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南華西街
  先有南華西街,再有海珠區。這條廣州海珠區最早城區與發祥地的街道,在百年滄海桑田后,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幾代街坊的記憶。如今,她是廣州37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并將納入廣州名城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南華西街是廣州市海珠區一條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行政街道。南華西街位于廣州市珠江南岸,海珠區西北面,是一條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有居民21390多戶,人口58390多人,設1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華西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格局,積極構建社區文化載體,構筑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努力打造平安和諧社區,使社區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街道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先……[詳細]
普寧文昌閣
  普寧文昌閣位于普寧市洪陽鎮。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縣羅秉琦倡捐興建。同治壬申(1872年)潮州總兵方耀偕知縣張璇主持重修。坐北朝南,三進二天井,面闊13.97米、深57.6米。紅磚鋪地,梭形大石柱,中廳為抬梁式木結構梁架。后進為二層,高8.2米。乾隆《普寧縣志·建署》載:“分司公館在城隍廟東即文昌閣,康熙六十年知縣羅秉琦倡捐建蓋。前為廠堂,門廊峻整;后為高閣,上祀文昌神像,其下為燕寢室。計三進共九間,凡使節經臨,皆駐于此。”普寧文昌閣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門銷煙欽差大臣林則徐病逝舊址,在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國外知名度都很高。也是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市、普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國近代偉大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1785年出生于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于普寧。當時,林則徐……[詳細]
菉塘革命烈士陵園
  菉塘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奮斗,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林普中、林毓精等十二位革命烈士丹心一片,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他們有的奮戰沙場,在槍林彈雨中壯烈殉國;有的堅持地下斗爭,不幸被捕,慷慨就義;有的為革命不辭勞苦,積勞成疾,鞠躬盡瘁。為了緬懷革命先烈,中共菉塘支部和菉塘村委會籌集資金,于1986年4月在菉塘林氏宗祠前面約距100米的百羊山建成菉塘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5510平方米。陵園大門兩側門柱分別囊有“菉塘革命烈士陵園”的大字;陵園中間建有烈士紀念碑,碑高10.5米,碑前、碑后分別豎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緬懷先烈繼往開來”大字;紀念碑兩側分別建有“浩氣”亭和“英魂”亭,供人們小憩;紀念碑后建有十二位烈士墓,墓前兩則立有十二位烈士……[詳細]
科龍電器
  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白色家電產品制造企業之一,創立于1984年,總部位于廣東順德,主要生產冰箱、空調、冷柜和洗衣機等系列產品。海信科龍擁有科龍、容聲兩個“中國馳名商標”,擁有科龍空調、容聲冰箱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生產基地分布于順德、青島、北京、成都、南京、湖州、揚州、蕪湖、營口等省市,形成了布局均衡、配套完善的產業格局。繼199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1999年科龍又成功在深圳發行A股,同年被“世界經濟論壇組織”推舉為全球新興市場100家最佳企業之一。1992年1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南巡中親自視察了科龍的前身珠江冰箱廠。在聽到廠長潘寧匯報冰箱廠7年產量翻了16倍,排名全國第一,出口許多國家后,小平同志高興地表示,我們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從此,……[詳細]
點翠洲留丹亭
  時代:民國惠州留丹亭,位于惠州市市區西湖點翠洲。民國2年()為紀念辛亥惠州“馬安之役”犧牲的陳經等15名烈士而建。亭名“留丹”,取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1916年改亭為閣,1927年閣壞,改為中山亭,1935年重筑亭,仍名“留丹”,又名“烈士亭”。1959年,又改亭為閣,面積38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閣頂以莊重大方的歇山造與坡度平緩的卷棚式相結合,閣內游廊環通,白石欄、黃桂落、紅墻碧瓦,整座建筑掩映于扶疏綠葉之中。正門木匾“留丹亭”三字為廖承志手書。門前木刻楹聯:“殿角生微涼,呼吸湖光飲山綠;天地有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聯語乃東莞學者陳荊鴻集蘇東坡、文天祥句而撰。正門前還有廖承志詩石刻一通,記錄了抗戰時搶救留港文化人的行動中,廖承志在惠州見聞。1911年……[詳細]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
  民國汕頭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位于汕頭市外馬路。是一座五間三進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原為同慶善堂。光緒二十七年(1905年),臺灣愛國志士丘逢甲在此創立嶺東第一間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民國以后,這里先后改辦嶺東甲種商業學校、汕頭商船學校。1926年2月1日,周恩來就任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設行政委員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軍閥嚴重奴役的地區,為了重振東江,拯救人民,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于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這里舉行了東江各屬行政會議。周恩來主持會議。出席的惠潮梅地區各縣縣長,教育局長及農、工、商、學、婦女等各界代表共124人。惲代英、鄧穎超、彭湃等為特邀代表;楊石魂、陳卓凡、劉侯武、王鼎新也出席了會議。大會收到各種提案及計劃書1……[詳細]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買下大屋。1953年李章達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達夫人尹映雪、兒子李誦剛遵照李章達先生的生前遺愿……[詳細]
佛山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佛山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于1986年8月成立,是市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屬市規劃局領導,多次被授予全國城建檔案工作先進集體、市文明窗口單位等榮譽稱號。館總面積7131平方米,其中本部2020平方米,城市規劃建設展館5111平方米(由于歷史原因,本館分處兩地辦公)。現有工作人員15名,館內設有辦公室、展館管理科、業務指導科、技術科、信息管理科。市城建檔案館擁有檔案研究員、計算機專業等人才,現有城建檔案信息量達155萬條,通過《佛山市城建檔案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在城市規劃建設展館運用《佛山市城市規劃景觀仿真及激光集成展示系統》、《佛山市規劃信息智能展示系統》等技術手段展示城鄉規劃建設成果。館藏檔案共有21大類96個屬類495個小類的檔案共約14.5萬卷,照片89948張,錄像907盒……[詳細]
中共后東特委駐地、《星火報》舊址
  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簡稱后東特委)、《星火報》舊址位于東源縣黃村鎮永新文秀塘。1941年2月,經省委批準,在龍川縣水貝成立了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特委書記梁威林,組織部長張直心,宣傳部長饒璜湘,青年部長李漢興(張日和),婦女書記李靜芬(后徐英),直屬粵北省委領導,轄紫金、五華、龍川、河源、和平、連平、新豐等縣和興寧西部。1942年3月,特委領導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河源縣黃村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地處紫、五、龍、河4縣結合部,且山高林密,便于開展游擊戰,故將特委機關由龍川水貝轉移到黃村文秀塘。1945年2月,中共后東特委在恢復組織活動的第一次會議上決定在此創辦《星火報》。該舊址建于民國期間,坐南向北,建筑由二堂二橫屋及余坪組成的民居。建筑平面呈方形,總面寬21.5米,總進深24.1米……[詳細]
170、忠魂墓
忠魂墓
  南澳縣忠魂墓(故兵墓)全稱“清戍臺澎故兵墓園”,位于深澳鎮吳平寨臨海山坡。規模壯觀,面積3300多平方米,為緬懷古代駐守臺澎將士的陵園。南澳地扼閩粵咽喉,與臺灣一衣帶水,為海上重鎮。明萬歷三年(1575),詔設“協守漳,潮等處專駐南澳副總兵”,指揮調配廣東東路,福建南路的海防。清康熙二十四年(1658),升設南澳總兵,“移廈門鎮總兵官,并中左右三營官兵駐南澳”,同時擴大防區,由“左營官兵換班駐守臺灣澎湖淡水……三年期滿,輪流更換”。這些擔負著保衛祖國光榮使命的官兵,部分陣亡或殉職后,被就地埋葬,數年后再將骨殖移回南澳吳平寨東北效外分年列葬,立碑刻字,以示悼念。故兵墓園的建筑特點可以用“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八個字來概括。墓園區面積3300多平方米,其中主體部分占地1000多平方米,由群體石雕、……[詳細]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發布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宣言》,選舉產生了廣東省農……[詳細]
禪城區圖書館
  禪城區圖書館,原名“石灣區圖書館”,又名“蘇李秀英圖書館”,于1992年10月18日開館,由原石灣區政府投資、香港蘇李秀英女士捐贈一百萬興建而成,總面積近6000平方米。圖書館以讀者為先,努力改善服務環境、完善服務設施,為禪城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兩個文明的建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自開館以來,曾先后三次獲得“國家一級圖書館”和“廣東省文明圖書館”稱號;并被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佛山市文明窗口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等稱號。禪城區聯合圖書館以其獨特的辦館模式和服務理念,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些獨創的經驗,也是國家文化部、中國圖書館學會向全國推介的辦館模式之一。禪城區圖書館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詳細]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開會遺址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開會遺址位于蘇區鎮炮子村耕頭墩。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后,撤向東江地區的起義軍1000余人在花縣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葉鏞任師長,宋湘濤任副師長,袁裕任師參謀長,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團,第十團團長白鑫,黨代表徐向前。1928年1月1日,紅四師智取紫金縣城,2日抵達龍窩與紅二師第五團會師,3日進駐紫金炮子革命根據地,5日聯合紅二師在炮子召開公審大會,8日進駐海豐。紅四師第十團進駐海豐前在此召開動員大會,徐向前作了重要講話,要求全團戰士勤學苦練,做好準備,隨時打擊敵人。此后,紅四師與紅二師在東江地區并肩戰斗,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長達一年零三個月的武裝斗爭。舊址俗稱紅軍坪,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1977年在遺址中心立碑一座,2011年重建。……[詳細]
河西革命烈士紀念公園
  河西革命烈士紀念公園位于東源縣船塘街鎮畬寮崗山頂上。該園建于1959年,是為紀念解放戰爭中在船塘一帶光榮犧牲的歐陽朋、謝映光等44位烈士而建。面積約5000平方米,大門有“河源革命烈士紀念公園”橫匾;公園內建有紀念碑一座,紀念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邊刻有烈士芳名。2006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南頭古城垣
  南頭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南山大道3109號,是深圳最古老的城,如今稱為“新安古城”,俗稱“九街”,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源頭。據《新安縣志》記載及考證,現存的南頭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其歷史變遷參見“大事記”)。南頭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濠溝圍繞,城垣范圍東西最長為680米,南北最寬為500米。現北城墻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斷斷續續的遺址,北墻北城門、西城門被毀,東城門雖存但已改為石塊構筑,唯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頭古城內六縱一橫的道路網與自然地勢完美結合,辟有縣前街、顯寧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陽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樓街、新街等9條街道,故鄉民俗稱南頭古城為“九街”。2……[詳細]
紫金紅軍亭
  紅軍亭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委樓后面。1928年初,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紅二師參加東江大暴-動-,進攻紫金,連克南嶺、炮子,師部和黨代表辦公地設在炮子鄉福星樓。爾后,紅二師官兵平時在一塊寬闊的荒草地上進行操練。3月,國民黨重兵“圍剿”炮子鄉,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二師與當地赤衛隊保衛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安全撤出炮子。后輾轉海、陸、惠、紫、五等縣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為保衛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為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紫金縣人民政府于1956年在當年紅二師官兵操練的地方建造紀念亭,取名紅軍亭。2008年重建,6條紅色水泥圓柱,高7米,邊長2.4米,六角攢尖頂,灰瓦六角攢尖頂,灰瓦,亭前余坪鋪河卵石,占地面積150平方米。2008年1月,……[詳細]
四聯中學革命烈士紀念碑
  四聯中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四聯中學大操場邊小山崗。和平縣四聯中學創辦于1940年春,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完全中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聯中師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共涌現出27位革命烈士。其中一些烈士,如周寶時、彭振東等,以教師為公開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們一邊教書,一邊搞地下活動,為革命貢獻了畢生力量。還有一些青年學生,如林可成、肖琴書、肖波中、葉格泉等,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抗日救亡和民族的解放,貢獻了青春。紀念碑建于2001年,碑身分為三級,長方塔形,平頂,底層長1.8米,寬1.6米,高5.2米。磚砌塔體,表面批搪石米。第一層用凹槽勾勒出方磚形,第二層鑲嵌花崗巖石碑刻,西面碑刻鐫刻紀念碑序,其余三面碑刻鐫刻烈士芳名。第三層西面浮塑楷字“四聯中學……[詳細]
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
  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山塘村。1947年3月中旬,中共九連工委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到九連地區傳達香港分局關于形勢任務和恢復武裝斗爭的指示后,部隊戰斗力不斷增強,解放區、游擊區不斷擴大。和西、和東縣委按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村人民政權。1949年1月1日,連和縣人民政府在青州山塘成立。上屬九連地委領導,下轄和西地區及連平忠信、上坪、大湖及惠化等鄉鎮。縣長駱維強,副縣長鄧基、黃志猷,秘書徐梓材,財政科長葉吉祥,民政科長羅寶萱,文教科長曾憲章,軍事科長賴書德。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劉氏祠堂內,至和平縣城解放,才搬遷至和平縣政府現辦公所在地。該舊址是當地劉姓祠堂,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積1024平方米,總面寬9.5米,總進深29米。土木磚瓦結構,坐東向西,硬山頂……[詳細]
廣州魯迅紀念館
  廣州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位于文明路215號(原文明路6號),館址所在地俗稱鐘樓,建于1957年,于1959年開館,占地面積4375平方米。1927年1月18日,由中心廣東區委推薦、中山大學聘請,魯迅從廈門來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學“鐘樓”,至3月29日遷居白云路“白云樓”。魯迅紀念館復原了魯迅當年的居住環境——臥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學校務會議室。室內陳設非常簡單,床是兩條板凳上擱的兩塊鋪板,一頂麻布蚊帳竹竿撐著,床上放的白布枕頭和藍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潔。床前,靠近窗戶處放著一張七抽屜的書桌。據說,這種書桌當時只有教授才能使用。書桌旁邊放著一個藤書架,書架上面擺滿了線裝書。此外,室內還有四方桌、小茶幾和魯迅親筆書寫了“L.S”(魯迅二字的英文縮……[詳細]
中共寶安縣委“一大”紀念館暨寶安抗日紀念館
  寶安是廣東較早建立共產主義組織的地區之一。1928年2月23日,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中共寶安縣委在松崗鎮燕川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9人。這次黨代會后,寶安縣委遵照會議決議,積極發展黨員,至1928年4月,寶安縣的黨員人數已達280人。同時,寶安縣委大力開展群眾運動,成立抗租、抗捐、抗稅斗爭。1944年7月1日,東江縱隊在松崗鎮燕川村建立了第一個縣一級抗日民族政權———東寶行政督導處。東寶行政督導處在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斗爭、支援部隊、發展生產、減租減息、開展-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中共寶安縣“一大”紀念館是廣東省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寶安“一大”紀念館、寶安抗戰紀念館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作為廣東地區抗日敵后根據地的軍事、行政文化中心,也是土地革命……[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日本午夜aⅴ | 视频区国产亚洲.欧美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777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