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山祖廟AAAA ![]() ![]() 佛山祖廟建筑群位于祖廟路二十一號佛山市博物館內,由祖廟、孔廟、碑廊、陳列館和園林組成,占地186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明旅游區示范點、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祖廟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歷經20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存以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明清建筑為主,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萬福臺建于清初順治十五年(1685年)。建筑以歇山頂、不用斗拱、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開間。分前后臺,前臺三門敞開,是專供演戲用的戲臺。靈應牌樓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將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時所建。牌樓設計嚴格,結構精密。為三樓三層式,第一層為歇山頂,……[詳細] |
![]() | 順德清暉園AAAA ![]() ![]() 清暉園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華蓋里,為我國南方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素有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盛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布局既能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環境以清幽自然、秀麗典雅見稱。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園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閑庭·嶺南畫舫錄》中,對順德“清暉園”有詳盡描述。清暉園,位于廣東省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慶年間。園取名“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園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詳細] |
![]() | 順德區博物館成立于1980年,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于2018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一直以來,順德區博物館堅持開放接待觀眾,開展文物普查、征集工作,負責收集、整理、收藏、研究順德區歷史文化資料和具有科研價值的文物、標本等。截至2018年12月,順德區博物館館藏共9421件(套),包括國家二級文物86件(套),三級文物2010件(套)。2013年12月,位于順德新城區的順德區博物館新館向市民免費開放,總建筑面積約27000㎡,陳列展示區域面積約9484㎡。館內設有“順德人順德事”基本陳列和順德祠堂歷史陳列,還有“順德美食”、“文物”、“書畫”、“李小龍”、“粵劇曲藝”等專題展廳,以及育嬰保健……[詳細] |
![]() | 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于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建成,歷時四十余年。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的“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式式俱全、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詳細] |
![]() | 康有為故居座落于南海區丹灶鎮蘇村,原名“延香老屋”,為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筑,建筑面積約81平方米。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誕生于此,至康有為出生時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為稱之為“百年舊宅”。原建筑部分毀于抗戰時期,1983年南海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修復。1994年12月,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被公布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康有為故居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康有為的堂侄女陳康靜瑜女士將耗資400余萬元重建的澹如樓、九曲橋、康氏宗祠、松軒等仿古建筑捐贈給南海區人民政府。康有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為誕生于古屋。故居為一間一廳兩房兩廊的青……[詳細] |
![]() | 佛山市三水區博物館于1989年由當時的三水縣政府批準成立,1995年10月搬進森林公園的紀元塔建筑群內辦公。博物館位于森林公園西南面入口的左側,占地面積75900平方米,其中博物館館舍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省內縣級博物館最大的館舍之一。館內共有藏品2765件。三水區博物館是三水唯一的文博事業單位,是繼承和弘揚三水文化的中堅力量,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文化強區的建設,全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創新發展現代文化,在1996年獲得了“佛山市文明窗口單位”的殊榮,于1997年被三水政府評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水區博物館分設六個展廳。常設的展廳有《三-洲貝丘遺址發掘成果展覽》、《世界貨幣展》、……[詳細]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粵中地區人民革命武裝隊伍。其前身是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粵中區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背山臨海,毗鄰香港澳門,轄當時的新會、高明、高要(南部)、鶴山、臺山、赤溪、開平、恩平、陽江、陽春、新興、云浮、羅定、郁南等14個縣。面積大約27000平方公里,人口約468萬。粵中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大革命時期,這里較早建立中國共產黨地方支部,工農運動轟轟烈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的工農-激蕩悲壯,地方黨組織曾一度遭到嚴重破壞。抗日戰爭爆發后,粵中黨組織得以重建,并推動全區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壯大了人民革命力量。1945年1月,黨在粵中區建立了廣……[詳細] |
![]() | 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海區大瀝鎮大瀝公園內,碑高9米,平臺長為4.5米,寬為5.5米,四周用水泥六角形階磚鋪砌,并設有欄桿,是南海人民為紀念和緬懷革命先烈,在當年掩埋先烈的地方興建的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由原廣東省副省長,1929年任中共南海縣委書記的林鏘云同志題寫。1958年8月由南海縣人民政府樹立。1927年春夏間,適值反帝、反封建、反軍閥之北閥戰爭發展到緊要關頭,蔣介石在帝國主義指使下,4月12日于上海舉行-政變。隨之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亦相繼進行所謂“四.一五”清黨運動,實施殘酷野蠻的-政策,其時中共南海縣委陳道周、周俠生等同志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農運動至此遂遭受挫折,李羽吉、黃蘇等二……[詳細] |
![]() | 陳心陶紀念碑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九龍山,是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心陶1925年在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1928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1929年取得了碩士學位。爾后,又在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學成以后,他拒絕了學校的極力挽留,回到嶺南大學任教,擔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1950年,陳心陶積極響應號召,來到廣東三水、新會血吸蟲疫區工作,是我國最早從事血防工作最有成就的血防科……[詳細] |
![]() | 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位于南海區里水鎮北沙沈村,建筑面積為200平方米。1993年,由沈村村民籌資,在沈文玉私塾舊址上重建;1995年由市政府撥款維修。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南海組織受到破壞,一度停止活動。中共黨員沈少剛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回家鄉沈村辦學,利用教師身份作掩護,在此開展革命活動。1946年2月,杜路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到南海任特派員,負責恢復中共南海組織,以沈村為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共南海組織迅速恢復并發展壯大。1948年5月,為適應斗爭發展需要,中共珠江地委決定成立中共南(海)三(水)花(縣)工作委員會,領導南海、三水、花縣(部分地區)黨組織。由杜路任書記、陳啟銳任副書……[詳細] |
![]() | 為緬懷早期共產黨人和杰出工人運動領袖鄧培,中共三水區(縣)委、區(縣)政府撥出專款19萬元,于1990年9月建成鄧培銅像,以茲紀念。銅像為立式,像身高3.2米,背景為齊腰高的殘墻,寓意為“廢圩下的思索”。像的基座為方體,用花崗石砌成,塔狀,分三層。面層正面寬2.14米,側面寬1.24米,正、側面高2.7米。正面鐫刻了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彭真題寫的“鄧培烈士”四個鑲金大字。背面鐫刻鑲金“鄧培事略”。中層正面寬3.14米,側面寬2.24米,高0.2米,底層正面寬4.14米,側面寬3.24米,高0.2米。基石外圍是9米長,7米寬的花圃,四周鐵欄柵。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詳細] |
![]() | 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位于交通便利、環境幽雅的游覽景點“西江畫廊”靈龜公園內(荷城街道沿江路283號)。區內每一趟公交車都可到達靈龜公園站。窯址逢周一閉館,其余時間免費對外開放,開放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2:30—5:30。聯系電話:0757—88883320。窯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南方日報》曾以題為“廣東發現的古窯址,高明縣算最先”進行報道。1986年,在省博物館的指導下開挖清理了1號窯,窯的前后段因修路和挖土已遭破壞,窯頂塌落,殘存的窯長9.55米,前寬2.64米,后寬2.8米,倚山傾斜25°。窯床上可見經高溫形成的一個個圓窩,窩內殘存當年的陶器近百只,在窯……[詳細] |
![]() | “三譚”紀念館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滄江河畔、文昌塔側。是高明人民為緬懷中國革命史上杰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譚平山、譚植棠和譚天度而興建的。展覽館于1997年籌備興建,1998年7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三譚”紀念館是一座仿古建筑,分兩層,它下面有回廊,廊柱鋪設精致瓷片,檐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展館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正氣凜然。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裝裱講究,內蘊深刻。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三譚”文物和研究書刊……[詳細] |
![]() | 佛山市圖書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地(市)級圖書館,位于佛山市中心,與聞名中外的佛山祖廟相毗鄰。圖書館建筑面積近18000平方米,現有藏書67萬冊,中外文期刊3000多種,以及相當數量的電子資源,是珠江三角洲最具規模的文獻信息中心之一。除通常的圖書、報刊閱覽室外,佛山市圖書館還開設了各具特色的網絡資訊中心、數字資源檢索中心、語言語音室、學齡前兒童閱覽室、法律文獻中心等,共擁有1200個讀者座位。此外,館內還設置了展覽廳、報告廳、培訓中心及速印中心,使圖書館成為一個多功能、高層次、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場所。佛山市圖書館作為1994年佛山市第一批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積……[詳細] |
![]() | 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白色家電產品制造企業之一,創立于1984年,總部位于廣東順德,主要生產冰箱、空調、冷柜和洗衣機等系列產品。海信科龍擁有科龍、容聲兩個“中國馳名商標”,擁有科龍空調、容聲冰箱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生產基地分布于順德、青島、北京、成都、南京、湖州、揚州、蕪湖、營口等省市,形成了布局均衡、配套完善的產業格局。繼199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1999年科龍又成功在深圳發行A股,同年被“世界經濟論壇組織”推舉為全球新興市場100家最佳企業之一。1992年1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南巡中親自視察了科龍的前身珠江冰箱廠。在聽到廠長潘寧匯報冰箱廠7年產量翻了16倍,排名全國第一……[詳細] |
![]() | 佛山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于1986年8月成立,是市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屬市規劃局領導,多次被授予全國城建檔案工作先進集體、市文明窗口單位等榮譽稱號。館總面積7131平方米,其中本部2020平方米,城市規劃建設展館5111平方米(由于歷史原因,本館分處兩地辦公)。現有工作人員15名,館內設有辦公室、展館管理科、業務指導科、技術科、信息管理科。市城建檔案館擁有檔案研究員、計算機專業等人才,現有城建檔案信息量達155萬條,通過《佛山市城建檔案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在城市規劃建設展館運用《佛山市城市規劃景觀仿真及激光集成展示系統》、《佛山市規劃信息智能展示系統》等技術手段展示城鄉規劃建設成……[詳細] |
![]() | 禪城區圖書館,原名“石灣區圖書館”,又名“蘇李秀英圖書館”,于1992年10月18日開館,由原石灣區政府投資、香港蘇李秀英女士捐贈一百萬興建而成,總面積近6000平方米。圖書館以讀者為先,努力改善服務環境、完善服務設施,為禪城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兩個文明的建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自開館以來,曾先后三次獲得“國家一級圖書館”和“廣東省文明圖書館”稱號;并被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佛山市文明窗口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等稱號。禪城區聯合圖書館以其獨特的辦館模式和服務理念,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些獨創的經驗,也是國家文化部、中國圖書館學會向全國推介的辦館模式之一……[詳細] |
![]() | 位于西樵山中部,是一條上窄下寬的漏斗狀的峽谷。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常住翠巖寫詩作畫,石壁上原有他們的書畫室和書舍,翠巖被尊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無葉井、翠巖、摩崖石刻、葫蘆井、蟹眼泉、黎二樵書室遺址、碧云村、桂花園等。在碧云峰西,是一個呈漏斗狀的狹長的谷,兩面峭崖壁立,林蔭覆蓋,寒藤搖翠,滿谷青蔥。入口處稱“捍門”,寬約二十米,谷內開闊,漸進漸狹,長約八十米。捍門后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臺和龍須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復有兩道小泉,一剛一柔,剛者噴射,柔者緩垂,稱陰陽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內嵌于崖間的聽瀑樓,樓側有葫蘆井,接貯石縫泄出的甘泉。崖側有棧道可通玲瓏徑,……[詳細] |
![]() | 吳勤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佛山市嶺南大道北57號(原大福路南浦村)。一九五二年,為懷念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廣州市區游擊第二支隊司令員、一九四二年農歷三月廿三遭蔣匪幫伏擊殺害的吳勤烈士,佛山市人民政府發動佛山市和南海縣人民捐石獻磚,義務勞動,興建起了這座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陵園占地面積1750平方米,四周由鐵欄環繞,欄高二米多。陵園正門為一座宏偉壯觀的二層琉璃瓦牌坊,上層題有“萬世流芳”的橫匾。陵園中央聳立著近八米高的吳勤烈士紀念碑,碑的下方鐫刻著吳勤烈士的生平事跡。紀念碑兩側各有一平方米大小的六角花池,花池前各有一座占地約9平方米的水磨石結構的尖頂涼亭,亭內設有石臺和石凳。紀念碑背面相去五米處有三座土……[詳細] |
![]() | 合水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高明區更合鎮合水圩先烈路沙帽崗崗頂,建筑于1988年,座南向北,混凝土結構,呈菱形。高15米,首層為臺基,約8米;二層為碑,約6米,三面都雋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三層為碑頂,約1米,呈筆尖形。紀念碑左、右兩旁建有兩座混凝土六角亭。更合鎮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鎮各方志士投身革命,前赴后繼,堅貞不屈,浴血奮戰,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獻身。我鎮人民為緬懷先烈,策勵后人,特立豐碑以資紀念,紀念碑上刻著51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和先進事跡。該紀念碑為我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我鎮乃至全區開展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有實質性的意義。聯系電話:888……[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