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裕祠擁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這就是它的最珍貴之處。廣裕祠是廣東第一次發現有確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非常寶貴的建筑標本”。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跡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確的維修記錄刻在脊檁下或者墻體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經修復的廣東省廣州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廣裕祠,獲得了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第一名“杰出項目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頭名。廣裕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崗村為南宋宰相陸秀夫后裔所建,位于村中的廣裕祠則始建年代不詳,一說是明永樂四年十一月始建(即公元1406年),另有一種說法是建于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詳細] |
![]() | 劉永福沙河故居———劉氏家廟,位于廣州市沙河大州地2號(現為廣州大道北2號),劉氏家廟是民族英雄劉永福在廣州做官時的住所。劉氏家廟建于1900年,為青磚石腳、兩進三間南方祖祠式建筑,左右有襯祠,與主體建筑連成一體。通進深約38米,通寬約36.7米。頭門面闊三間,寬15米;進深三間;博古脊上有鳳凰牡丹灰雕;硬山頂,碌灰筒瓦;擋檐板有精致木雕花卉。墀頭有4重花卉磚雕,下有蝙蝠獸面。頭門花崗巖石額上鐫刻陽文“劉氏家廟”4個楷書大字,無上下款。門口三級花崗巖石臺階,兩邊有包臺,臺基正面有百合花石雕。包臺各有2條每邊長30厘米的四方花崗石檐柱,蝦公梁下有梁襯,梁上有石麒麟口叼云狀書簡梁托;4檐柱均有柱襯……[詳細] |
![]() | 廣州陳李濟中藥博物館AAA ![]() ![]()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位于廣州市海珠區廣州大道南1688號,是目前廣州唯一一家由老字號開辦的、也是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在這里,有大量栩栩如生的蠟像,模擬再現制藥加工過程。作為中醫藥400年的活化石,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以場景復原為主,向參觀者展現中藥傳統工藝。陳李濟中藥博物館在陳李濟制藥廠里,進入博物館老式木門,一位坐堂老醫生和梳辮子姑娘就在門口歡迎你了,開藥方的桌子上放置一架老式風扇。前方的“老掌柜”,右手拿著處方,左手撥著算盤,神態和姿勢逼真。登上二樓,站在炒姜鍋旁翻炒生姜和鼓起腮幫吹火的“伙計”,都是博物館花高價,采用高科技高分子聚酯做成的。忍不住好奇地觸摸如同真人的“伙計”,無論外表、身……[詳細] |
![]() |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1840年6月,英國發動對華鴉片戰爭。次年5月29日,英軍劫掠隊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侮辱婦女,三元里附近103鄉人民組成反侵略武裝抵御英軍,打死英軍200多人,大獲全勝。1958年月11月,當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被辟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陳列館,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1950年廣州市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立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正面刻著:“一八四一年在三元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斗爭中……[詳細] |
![]() | 先有南華西街,再有海珠區。這條廣州海珠區最早城區與發祥地的街道,在百年滄海桑田后,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幾代街坊的記憶。如今,她是廣州37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并將納入廣州名城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南華西街是廣州市海珠區一條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行政街道。南華西街位于廣州市珠江南岸,海珠區西北面,是一條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有居民21390多戶,人口58390多人,設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華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格局,積極構建社區文化載體,構筑完善社……[詳細] |
![]() |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詳細] |
![]() |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詳細] |
![]() | 廣州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位于文明路215號(原文明路6號),館址所在地俗稱鐘樓,建于1957年,于1959年開館,占地面積4375平方米。1927年1月18日,由中心廣東區委推薦、中山大學聘請,魯迅從廈門來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學“鐘樓”,至3月29日遷居白云路“白云樓”。魯迅紀念館復原了魯迅當年的居住環境——臥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學校務會議室。室內陳設非常簡單,床是兩條板凳上擱的兩塊鋪板,一頂麻布蚊帳竹竿撐著,床上放的白布枕頭和藍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潔。床前,靠近窗戶處放著一張七抽屜的書桌。據說,這種書桌當時只有教授才能使用。書桌旁邊放著一個藤……[詳細] |
![]() | 從化博物館建于1998年,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位于流溪河畔,地理位置優越,周圍風光秀麗,且近市中心,交通非常方便。該館以保藏并展出本地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文物資料為主,兼具有青少年美學教育,群眾性美術、書法、攝影、收藏等愛好者活動、交流場所的功能和作用,是從化市舉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整體建筑共五層,1-4層共設有大小展廳7個,主要展示有:《從化文物展》、《從化革命史展》、《古典家具展》等以及不定期的群眾性收藏書、書畫、攝影等展覽。自1999年9月28日開館以來,該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平均一個多月就舉辦一次展覽或活動,并且都是免費為群眾開……[詳細] |
![]() | 廣州解放紀念像在海珠廣場中央。為紀念廣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作者是尹積昌。該解放紀念像由于歷史原因被拆除。現廣州解放紀念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潘鶴、梁明誠。紀念像為花崗巖石雕鑿,方形基座,基座高3.6米、邊長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體是一解放軍戰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駁殼槍,腰圍子彈帶,右手持步槍,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與方座連成一體,猶如一塊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鈐在廣州大地上。像座正面鐫刻著解放后首任廣州市長葉劍英的題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紀念”。像座四角分別刻“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印章。1963年3月廣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海軍黃埔軍事博覽中心坐落在廣州黃埔長洲島的扯旗山麓,與中心外馳名的黃埔軍校舊址毗鄰,是當年黃埔軍校學員訓練、演習的場所。它與華南最大的港口黃埔港隔江相望;與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地水陸交通方便。本中心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地理條件獨特,環境優美,于1993年經海軍總部批準成立,1994年由海軍4307廠組織籌建,1995年被廣州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國防軍事教育基地,2000年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以陸、海、空三軍軍械裝備展覽,其中有歷次共和國戰爭榮立戰功的裝備、實物;更有以參與為主的乘坐水陸坦克、實彈射擊、彩彈對抗射擊、古炮射擊等刺激、新穎的活動,是集國……[詳細] |
![]() |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后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后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千……[詳細] |
![]() | 詹天佑的故居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杰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布置的,擺放有八仙臺、幾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此外,一側墻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詳細] |
![]() |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是黃埔古港景觀區主體建筑,是依據歷史資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筑群,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廣州市政府、海珠區政府為迎接瑞典哥德堡號仿古商船重訪廣州,在古黃埔港范圍進行了綜合的整治建設,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了黃埔古港景觀區,包括古港公園,哥德堡號重訪廣州紀念雕塑、親水堤岸等景觀以及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四大部分。紀念館館內設置了《流淌的輝煌》專題大型展覽,展覽以圖片、實物、模型、蠟像、電子屏幕影像和DVD播放等形式展示廣州海上絲路在歷史積淀過程中耀眼的輝煌。紀念館主體建筑包括有二層前后兩進的黃埔稅館、永靖兵營、買辦館和古港遺風紀念牌坊。該館自2006年對外開放,每年接待觀眾……[詳細] |
![]() |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詳細] |
![]() | 廣州市檔案館(局)成立于1959年,廣州市檔案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管理體制,為廣州市政府直屬單位。廣州市檔案局主管全市檔案事業,對全市檔案事業實行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監督指導。具體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定本市有關檔案工作的規章制度,監督指導全市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工作,開展教育培訓、學術交流和宣傳工作。廣州市檔案館負責收集、保管廣州市各個歷史時期黨、政及其他有關單位需要長期保存的檔案,并為機關、團體、社會各界提供檔案利用服務。廣州市檔案館于1995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檔案館。其中館藏民國檔案不少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史料。自80年代中期以來,陸續向社……[詳細] |
![]() | 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是由番禺區委、區政府投資興建,區教育局管轄的融藝術、科技、體育、文化為一體的73大型公益性青少年兒童社會教育機構,現為中國青少年宮協會理事單位、全國城區少年宮工作研究會常務理事單位。星海青少年宮一向堅持“服務社會,服務未成年人”的宗旨,堅持“專家指導,名師執教”辦學模式。現已成立了武術團、舞蹈團、合唱團、兒童劇團、文學社、星海航模隊、古箏演奏隊等七個團隊,還在大石開辦了分教點,并堅持到番禺區9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多次承辦省、市、區的藝術、科技、體育等各類重大活動,每學期都會為學員們展示才華搭建舞臺,組織多種各具特色、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專題活動。自2006年開……[詳細] |
![]() | 海珠廣場建于1953年的海珠廣場位于廣州舊城中心軸線與濱江景觀帶的交點,是廣州目前唯一的濱江廣場。它曾充當海珠橋被炸與重修、解放軍進城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角色,其附近有泰康路、高第街、一德路等傳統商業街區。但一段時間以來,隨著舊城改造的進行,“珠海丹心”的風采蕩然無存。由于地鐵二號線與七號線在此交匯,市政府決定對海珠廣場進行改造。據介紹,總面積4.14公面的廣場南側將創造面對江面的開闊空間,使在廣場上的人群能領略珠江美景,廣場草坪上點綴著大樹,綠化率將達60%;西廣場將結合地鐵上蓋設半下沉廣場,并從海珠橋下穿過,廣場東西兩側被海珠橋分割的狀況將會改變,屆時游人可從下沉廣場自由穿越海珠橋下。設……[詳細] |
![]() |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提議,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設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開館,葉劍英同志為本館題寫館名。1984年5月,聘請廖仲愷、何香凝之女廖夢醒擔任名譽館長。現館址為原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本館最初主要展覽廖仲愷、何香凝的革命和愛國事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逝世后,經中共中央同意,本館增加了廖承志事跡陳列,于1984年6月10日紀念廖承志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際重新開放。開館以來,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東省、廣州市各……[詳細] |
![]() | 元貝村抗日游擊隊聯絡站舊址位于地處白云區東南部的蘿崗元貝村,2003年6月劃歸廣州經濟開發區管轄。在抗日戰爭時期,元貝村不僅是白云區的一個抗日游擊區,而且還是一個堡壘村。抗日游擊隊的聯絡站就設立在中共黨員鐘金濤的家里。這個聯絡站,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一直到蘿崗解放。1940年8月,中共增城縣淪陷區工委派人到禺東嶺頭一帶開展抗日斗爭。1941年4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增從番獨立大隊在增城縣福和地區花山肚成立。隨后,獨立大隊不斷擴大,活動地區在廣州近郊帽峰山、黃麻塘、李伯坳、嶺頭、蘿崗一帶。中共黨員鐘金濤是元貝村人,聯絡站就設立在他家。他17歲時到香港做工,參加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香港洋務工會,193……[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