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汕頭市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館址坐落在環境清雅幽靜的中山公園內。1960年建館,是潮汕地區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汕頭市一處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務基地。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代陶瓷、字畫、金漆木雕、硯臺圖章、古錢幣以及其它各類文物近萬件。其中有些還是國寶級文物精品。如在國內僅存二套的清雍正年間陳鳴遠手制的紫砂擺件《清供眾生瓜果》;有國內僅存的為數不多的明代廣東名畫家林良的繪畫珍品《蘆雁喜鵲圖軸》;有明代方以智《臨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冊》;有金碧輝煌……[詳細] |
![]() |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計有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陳慈黌故居建筑風格中西合壁,總格局以傳統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詳細] |
![]() | 深溪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汕頭市潮南區仙城鎮深溪居委“雞仔寮”山。北距陳店國道324線7公里,東距兩英6公里,南距紅場15公里,西距普寧市軍埠鎮8公里。基地左前方100米處是潮陽深溪水廠,左后方是深溪水庫,右后方800米處是汕頭市聞名的深溪翠峰巖風景名勝區。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深溪人民的優秀兒子,潮普惠縣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劉大剛在這里發動農民,成立潮陽縣第一個農民協會,組建赤衛隊,劉大剛任農會執委,劉明合任赤衛隊長。后來二人帶領隊伍開進大南山,為開辟和保衛大南山革命根據地展開了一系列斗爭……[詳細] |
![]() | 號稱紅頭船故鄉的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澄海市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據樟林天后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于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臺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古港遺址現保留有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宮(天后宮)并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詳細] |
![]() | 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民權路50號,始建于1926年,原為大埔會館。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東向,每層面積423.7㎡,總面積1271㎡,各層四面有走廊相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主力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進發;9月23日從三河壩進軍潮州城;24日解放汕頭市,在此處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南昌起義軍進入潮汕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稱之為“七日紅”,其影響極為深遠,為中共潮汕黨組織領導武裝斗爭和開辟革命根據地奠下基礎。這是一處與重大……[詳細] |
![]() | 杜國庠墓坐落于澄海區鳳翔街道東港路,建筑物形狀為:墓基座為圓形。該墓座東向西,占地1800平方米(1985年以前占地約300平米),建筑面積475平方米,建于1961年10月8日,1985年重修。墓碑為灰崗巖,正面上方立瓷質杜國庠同志遺像,下方“杜國庠同志之墓”7個字陰刻。墓碑背面陰刻陳御仙(杜國庠夫人)為杜國庠撰寫的碑銘,“杜國庠同志之墓”及碑銘均系王鼎新手書。墓埕兩側立郭沬若、許滌新紀念杜國庠同志而作的詩刻在2塊石碑上,石碑文陰刻鑲金。墓埕、墓道、臺階均為彩色水磨石(2005年10月維修)。……[詳細] |
![]() | 南澳縣烈士陵園創建于1957年,位于縣城后宅鎮北郊后江漁港東側,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園內建筑物主要有烈士紀念碑四座。分別是“解放南澳、建設南澳犧牲烈士紀念碑”、“收復南澎島戰斗犧牲烈士紀念碑”、“邱安烈士之墓”、“徐志宇、劉益良烈士紀念碑”,園內共安葬革命烈士12名,紀念烈士196位。1983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為更好緬懷先烈,啟發后人,發揮教育效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于2010年投入資金20多萬元……[詳細] |
![]() |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鳳翔街道萊蕪島上,與南澳島隔海相望。大萊蕪炮臺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與南澳長山尾炮臺相望,稱之“姐妹炮臺”,是粵東地區古建筑方型炮臺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處遺址。外圍寬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設大炮八位,營房二十三間,操巡兵四十名,另有戰馬一匹,坐馬三匹,外海艍船二只,配兵四十名,屬南澳鎮澄海協左營。現大萊蕪炮臺四周圍墻仍基本完好。墻體均用灰沙夯成,雖幾經風雨,仍堅固結實。圍墻高6.7米,長51米,寬25.8米,呈長方形。墻厚2.5米,上有人行道寬1.8米。炮臺內原……[詳細] |
![]() | 蔡楚生(1906—1968)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人。我國著名的電影藝術家,被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解放后,歷任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影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并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蔡楚生故居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距潮陽城區約24公里,是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潮陽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包括一座“四點金”、一座“厝包”(從厝)及陽埕等配套設施,均為20世紀初……[詳細] |
![]() | 說起長城,無人不曉,長城之聞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國現存最小的“古城”嗎?它,就是達濠古城。其面積用一般丈量區域面積的度量單位來表述,真是天可憐見,只有0.014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足球場大。達濠古城位于汕頭市濠江區政府大樓東南1公里處,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現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說起這個袖珍城,還有一段故事。達濠,古稱招收都,是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山多田少,民以漁鹽為業,史載“田三漁鹽七”,指的就是當時的生產布局。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詳細] |
![]() | 民國 汕頭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位于汕頭市外馬路。是一座五間三進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原為同慶善堂。光緒二十七年(1905年),臺灣愛國志士丘逢甲在此創立嶺東第一間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民國以后,這里先后改辦嶺東甲種商業學校、汕頭商船學校。1926年2月1日,周恩來就任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設行政委員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軍閥嚴重奴役的地區,為了重振東江,拯救人民,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于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這里舉行了東江各屬行政會……[詳細] |
![]() | 南澳縣忠魂墓(故兵墓)全稱“清戍臺澎故兵墓園”,位于深澳鎮吳平寨臨海山坡。規模壯觀,面積3300多平方米,為緬懷古代駐守臺澎將士的陵園。南澳地扼閩粵咽喉,與臺灣一衣帶水,為海上重鎮。明萬歷三年(1575),詔設“協守漳,潮等處專駐南澳副總兵”,指揮調配廣東東路,福建南路的海防。清康熙二十四年(1658),升設南澳總兵,“移廈門鎮總兵官,并中左右三營官兵駐南澳”,同時擴大防區,由“左營官兵換班駐守臺灣澎湖淡水……三年期滿,輪流更換”。這些擔負著保衛祖國光榮使命的官兵,部分陣亡或殉職后,被就地埋葬,……[詳細] |
![]() | 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潮南區紅場鎮鎮區。為了緬懷彭湃、徐向前、鄧發、李富春、古大存、方方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弘揚光榮革命傳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1994年初,由原潮陽市政協提案和潮陽市人大常委會議案,在中共潮陽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報經汕頭市有關部門批準興建,于1997年10月22日落成開館。該館主樓為四層混合結構,建筑面積1117平方米,外觀莊重,結構嚴謹。館內一樓為服務人員宿舍及會客大廳,二、三樓分四大展廳,其中二樓為第一、二展廳,分別展示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及……[詳細] |
![]() | 為紀念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土地革命時期在潮、普、惠大南山地區犧牲的革命烈士,潮陽縣人民委員會于1963年12月21日在紅場鎮紅場廣場革命舊址的飛鵝山北麓建立了紀念碑。該碑坐西北向東南,系鋼筋混凝土結構,碑座高2.28米,碑體為飛棱臺柱體,高10.2米,上截面邊長1米,下截面邊長2米,碑頂端有浮雕五角星。碑文正面是“革命烈士紀念碑”,背面是紀念碑碑記。1927年,為了配合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開展革命斗爭,大南山成為了革命根據地,較長時間是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在中共廣東省委和東江特委的領導下,大……[詳細] |
![]() | 海門萬人冢是一座埋葬著埋葬著一萬多具死于抗日期間的海門同胞尸骨的公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時期,1939年8月21日,農歷七月初七早晨,日軍戰艦停泊在海門灣,向海門城區炮轟一輪,炸毀一仟四佰多座民屋,然后用橡皮艇登陸,搶奪一輪,揚長而去,在海門留下了累累的傷痕;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繼汕頭、潮陽淪陷后,日軍占據海門,開始實行“三光”統治,陸路設卡,海路海禁,海門同胞經過哨卡稍有不順,慘遭殺害。日本軍隊侵占海門后即--港口、破壞漁船,肆意進行屠殺,使海門人民陷入饑謹與受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