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簡稱后東特委)、《星火報》舊址位于東源縣黃村鎮永新文秀塘。1941年2月,經省委批準,在龍川縣水貝成立了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特委書記梁威林,組織部長張直心,宣傳部長饒璜湘,青年部長李漢興(張日和),婦女書記李靜芬(后徐英),直屬粵北省委領導,轄紫金、五華、龍川、河源、和平、連平、新豐等縣和興寧西部。1942年3月,特委領導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河源縣黃村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地處紫、五、龍、河4縣結合部,且山高林密,便于開展游擊戰,故將特委機關由龍川水貝轉移到黃村文秀塘。1945年2月,中共后東特委在恢復組織活動的第一次會議上決定在此創辦《星火報》。該舊址建于民國……[詳細] |
![]() |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開會遺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耕頭墩。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后,撤向東江地區的起義軍1000余人在花縣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葉鏞任師長,宋湘濤任副師長,袁裕任師參謀長,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團,第十團團長白鑫,黨代表徐向前。1928年1月1日,紅四師智取紫金縣城,2日抵達龍窩與紅二師第五團會師,3日進駐紫金炮子革命根據地,5日聯合紅二師在炮子召開公審大會,8日進駐海豐。紅四師第十團進駐海豐前在此召開動員大會,徐向前作了重要講話,要求全團戰士勤學苦練,做好準備,隨時打擊敵人。此后,紅四師與紅二師在東江地區并肩戰斗,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長達一年零三個……[詳細] |
![]() | 河西革命烈士紀念公園位于東源縣船塘街鎮畬寮崗山頂上。該園建于1959年,是為紀念解放戰爭中在船塘一帶光榮犧牲的歐陽朋、謝映光等44位烈士而建。面積約5000平方米,大門有“河源革命烈士紀念公園”橫匾;公園內建有紀念碑一座,紀念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邊刻有烈士芳名。2006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紅軍亭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委樓后面。1928年初,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紅二師參加東江大暴-動-,進攻紫金,連克南嶺、炮子,師部和黨代表辦公地設在炮子鄉福星樓。爾后,紅二師官兵平時在一塊寬闊的荒草地上進行操練。3月,國民黨重兵“圍剿”炮子鄉,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二師與當地赤衛隊保衛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安全撤出炮子。后輾轉海、陸、惠、紫、五等縣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為保衛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為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紫金縣人民政府于1956年在當年紅二師官兵操練的地方建造紀念亭,取名紅軍亭。2008年重建,6條紅色水泥圓柱,高7米,邊長……[詳細] |
![]() | 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山塘村。1947年3月中旬,中共九連工委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到九連地區傳達香港分局關于形勢任務和恢復武裝斗爭的指示后,部隊戰斗力不斷增強,解放區、游擊區不斷擴大。和西、和東縣委按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村人民政權。1949年1月1日,連和縣人民政府在青州山塘成立。上屬九連地委領導,下轄和西地區及連平忠信、上坪、大湖及惠化等鄉鎮?h長駱維強,副縣長鄧基、黃志猷,秘書徐梓材,財政科長葉吉祥,民政科長羅寶萱,文教科長曾憲章,軍事科長賴書德。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劉氏祠堂內,至和平縣城解放,才搬遷至和平縣政府現辦公所在地。該舊址是當地劉姓祠……[詳細] |
![]() | 四聯中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四聯中學大操場邊小山崗。和平縣四聯中學創辦于1940年春,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完全中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聯中師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共涌現出27位革命烈士。其中一些烈士,如周寶時、彭振東等,以教師為公開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們一邊教書,一邊搞地下活動,為革命貢獻了畢生力量。還有一些青年學生,如林可成、肖琴書、肖波中、葉格泉等,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抗日救亡和民族的解放,貢獻了青春。紀念碑建于2001年,碑身分為三級,長方塔形,平頂,底層長1.8米,寬1.6米,高5.2米。磚砌塔體,表面批搪石米。第一層用凹槽勾勒出方磚形,……[詳細] |
![]() | 中共五(華)興(寧)龍(川)臨委舊址位于龍川縣霍山風景區大乙巖。1928年春,五華、興寧、龍川的中共組織,執行東江特委指示,組織舉行了“年關暴-動-”。3月27日興寧黨組織的劉光夏、藍勝青率廣東工農革命軍第十二團進攻下堡民團失利后,經葉塘并得龍川鐵場橋頭一帶農民的支援,退守霍山。與此同時,五華及龍川鶴市暴-動-失敗后的部分農軍和黨員骨干,亦陸續會合于霍山。國民黨當局探悉后,便于4月3日糾集五興龍三縣地方武裝1000余人,合力“會剿”霍山。為擺脫困境、統一指揮,成立中共五興龍縣臨時委員會,推舉葉卓(龍川人)為書記,劉光夏、藍勝青、古清海(五華人)為委員。隨即縣臨委作出決定,由劉光夏、藍勝青率十二……[詳細] |
![]() | 朱乙、朱豹烈士紀念碑位于蘇區鎮永坑村,紫海路邊。朱乙(1864~1928年),紫金蘇區人,1924年任坪塘鄉農會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坪塘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3月率赤衛隊在公村嶂阻擊國民黨軍“進剿”蘇區,掩護群眾安全轉移,最后,因彈盡援絕而跳崖,壯烈犧牲。朱豹(1892—1928年),紫金蘇區人,1924年參加農會,任鄉農民自衛軍隊長。1927年參加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后任赤衛大隊鄉常備隊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3月,國民黨軍“進剿”蘇區,率隊堅守公村嶂,戰至彈盡,為敵所俘,英勇就義。朱乙、朱豹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77年,2011年重建,占……[詳細] |
![]() | 中共九連工委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永豐村朝科自然村。1947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為了統一整個九連山地區黨的領導,決定撤消后東特委及中共九連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九連工委),嚴尚民任書記。九連工委所在地就設在青州賴屋。九連工委成立后,即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明確提出了“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破倉分糧、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在九連工委的領導下,和西、和東地方黨組織配合“粵贛邊人民義勇隊”,開展了大規模的反三征,發動群眾破倉分糧,減租減息,鎮壓-地主、惡霸運動,聲熱浩大,威震四鄉。幾個月時間內,連克彭寨、東水、林寨和公白等地國民黨鄉公所、-所,打擊了三河、上……[詳細] |
![]() |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詳細] |
![]() | 劉爾崧紀念館位于紫金縣紫城鎮安良居委會廣場路中山公園正面。劉爾崧(1899~1927年),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團中央委員、中共兩廣區委工委書記、廣州工代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等職。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廣東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事變中,劉爾崧不幸被捕。4月,被殺害于珠江白鵝潭。1986年,紫金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劉爾崧建立紀念館。2008年4月重修,紀念館坐西南向東北,單層一進三開間,中間突出為門樓,面闊23.5米,進深10米。門樓兩條圓柱,樓面四周飾黃色琉璃瓦,墻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置前廊,麻石欄桿,形式古樸。聶榮臻元帥題寫館名。內陳列……[詳細] |
![]() | 鄧纘先故居位于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布心村,建于清代1780年,距今有230年。鄧纘先是百年廣東援疆第一人,他戍邊新疆18載,歷任烏蘇、葉城、疏附、墨玉、巴楚五縣知事,胸懷高遠,愛國、愛民、愛疆,為官清廉勤政,兢兢業業為新疆人民服務,尤其多年在南疆為當地維吾爾群眾造福。他以文載史,保境安民,先后編纂了兩部縣志開新疆地方史志先河。鄧纘先死于-,為戍邊壯烈捐軀。鄧纘先故居愛國廉政教育基地由鄧纘先故居、鄧纘先紀念館、鄧纘先雕像廣場、清風廊等多個廉政文化景觀組成,讓前來參觀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自覺增強廉潔意識。2011年11月,鄧纘先故居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2月……[詳細] |
![]() | 紫金縣老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湖子山頂。中共紫金縣委于1963年為紀念革命先烈而建,1974年、2009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840平方米。碑高8米,由臺基、碑座、碑身組成。碑身混凝土結構,表面水洗石米,方頂;碑身正面浮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花崗條石砌成,正面鑲碑記,背面鑲徐向前元帥的題詞:紀念革命先烈的最好辦法是是學習先烈的革命精神,樹雄心、定鴻圖,永遠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永遠作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先鋒隊。徐向前敬題一九六三.十二.廿。左右鑲革命名言。臺基四周鋪花崗巖條石,邊長12米。碑后為烈士墓,混泥土結構,圓頂,直徑為3.5米,高1.8米,兩側置石獅一……[詳細] |
![]() | 張子玉烈士紀念碑位于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錫山小學操場邊。張子玉(1899~1928年),1923年由他發起成立紫金縣第一個農會——炮子鄉農會并任會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組織紫金南路農民自衛軍參加“四•二六”暴-動-,1928年3月在陸豐羅畬突圍中與部隊失去聯系,回炮子召集人員,迅速恢復蘇區革命斗爭,指揮赤衛隊員堅持游擊活動,同年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受盡嚴刑酷打,始終不泄露共產黨秘密,10月被殺害,時年29歲。張子玉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77年,2011年重建,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2009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詳細] |
![]() | 炮子鄉農會、縣總農會舊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舊址建于民國,座北向南,建筑面積150多平方米,2011年重建。1923年1月,蘇區山子背人張子玉受彭湃指派,帶著2000份農會證返回蘇區,3月成立了炮子鄉農會,張子玉為會長,鐘樂善、黃培先為副會長,隸屬海豐總農會領導,從此點燃了紫金農-動的火種。7月,紫金各鄉農民代表在炮子--,成立紫金縣總農會和龍窩區農會。大會選舉鐘一強為紫金縣總農會會長,鐘樂善為副總農會長,葉鐵魂為秘書。張子玉擔任龍窩區農會會長,葉光為副農會長。大革命失敗后農會被迫解散。2009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被紫金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血田遺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古井丘,原是一塊水田,遺址廣場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1928年農歷4月、10月,國民黨-派先后二次集體屠殺革命群眾450多人。1976年為紀念死難群眾建成血田廣場,2008年重修,2011年再次修繕。血田遺址坐東南向西北,田內種植紅草,后面和兩側砌有保護圍墻,田的正面是廣場,中間鋪大理石,兩側鋪河卵石,四周種植柏樹,廣場右側豎碑記。碑為水泥磚石砌筑,方頂,水泥基座,外表批石米,高2.5米,寬1.75米,碑文為青石陰刻,記述了兩次大屠殺的慘狀。1987年1月,被紫金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月,被紫金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詳細] |
![]() | 中共四聯中學支部舊址位于和平縣彭寨鎮彭中村黃土嶺,即現在的四聯中學。四聯中學創辦后,于1940年建立黨小組。1941年7月,中共四聯中學總支部成立,下轄兩個分支部,共有黨員39人,劉奇任書記。四聯中學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為黨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該校創辦于1940年春,原名四約聯立中學。中共四聯中學支部所在地原是一間磚瓦房,在學校桐茂室北面,面積約30平方米。因“普九”危房改造和申報“廣東省規范化學!苯ㄔO的需要,這些瓦房已全部拆除,現在原來的舊址位置立了一塊大理石碑,刻有四聯中學黨支部舊址,并附有圖片和簡介,以供后人參觀和紀念。2002年1月,被和平縣委、縣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詳細] |
![]() | 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紫金縣蘇區鎮赤溪村寶善樓。建于清末。平面呈長方形,高五層,四角設炮樓,外筑圍墻,為磚木構筑,建筑面積990平方米。1930年12月15日,海(豐)陸(豐)紫(金)蘇維埃政府成立,推選林覃吉、楊沛、曾添、鐘一強、陳蔭南為主席團,1931年春起在此辦公,領導海豐、陸豐、紫金和惠陽高潭區的土地革命,使農民第二次分得了土地。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到處聽到:“千年鐵樹開紅花,萬載土地還老家;翻身全靠共產黨,不靠天官土地爺”的歌聲。一連四造都奪得了大豐收。期間,省農運特派員戴耀田,在此舉辦海陸紫戰地訓練所,培訓了軍事干部300多人,后派到紅軍連隊充任排干部,提高了紅軍的戰斗力。舊址保存……[詳細] |
![]() | 龍川縣農民軍總部舊址位于龍川縣佗城鎮百歲街朱家祠。1926年5月中旬,龍川縣農民協會成立后。為適應農會斗爭需要,6月初在縣城朱家祠成立縣農民自衛軍總隊,以保衛縣城各革命團體,保護“二五”減租的順利進行。廣州農講所畢業的龍川籍學員黃自強任總隊長,隊員由各區、鄉農協選調80余名青年農民組成,后發展到400余人。經培訓后的縣農軍總隊,分赴各區鄉為組織農民武裝斗爭打下基礎,為保衛農會政權和維護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h農軍總隊隊部設在縣城朱家祠。該宗祠建于清代,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為硬山頂,面積300平方米左右,今基本保存完好。2011年,縣政府投入專項資金進行了維護修繕。1986年9月3日被縣……[詳細] |
![]() |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和黨代表辦公舊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福星樓,初建于清末,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2011年重建。1927年10月,撤退到海陸惠紫的“八一”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同月,紅二師進駐紫金,師部和黨代表辦公地設在炮子福星樓。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在這里指揮武裝斗爭,給--武裝以沉重的打擊。1928年3月,因國民黨-派派重兵“圍剿”,紅二師與赤衛隊一起保衛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和人民群眾撤出炮子,安全轉移。后在海、陸、惠、紫、五等縣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國民黨-派的“圍剿”,為保衛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