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戰博物館AAAA ![]() 海戰博物館坐落在東莞市虎門鎮海口東岸的威遠炮臺舊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紀念群體,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該館是一座全面展示-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該館以《-戰爭》為基本陳列,以全新視角再現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容分為“-戰爭前的中西世界”、“中英戰前沖突與廣東軍事防御”、“第一次-戰爭”、“第二次-戰爭”和“沉淪與覺醒”等七部分,共展出文物1860件,歷史圖照1310幅,油畫、工筆畫等藝術品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項目10余項。該陳列充分吸納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備較高科學品質;遵循“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致力有高度、有深……[詳細] |
![]() | 東莞可園AAAA ![]() ![]() 可園博物館KeyuanGarden位于東莞市莞城博廈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可園、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之一,嶺南古典私家園林建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創始人為官至江西按察使的東莞博廈人張敬修。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園內亭臺樓閣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故名可園。可園臨湖、傍江、風光幽雅、設計精巧、布局縝密、以小見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園、書齋,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在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應俱全,被譽為“嶺南近現代花鳥的搖籃”。地址:東莞市莞城區可園路32號類型:……[詳細] |
![]() | 鴉片戰爭博物館AAAA ![]() 鴉片戰爭博物館負責收藏、研究、陳列林則徐銷煙與鴉片戰爭文物史料,保護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及有關文物,利用這些文物資料向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育。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虎門銷煙》、《-戰爭海戰陳列》以及《虎門海戰半景畫》。-戰爭博物館始建于1957年,建館初期館名為“林則徐紀念館”,1972年更名為“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1985年重新定名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為利于對鴉片戰爭遺址的管理,又增加一個館名——鴉片戰爭博物館。鴉片戰爭博物館館內庭院面積寬闊,樹蔭如蓋,綠草如茵。中軸線上依次矗立著虎門人民抗英群像、林則徐塑像、館舍等。館舍仿古炮臺的立面設計,雄偉莊嚴。院內南側是……[詳細] |
![]() | 虎門炮臺舊址分布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則徐銷煙后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臺,設置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臺為第一重門戶,威遠、鎮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臺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臺為第三重門戶,組織3道防線。又在橫檔島、武山之間的江西,設置木排2排,大鐵鏈372丈,阻截敵艦,在-戰爭中,屢挫英國侵略軍的進犯。現今的虎門炮臺舊址除少數位于番禺區外,大部分歸-戰爭博物館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況,分成相對集中的沙角炮臺和威遠炮臺兩組分別成立沙角炮臺管理所和威遠炮臺管理所進行管理。炮臺多為條石和灰、砂、黃泥砌筑,平面圓形或半月形分為露天臺(即……[詳細] |
![]() | 袁崇煥紀念園位于袁崇煥出生地、故居地東莞市石碣鎮崇煥東路水南路段,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地4.8萬多平方米,依傍東江,遙望榴花,湖光柳色,風景旖旎。有牌坊、袁崇煥石雕像、袁督師祠、袁崇煥傳記浮雕、故居、衣冠冢、三界廟等景點,于2003年1月正式開放。袁崇煥故居遺址1984年6月6日公布為石碣鎮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2月起屬東莞市公益性文化單位。袁崇煥是明末抗擊后金的愛國英雄、著名將領,為展現其光輝的英雄事跡,宣傳其崇高的品德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優良道德風尚培養,袁崇煥紀念園以崇煥精神為載體,集仿明建筑、雕像、浮雕、對聯、詩歌、書法等手法于一體,使該園成為廣東重要的愛國德育基……[詳細] |
![]() |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AAAA ![]() ![]()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位于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王嶺村,是展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史的專題紀念館,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廣深高速、107國道轉厚大公路可達,距東莞市區約15公里。包括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和東江縱隊主題展覽兩部分。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區,在大王嶺村設立部隊領導機關,創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斗爭,曾取得百花洞戰斗的勝利,粉碎日偽軍“萬人大掃蕩”,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有力地支援了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是東江縱隊發祥地和重要活動地之一,是東……[詳細] |
![]() | 東莞市博物館是東莞市屬唯一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和國家二級博物館,隸屬于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莞市博物館前身是竣工于1929年的東莞縣博物圖書館,位于東莞人民公園內。1959年,縣委撥款對舊館進行大修,成立東莞縣博物館。1994年,東莞市博物館新館在莞城新芬路科書博廣場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展覽面積3300平方米。東莞市博物館觀眾開放區包括基本陳列區、專題陳列區和臨時展覽區。一樓為臨時展覽區;二樓為專題陳列區,定期展出館藏文物或引進各種精品展覽;三樓為《古代東莞》基本陳列,再現了東莞五千年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鄉土教育的重要基地。……[詳細] |
![]() |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一處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的建筑群體,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該舊址包括9處文物點。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于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于甕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辟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該舊址是東江縱隊主要領導人指揮東寶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機關所在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舊址于1978年5月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
![]() | 東莞縣青年抗敵同志會遺址位于莞城街道東莞人民公園內東莞縣博物圖書館舊址,GPS坐標:北緯23°0229.9,東經113°4509.9,海拔高程24米。東莞縣博物圖書館由東莞知名人士鄧紀望創建,于1931年落成。該館坐西北向東南,兩層磚瓦水泥結構,建筑面積686平方米。1959年,東莞縣人民政府對該館進行修葺,改名為東莞縣博物館。1994年1月,在人民公園正門旁邊的東莞博物館新館啟用,舊館則一直閑置。抗日戰爭時期,東莞縣青年抗敵同志會于此地成立。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莞各界紛紛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2月,中共東莞中心支部通過廣泛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爭取國民黨東莞當局的支持,發動群眾,建立了……[詳細] |
![]() | 虎門銷煙池在東莞縣太平鎮口,南臨珠江,北靠牛背山,西為鎮口關隘.19世紀30年代英國、葡萄牙等武裝0鴉片進入我國南方邊陲。大量鴉片運入,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無數金銀流出國外,害得國弱民窮。清道光帝接受林則徐禁煙奏折,特派林則徐赴廣州查辦,迫使外國鴉片商在虎門交出了鴉片2萬多箱,共重1175噸。為了銷毀這些害人的-,特意筑了兩個大池子,長寬各45米。池底平鋪石板,四周欄樁釘板,池旁開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溝。銷毀鴉片煙時,先將池內蓄水,撒鹽成濃鹽鹵水,將鴉片分批投入池內,用濃鹵水溶化。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攪拌,馬上引起反應。0開了,使其分解銷蝕。最后把這些混合廢品殘渣用江水沖走,涓滴不留。三個星期后,終于……[詳細] |
![]() | 廣緣庵——路東干部訓練班遺址位于清溪鎮鐵場村,GPS坐標:北緯22°5136.0,東經114°1237.8,海拔高程87米。遺址原為一座嶺南風格的傳統佛教寺院建筑,名廣緣庵,始建于明朝。原建筑現已全部垮塌,僅剩殘墻。1997年10月,村民集資在原址上修復了“廣緣庵”的一部分,為三間二進二廊合院式布局,建筑坐北向南,磚墻內外灰砂批蕩,總面闊11.94米,總進深16.63米,硬山頂,綠琉璃瓦,該建筑兩側及前方保存原建筑殘墻及圍墻。1944年11月,中共路東縣委成立,隨即在清溪鐵場舉辦開辟山區政權訓練班和黨員骨干訓練班。學員畢業后,組成兩個工作隊,稱為鐵流工作隊和洪流工作隊,分赴清塘區和常平區,發展……[詳細] |
![]() | 大嶺山抗日民主政權連平聯鄉辦事處遺址位于大嶺山鎮連平村計嶺村民小組。GPS坐標:北緯22°5603.5,東經113°4753.6,海拔高程33米。該遺址原為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坐東北向西南,三開間兩進四合院式布局,面闊11.3米,進深17米,建筑面積192平方米。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東莞大嶺山區創建抗日根據地。1941年5月,第三大隊配合中共地方組織,在大嶺山區已建立8個鄉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成立全區性的政權機構——連平聯鄉辦事處,辦事處設在李氏宗祠,馬來西亞歸僑劉蔭為主任,負責處理根據地內的民政事務,實行減租減息,組織生產,有力地支援了游擊隊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詳細] |
![]() | 莞城旨亭街8巷2、4、6號,是連在一起的三進“三間兩廊”清代民居,看似普通,里面卻走出了一-古和古文大師——容庚。本月20日,這三間小屋將熱鬧非凡。經過對其原貌復原,這里將作為容庚故居紀念館重新開門迎客,成為反映東莞歷史的標志性建筑。紀念館里將展出49件容庚的書畫及-用品,全部展品都是容庚子女的私人收藏,十分珍貴。不過由于故居比較潮濕,出于對文物保護的考慮,在此展出的都是復制品,容庚書畫及-用具真品將同步在莞城美術館展出。旨亭街8巷是容庚出生之處這一座嶺南風格傳統式樣普通民居建筑占地面積達2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進布置,每進都是一個獨立的三間兩廊式單元,兩廊之間是一個小天井,天井后面正廳……[詳細] |
![]() | 東江縱隊碑廊位于厚街鎮厚街大道松山公園內,GPS坐標:北緯22°5641.9,東經113°3943,海拔高程29米。碑廊總長81米,由21塊題字石碑、4座浮雕以及2塊題字黃臘石組成。碑廊收集了葉劍英、廖承志、聶榮臻、徐向前、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和東江縱隊領導人為東江縱隊所作的書法題詞。2006年,革命前輩王永祥夫婦建議在松山公園修建東江縱隊碑廊,厚街鎮人民政府接納這一建議,制定具體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在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積極協助下,碑廊于2009年5月落成使用。該碑廊和王作堯雕像、厚街革命烈士紀念碑一起,展現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光輝歷史,進一步豐富了厚街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內涵。2……[詳細] |
![]() |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家團結報社舊址位于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嶺村大王嶺村民小組,是一座近代泥磚民房。1941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委任杜襟南同志在此創辦《大家團結》報,這是抗戰時期廣東敵后地區第一份抗日報紙。該報為油印版,每個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進行抗日游擊宣傳,報道國內外新聞及日偽軍的活動等。1941年9月與第五大隊在寶安陽臺山抗日根據地創辦的《新百姓》報合并,是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的前身。該舊址曾于2005年維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廊院落式布局,長9.11米,寬10.71米,硬山擱檁結構,占地面積約98平方米。該舊址對于研究廣東人民抗日革命斗爭史具有重要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