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筑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筑有重要價值。1995年以來,花都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好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投資并發動社會籌資對資政大夫祠進行全面維修,拓展為文物旅游區,經五年修葺告竣。今資政大夫祠古建……[詳細]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位于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泮北村內,東經110°25′16″,北緯21°25′25.46″。全面抗戰爆發后,原中共南路特委委員陳信材回祖籍泮北村,動員泮北村群眾,以祖嘗作為辦學經費、以祖祠作校舍,創辦遺風小學。1939年春,遺風小學正式開學。中共高雷工委派黨員梁紅到遺風小學任教,建立工委聯絡站。1940年春,中共南路特委派中共黨員、香港學生賑濟會(簡稱“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衛生員袁惠慈(化名張越)和黨員梁惠章(梁偉勛)、蘇娟(蘇堅)到遺風小學任教,成立黨支部,袁惠慈任書記。從1939年到l944年底,高雷、南路黨組織先后派出黃景文、陳婉文、陳漢雄、何彬、陳阮英、謝森、李學英、梁濤明等19人到遺風小學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黃景文任校長;先后……[詳細]
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現寺觀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觀毀于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遷建于現址……[詳細]
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瀝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南海區大瀝鎮大瀝公園內,碑高9米,平臺長為4.5米,寬為5.5米,四周用水泥六角形階磚鋪砌,并設有欄桿,是南海人民為紀念和緬懷革命先烈,在當年掩埋先烈的地方興建的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由原廣東省副省長,1929年任中共南海縣委書記的林鏘云同志題寫。1958年8月由南海縣人民政府樹立。1927年春夏間,適值反帝、反封建、反軍閥之北閥戰爭發展到緊要關頭,蔣介石在帝國主義指使下,4月12日于上海舉行-政變。隨之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亦相繼進行所謂“四.一五”清黨運動,實施殘酷野蠻的-政策,其時中共南海縣委陳道周、周俠生等同志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農運動至此遂遭受挫折,李羽吉、黃蘇等二十多人為縣內反動派逮捕殺害,各村農會備受摧殘,革命活動乃由公開轉入秘密。盡管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活動進……[詳細]
三元里抗英斗爭紀念公園
  為了永遠緬懷英烈們的英雄業績,解放后,廣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門樓的山岡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紀念公園。公園占地面積7920平方米,布局莊嚴肅穆。公園中心高處聳立著高約10米的英雄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兩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廣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1985年,紀念碑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先烈路城南的小山頂上。該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和平籍革命烈士而建造。于1957年2月動工興建,基座六棱體形,每邊長2.5米。碑臺680平方米,紀念碑建在平臺中央,山石砌成,彈頭形尖頂。紀念碑用山石砌筑,表面批蕩石米,平面六棱形,高14.6米,二級高30厘米底座,底座邊長4米,碑體底邊長2.6米,高2.8米處砌出腰檐,檐下鑲嵌碑序與烈士名單碑刻。檐上南北兩面浮塑“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余四面分別塑“壯志凌云偉大功勛,無產階級的好兒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壯烈犧牲千古流芳”。六棱臺形頂,繞紀念碑有六棱形平臺。近年來,烈士紀念碑平臺下新建了4座涼亭,鋪設了四周階梯,進行全面綠化,并對碑身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維修。2001年興建了南大門,南北兩面山下各有……[詳細]
北伐戰爭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于廣東韶關市區帽子峰北坡,2008年10月開工建設,經過近兩年的籌建于2010年6月29日正式落成,館藏大量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爭時期文物實物以及歷史圖片,于7月1日正式向廣大市民與游客免費開放。該紀念館是廣東首座北伐戰爭紀念館,占地總面積近1.2萬平方米。主館是一幢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二層,外墻為仿古青磚清水墻砌筑。建筑物為二層西式四合院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內設方形天井,南北樓設有樓梯與二樓相通,上下兩層四周均有走廊為通道。主館占地面積1750平方米,建筑面積2966平方米,主體高為12.32米,總投資為899.92萬元。館前一座由中山市政府捐獻的孫中山銅像莊嚴肅穆地矗立于藍天之下。該紀念館建設和布展總投資1799萬元,分為北伐戰爭展廳、北伐名將展廳等六大部分。經過近兩年……[詳細]
陳心陶紀念碑
  陳心陶紀念碑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九龍山,是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心陶1925年在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1928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1929年取得了碩士學位。爾后,又在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學成以后,他拒絕了學校的極力挽留,回到嶺南大學任教,擔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1950年,陳心陶積極響應號召,來到廣東三水、新會血吸蟲疫區工作,是我國最早從事血防工作最有成就的血防科學家之一。幾經艱辛,終于第一次在廣東所屬地區檢獲釘螺,后來經過動物感染試驗,證實了廣東血吸蟲病流行區……[詳細]
洪秀全紀念館
  洪秀全(1814-1864),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人,近代中國杰出的農-動領袖,最早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中國人之一。洪秀全紀念館座落在花都區新華街新華路52號,為紀念太平天國農-動領袖洪秀全而設立,于1991年11月建成開放,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主體館建筑面積1715平方米,建筑形式為仿古青磚琉璃瓦。館內設有洪秀全歷史陳列,輔助陳列花都區太平天國諸英烈的歷史。展館陳列采用場景造型、木板雕刻、大型油畫等形式,集中反映洪秀全尋求救國救民道路以及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歷史。展館陳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館內設有序廳和四個展室,每個展室的陳列根據內容不同而變化,烘托出鮮明的主題。第一展室內容是介紹洪秀全尋求救國救民道路及其家世和出身,根據洪秀全故鄉民房建筑的特點,采用仿青磚墻為底板,突出家鄉特色;……[詳細]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一處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的建筑群體,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該舊址包括9處文物點。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于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于甕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辟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該舊址是東江縱隊主要領導人指揮東寶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機關所在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舊址于1978年5月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詳細]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是我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園墩子下芳塘子,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建造。房屋坐西向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平房,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建筑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和“荊樹居”。為弘揚將軍的愛國精神,蕉嶺縣政府于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準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撥專款興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筑相連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跡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參觀。石寨土樓亦稱方樓,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為土木結構,墻體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層,高13.6米,里面共有63個房間。土樓布局獨特,具有通……[詳細]
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深圳是廣東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越的斗爭。大革命時期,深圳農民運動洶涌澎湃,積極支援國民革命東征和省港大罷工,震撼了反動勢力的營壘;抗日戰爭時期,深圳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拼死援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掩護國際友人撤離敵占區;解放戰爭時期,深圳人民在三門島、萬山群島、大鏟、伶仃島和障閣等著名戰斗中,給當地國民黨反動派以殲滅性打擊,為配合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數的深圳優秀兒女為了祖國和人民,馳騁沙場,血灑南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無私無畏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比較著名的烈士有:……[詳細]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北京路地處廣州市中心,是歷史上最早建立廣州城的位置之所在。秦漢時,廣州城稱為番禺城,是因為廣州城內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崗,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處小丘一帶。番山原來較高,南漢時擴大廣州城區而被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稱番山亭,今亭還在。禹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唐末(907年)開拓城區時被鑿平。北京路一帶從古至今,都是廣州地區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現今近年來……[詳細]
南三花工委舊址
  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位于南海區里水鎮北沙沈村,建筑面積為200平方米。1993年,由沈村村民籌資,在沈文玉私塾舊址上重建;1995年由市政府撥款維修。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南海組織受到破壞,一度停止活動。中共黨員沈少剛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回家鄉沈村辦學,利用教師身份作掩護,在此開展革命活動。1946年2月,杜路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到南海任特派員,負責恢復中共南海組織,以沈村為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共南海組織迅速恢復并發展壯大。1948年5月,為適應斗爭發展需要,中共珠江地委決定成立中共南(海)三(水)花(縣)工作委員會,領導南海、三水、花縣(部分地區)黨組織。由杜路任書記、陳啟銳任副書記,工委領導機關設在沈村沈文玉私塾內。根據上級指示,結合本地區具體情況,工委積極組織和發動群眾進行反……[詳細]
中國劉禹錫紀念館
  坐落在連州中學燕喜山的劉禹錫紀念館,飛檐斗拱,采用朱紅色的支柱,無不透露出中國古典式宮廷建筑風格,顯得古色古香。古樸雄偉的紀念館經精心布展后顯得魅力四射:燈光、壁畫、詩詞、銅像等場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歷史厚重感。一樓內設劉禹錫雕像、詩詞文章、遺址展覽等,特別是其中十多幅精美的中國畫,是結合劉禹錫在連州留下的詩歌精選進行創作的,歷時兩個多月,用形象手段反映劉禹錫在連州的歷史是其中的亮點。整個一樓通過藝術手法系統地復原了劉禹錫在連州4年半時間所帶來的變化和功績,二樓則是全面介紹連州歷史文化的展廳,三層是連州現當代成就展。紀念館開館后將成為連州重要的文化項目和新的旅游景點。景點位置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番禺路連州中學燕喜山……[詳細]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地址: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類型:古跡古鎮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交通在惠東客運總站坐到港口的專線車,到了平海鎮后可坐摩的前往古城。……[詳細]
97、荔灣博物館 AAA
荔灣博物館
  荔灣博物館,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館址是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這里既有西式別墅,又有中式庭園。庭園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的陳廉仲公館有仿羅馬、希臘的柱式及拱門,又有由峰巒、巖洞、亭臺、路橋等組成的被譽為“嶺南石山奇景代表作”“風云際會”石山及“石上飛榕”奇景,石下有池,據說池水曾通荔灣湖,游艇可至石山腳下。博物館內的西關大屋再現了傳統西關大屋的典型模式及西關住家的生活情態和文化景觀。荔灣博物館,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正門位于龍津西路泮溪酒家西側,側門位于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4號,館址是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于……[詳細]
阮嘯仙故居
  阮嘯仙故居位于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阮嘯仙故居始建于清代時期,1996年首次修復,2004年底重新維修并完善護墻、排水、綠化等附屬設施,建筑結構屬三進院落式客家民居建筑巾地面積2000㎡,房屋建筑面積630㎡.其建筑設計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和風格,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阮嘯仙同志(1898-1935)早年參加革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廣東區委黨務委員、廣東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農-動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農-動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審計委員會主任、中央地方組織部部長、中共贛南省委書記兼贛南軍區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詳細]
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
  神農草堂(“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位于廣州市白云山南麓的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廠區內。“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一期工程)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個集中醫藥歷史、文化及中草藥種植于一體的半開放式現代中醫藥博物館,通過綜合運用浮雕、雕塑、畫廊、展墻、實物標本、仿真藥具和多媒體等多種表現手法,生動活潑地展現中醫藥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神農草堂首期項目現已對外開放;二期工程已經在2011年11月26日完工,面積達兩萬平方米,將建設外圍園區,內容為中醫藥文化遺產薈萃,分類展示中醫藥寶貴遺產;三期工程將建數字園區,利用網絡展示“神農草堂”及宣傳中醫藥文化。景區地址:廣州市白云區沙太北路389號乘車線路:乘246、808、884、501路在白云山中藥廠站下車;還可乘201、72路在犀牛角和天……[詳細]
方方紀念館
  方方紀念館方方紀念館,建于洪陽文化廣場,為四層樓房建筑,面積約2700m。該館是為紀念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先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和國家僑務事業的卓越領導人方方而建。方方同志是洪陽鎮西村人,青少年時期就追求真理,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1919年“五四”運動時任普寧學生會會長,1926年春轉為0黨員,歷任0潮安縣支部書記、普寧縣委書記、汕頭市委書記、福建省上杭中心縣委書記、閩粵贛邊區省委職工委書記、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兼武裝部部長、南方工委書記、0中央香港分局書記、華南分局書記等職。解放后,任0華南分局第三書記、廣東省人政府第一副主席、0中央-部副部長、中僑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等職務。曾當選為黨的七大、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屆人國人大代表,第……[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52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午夜成人国产福利 | 好屌妞蕉国产视频 | 午夜两性免费福利小视频 | 亚洲VA在线va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