山的南麓。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岱廟是泰山規模最大的建筑群。自秦漢以來,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舉行盛典的地方。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有殿宇樓閣八百多間,金、元、明、清各代又屢經修葺增擴,遂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并稱中國四大古建筑群。岱廟占地面積約96500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樓,四面辟門,廟內的建筑可分中、東、西三路。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正陽門、遙參亭、天貺殿、寢宮;東路為鐘樓、漢柏院、東御座;西路為鼓樓、唐槐院、道舍院。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大殿共九間,長48.7米,寬……[詳細] |
![]() | 東平戴村壩AAA ![]() ![]() 位于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辭海》、《中國水利志》均有載。該壩位于東平縣境東部大清河與大汶河分流的地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縣城出發,沿大清河東行20多華里,一座大壩驀然躍入眼簾。整個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采用束腰扣結合法,一個個鐵扣把大壩鎖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大壩分三部分。從南向北依次為:主石壩、太皇堤和三合土壩。三部分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互為利用,互為保護,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獨特布局。從整體上看,既有都江堰的原理借鑒,又有自身特色。最南端的主石壩呈南北向長443米,自身又分三段,北邊一段叫玲瓏壩,中間一段叫亂石壩。南邊一……[詳細] |
![]() | 泰安革命烈士陵園坐落于泰山南麓、金山之陽,始建于一九五三年,有特色青磚墓500座,大型花崗巖墓14座,占地80余畝,一九八九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泰安市人民自愿捐資127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改擴建。改擴建后的主革命烈士陵園主要建筑物有牌坊、悼念廣場、紀念碑、尾碑、烈士墓群、烈士骨灰堂、革命史展覽館,分別于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八年被國家民政部、山東省委宣傳部、泰安市委宣傳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評為全省民政系統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2001年獲泰安市市級文明單位,2002年一月命名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2006年命名為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詳細] |
![]() | 抗戰時期,著名的陸房突圍戰曾發生在這里。為紀念陸房突圍勝利,肥城縣于1972年在安臨站鎮東陸房村鳳凰山南麓的陸房戰斗遺址上建立了肥城烈士陵園。肥城烈士陵園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烈士紀念設施,2015年8月份被命名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揮烈士陵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1990年設立了肥城縣烈士陵園管理所(1992年肥城撤縣建市后稱肥城市烈士陵園管理所),為股級事業單位,由財政列支專項工作經費。肥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發揮烈士陵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在每年清明節、建軍節、國慶節、烈士紀念日等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期間,我市大班子領導都要……[詳細] |
![]() | 新泰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積89畝,背倚峭拔險峻、層巒疊翠的青云山,前擁碧波蕩漾、一望無垠的青云湖,依山傍水氣勢雄偉。園內集中安葬著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和平建設年代1973名新泰籍有名革命烈士和719名無名烈士,其中著名烈士108名,1990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為充分發揮革命烈士陵園“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的愛國主義基地作用,打造新泰紅色旅游圣地,新泰市委、市政府自2009年以來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改擴建。新辟烈士陵墓區5000平方米,建成“柳埠紅”花崗巖臥碑烈士墓2000余座,對散葬在各地的新泰籍革命烈士全部進行了集……[詳細] |
![]() | 1987年,為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50周年,省委、省政府在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前馬頭山建高23米的紀念碑,徐向前題寫“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武中奇題寫隸書碑文。1977年12月,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山東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房村鎮黑石埠村大寺,地處泰山東南徂徠山麓。1937年10月初,日軍進逼魯境,局勢嚴重。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組織發動泰安、新泰、萊蕪、泗水等地群眾和平津淪陷區的-學生,在此誓師,宣布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洪濤任隊長,趙杰任副隊長,黎玉任政治委員。徂徠山武裝起義打響了……[詳細] |
![]() |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園始建于1946年7月,當時建有紀念牌坊一座(抗日烈士公墓),石碑兩方,紀念牌坊由原中共泰山地委書記林呼加和行署專員趙篤生題詞,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寫“抗日烈士公墓”,泰安縣縣長亓偉撰寫碑文。2015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岱岳區作為革命老區,是山東省抗日烽火的發源地,發生過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和泰西抗日武裝起義,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為緬懷革命先烈,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1946年7月,原中共泰安縣委、縣政府在岱岳區祝陽鎮規劃修建了抗日烈士陵園。目前,該陵園是泰安市唯一一處抗日烈士陵園,安葬著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泰西抗日武裝起義、二王庵突圍戰、佟家莊伏擊……[詳細] |
![]() | 馮玉祥將軍(1882-1948),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可敬的民主斗士。他曾于1932年至1935年兩次隱居泰山,為泰安人民做了許多善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紀念馮玉祥將軍,1984年,泰安市(縣)文物局在馮玉祥卜居的普寺開設了“馮玉祥泰山陳列室”。1991年,泰山管委會投資建設了“馮玉祥泰山紀念館”。“馮玉祥泰山紀念館”對外開放后,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更好地保護、收藏馮玉祥先生留下的珍貴文物,豐富擴大展出內容,發揮更大的宣傳教育作用,2005年,在征得多方意見,特別是征求馮玉祥先生親屬意見的前提下,確定遷址烈士祠,并投資60余萬元進行了環……[詳細] |
![]() | 泰安市檔案館始建于1961年11月,現名為泰安市檔案館(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市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被市“三城聯創”領導小組列為2006年全市30件實事之一。2006年3月,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7月12日市委宣傳部以泰宣[2006]21號文件《關于同意泰安市檔案館列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批復》,正式批準建立;8月10日,正式掛牌對外開放。2009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批準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被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和泰安市社科聯批準為泰安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建成后,圍繞發揮基地資政育人功能的宗旨,先后舉辦了多次展覽。2006……[詳細] |
![]() | 寧陽烈士陵園占地150畝。東西長219米,南北長469米,呈長方形。由展覽區、陵墓區和塔林區三個功能區域。主要建有烈士墓、烈士紀念廣場、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墻、烈士事跡展室、陵園辦公用房等設施。紀念碑高38.7米,寓意我縣第一個黨支部1938年7月成立。紀念館前廣場、紀念館廣場、紀念廣場、瞻仰廣場和紀念碑廣場等面積寬廣、視野開闊,可以容納8000人同時舉行紀念活動。建設烈士墓480座。紀念碑、烈士墓和陳列館是烈士陵園的主要教育陣地。紀念碑可開展敬獻花籃儀式;烈士墓可以開展獻花和祭奠儀式;陳列館更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陣地,分東西兩個陳列館。東陳列館以寧陽黨史為主線,陳列展示了從抗日戰……[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