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密縣縣衙,現稱新密古縣衙,位于鄭州西南40公里的新密市,建于隋朝(公元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距今1400年的歷史。2006年6月新密古縣衙被省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國內現存歷史最長、規模龐大、保存完整、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縣級衙署,有“中華第一衙”之稱。密縣縣衙,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市西南43公里處,古縣衙所在地,原古名為法橋堡,隋代由密縣縣東大隗移此。密縣古縣衙始建于隋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歷史最久的官署衙門。其中衙署內的監獄歷代沿用,一直使用到2003年,專家稱監獄使用之最,……[詳細] |
![]() | 浚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積14畝。位于風景秀麗的4A級浮丘山風景區東側,陵園整體建筑座南向北,居高臨下,結構嚴謹,莊嚴肅穆,烈士陵園現有革命烈士事跡展覽館、革命烈士紀念亭、革命烈士骨灰堂、革命烈士公墓、抗日英烈紀念碑群等建筑,安葬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越自衛還擊戰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國捐軀的烈士63位。安葬、記載著攜手并肩抗日的愛國將領姚江泠將軍和姚步霄同志;早期追隨孫中山尋求民主正義的省議員張宗周;中華著名英烈常仙普、王舒苗;抗日英雄朱自謹、魏煥然、李明德,浚縣著名英烈耿連峰、劉志成等烈士的遺骨和英勇事跡。每年自發來陵園瞻仰、參觀、學習的群眾和青少年學生超過1萬人。烈……[詳細] |
![]() | 首府一條街舊址群位于新縣縣城中心,全長400米,F在的新縣縣城——新集,1932年以前,是光山縣南部的一個重要集鎮。 1930年前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一些縣份相繼推翻了地主豪紳的反動統治,成為革命根據地。一些反動地主豪紳紛紛逃亡新集,和本地的反動勢力糾集在一起,把新集建成一個反動的封建堡壘。他們以新集為據點,經常竄到周圍根據地襲擾,它象一顆釘子,橫亙在鄂豫皖蘇區中央。為了打通鄂豫邊區和皖西北的通道,使蘇區連成一片,紅軍決定鏟除這一障礙。1929年8月和1930年6月兩次強攻未克。1931年2月上旬(陰歷十二月),紅四軍第十師三十團在團長王樹聲率領下,奉命第三次攻打新集,經過激戰,新集第一次回到……[詳細] |
![]() | 楊山煤礦工人武裝起義是河南省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也是中國煤礦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起義建立了工人武裝,并建立了紅色政權和赤色工會,是工人和農-合革命并且取得成功的典范。楊山煤礦因此被譽為“紅色煤礦,工運搖籃”。紀念園于2011年被推選為固始縣十大名片,2012年列入大別山紅色旅游規劃和河南省紅色旅游重點發展規劃,2013年5月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1月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固始縣首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園現有五個展廳和一處起義舊址,總面積420平方米,收集和展出革命史料30余萬字、圖片160多幅、實物90多件,展……[詳細] |
![]() | 張巡,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可以把歷史的鼙鼓震得天響的名字,就在睢陽古城演繹了一場泣鬼神的睢陽之戰。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叛軍一路所向披靡。在睢陽城周圍,洛陽陷落,汴州(開封)陷落,譙郡(亳州)太守楊萬石降賊,雍丘(杞縣)太守令狐潮降賊,濟陰郡(今山東定陶)太守降賊,睢陽幾欲成為一座孤城。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軍集中兵力,叛將尹子奇率兵十三萬開始圍攻睢陽城。一場亙古未有的慘絕人寰的睢陽城守衛戰拉開了序幕。當時的睢陽城內雖有民眾六萬余人,而將士卻只有六千八百人,面對的敵人卻是十三萬之眾。至五月,城內糧盡,但此刻卻因叛軍主帥尹子奇受傷而暫時退了兵。七……[詳細] |
![]() | 鄂豫皖軍委及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位于新縣城首府路27號,座西朝東,原有磚木結構房屋7排共60余間,清末豫南民居式建筑風格。前后排房屋由長廊串通,每排之間有大小不同的天井小院,井然有序,古樸典雅。由于戰爭等因素,部分房屋已損毀,現只剩前3排共40間房屋保存完好。舊址房屋共占地1600平方米,東臨首府路,大門開在北起第四間,大門上方懸掛著-同志題寫的“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匾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5月,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在新集成立。軍委主席由分局書記張國燾兼任,曾中生、鄺繼勛為副主席。軍委下設參謀部、政治部、秘書處、經理處、軍醫院、航空局、彭楊軍政干校等機構。同……[詳細] |
![]() | 老君臺,又名升仙臺,是明道宮建筑群中唯一現存的古建筑。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到老君臺參觀考察。傳說老子就是在此臺上羽化升仙的,實際上,這座臺子是為紀念老子晚年在這里聚徒講學而修的,因為古人有筑壇講學的傳統。所以,老君臺是老子晚年傳播天下大道,宣講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尊道貴德”、“以百姓心為心”深邃思想的地方。鹿邑縣古縣志上這樣記載:“臺前有明道宮、太清壇,建于唐天寶二年,后毀于兵,元重建,清重修。澄清亭、文昌閣、迎禧殿等鱗次櫛比,先后毀于兵燹!睆氖妨嫌涊d看,至少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就在老……[詳細] |
![]() | 商城遺址位于鄭州市區內。面積25平方公里,1950年秋發現。它是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目前仍存在著一座周長為7公里的商代城墻。商城近似長方形,北城墻長約1692米,西墻長約1700米,南墻和東墻長度均為1870米,周長近7公里。城墻底寬20米左右,頂寬5米多,其高度復原后約10米。以全部的城墻長、寬、高計算,鄭州商城約用夯土量為87萬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約174萬立方米。鄭州商城內中部偏東和東北部一帶,約占鄭州商城1/6左右的范圍內,遺存有各類高低不平的夯土臺基,臺基排列不甚規整,但靠近東北隅的較密,而西南部則較為稀疏,其中東北隅就先后發現了20多處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大的面積達20……[詳細] |
![]() | 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包括紀念館和故居。楊靖宇將軍故居建于1966年,位于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今駐馬店市驛城區)。故居占地10畝,有主房4間和東西廂房各3間,建筑面積600平方米,院中有楊靖宇將軍1927年親手種植的槐樹。紀念館建于1994年,1995年1月16日開館,位于駐馬店市區南6公里,107國道東側2公里處,由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紀念館占地50畝,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由大門、銅像浮雕廣場、柱廊、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廳、遺容室及碑廊組成。陳列廳共展出圖片400余幅,文物120余件,從將軍出生到為國捐軀,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將軍輝煌壯麗的一生。1986年11月楊靖宇將軍故居被河南……[詳細] |
![]() | 李館地道戰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民權縣城東北34公里處的北關鎮李館村。素有“魯西南大門”之稱的李館地道,開挖于抗日戰爭時期,旨在保存力量,打擊敵人,堅持持久戰。李館地道以本村為前站中心,南連任莊等5村,東沿故黃河大堤直通湯水口,北與曹縣10余個村莊相連。地道全長約25公里,在地面以下1.5米左右,高1.7米,寬1米,可容納1.4萬余人。地道內挖有供人出入的洞口、流通空氣的氣眼、召--議和保存武器的密室,還有可以打擊敵人的轉盤、-眼和置敵人于死地的陷阱、防止敵人煙熏和放毒的卡口及通向田野以備進攻和撤退的突口等設施。這些地道設施,在打擊敵人、保存自己方面,發揮了巨大威力。如今,李館地……[詳細] |
![]() | 《羅山協議》簽定舊址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縣城,從312國道可直達,距信陽市40公里,原為“福音禮拜堂”,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屬西式建筑,磚木結構。1946年初,國民黨背信棄約,破壞國共兩黨《停戰協定》,不斷進攻中原解放區。經中共多次-和要求,北平軍事調停處執行部派第九執行小組在羅山縣城與中共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會見,雙方就中原戰事和給養問題進行談判。執行小組于1月22日下午由國民黨駐信陽六十六軍軍長宋瑞珂陪同赴羅山,王震偕秘書和翻譯各一名同時到達。23日上午10時會議在禮拜堂舉行,在執行小組的調處下雙方達成諒解,下午5時簽訂了《羅山協議》。《羅山協議》的簽訂,解決了中原部隊……[詳細] |
![]()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及三十一師司令部舊址位于新縣陳店鄉程七灣村。1928年7月下旬,第七軍和地方黨領導人在柴山保的尹家咀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將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吳光浩犧牲后由徐向前擔任),戴克敏任黨代表,曹學楷任參謀長。全師120余人,編為四個大隊。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支紅軍隊伍。軍部設在尹家咀,后遷至這座祠堂。軍長兼師長徐向前曾住在祠內辦公,領導邊區軍民粉碎了“鄂豫”、“徐夏”會剿,并在這里訓練部隊,親自教紅軍戰士使用機槍等武器。同年冬,在此傳達了鄂豫邊第一次黨代會會議精神。2004年被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詳細] |
![]() | 箭廠河列寧小學舊址位于箭廠河街上,坐東向西,是一座飛檐翹角的古建筑,原為吳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前后兩排,共10間房屋,中間是一方形大院,共占地813平方米。兩棵枝繁葉茂的廣玉蘭,掩映著大院正中兩側,平添了幾分生機。吳氏宗祠原設一所私塾。1926年秋,箭廠河農民運動日益興起,吳煥先等黨的領導人,選派共產黨員吳立子和進步知識分子劉雅亭,創辦了一所“中山小學”。1927年春,為了適應農民運動的需要,學校又增設成人班,培養農運骨干。1930年隨著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改稱“列寧小學”。分3個班,學生130多人,直屬縣蘇維埃領導。除開設國語、算術、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詳細] |
![]() | 位于新縣城東南2公里處的林沖村鐘畈。1931年5月,蘇區首府在新集建立后,為了能同中央和中央蘇區等地保持聯系,鄂豫皖軍委決定在鐘畈建立無線電臺,電臺由宋侃夫、蔡威等人負責,共有工作人員十多人,當時,只有無線電發報機二臺,發電機一臺,軍委還專門派一個排負責保衛工作。后來,繳獲敵人的電臺多了,紅軍每個師都配有一部,軍委在此還辦了一個無線電訓練班,為各師培訓工作人員。這部電臺的建立溝通了鄂豫皖地區同中央的直接聯系,能夠隨時收到中央下達的指示、命令以及向中央匯報根據地各項工作情況,同時,這部電臺還可以與中央蘇區和湘鄂西蘇區相聯系,并可以直接指揮鄂豫皖紅軍在各地作戰。它為鄂豫皖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詳細] |
![]() | 劉莊平民夜校舊址位于縣城西兩公里劉莊村西。1928年3月睢縣籍早期共產黨員姜朗山在劉莊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不久解散。姜朗山轉入地下活動。他拿出自家財產,把附近4座廟宇拆掉,創建了劉莊小學,共有40間房、占地30多畝。學校大門門楣上題寫著“喚起民眾”4個大字,門兩旁寫著“昔日蔓草荒蕪凋蔽凄涼,今朝人才薈萃莊嚴燦爛”一副對聯。1929年9月,姜朗山在劉莊小學成立貧民夜校。姜朗山和進步知識分子李省三、李備五等擔任教師。附近村莊的貧苦青壯年三四十人參加了學習。主要講授《平民識字課本》等文化知識和時事常識。劉莊平民夜校堅持2年多,參加夜校學習的農民不但能記帳看報,有的還會寫書信。這些貧苦農民經過夜![詳細] |
![]() | 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后方醫院舊址,位于鄭州市登封市徐莊鎮南部柏石崖村。柏石崖村是革命老區,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核心腹地之一,是八路軍后方醫院所在地。1944年9月,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派,皮定均司令員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隊來到登封,在馬峪川(今徐莊鎮)一帶建立了箕山豫西抗日根據地。1945年初,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攻打大冶時,為解決戰斗中傷病員的救治問題,在此地建立了抗日后方醫院。當地群眾積極支持抗戰,主動騰出院落、房屋、窯洞為傷員、醫院工作人員和警衛戰士使用。醫院有輕傷員區和重傷員區(小河以東的房屋和石窯洞為重傷員和護士住所,以西的房舍為輕傷員和干部住所)。目前,該遺址保存完好。柏樹崖豫西……[詳細] |
![]() | 中共直南特委舊址位于清豐縣古城鄉梁村。舊址現保存有直南特委舊址、王從吾舊居、戰號宣傳隊舊址、四支隊、黃河支隊留守處舊址、練兵場、直南特委紀念碑及領導人用過的桌、椅、碗、筷、燈具、文具等。中共直南特委舊址位于清豐縣古城鄉梁村。舊址現保存有直南特委舊址、王從吾舊居、戰號宣傳隊舊址、四支隊、黃河支隊留守處舊址、練兵場、直南特委紀念碑及領導人用過的桌、椅、碗、筷、燈具、文具等,建筑總面積370平方米。1937年11月,中共直南特委成立,機關駐在梁村,從此這里成為清、南、大地區抗日救亡的中樞。直南特委在清豐縣梁村期間,領導直南豫北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恢復發展了黨的組織,創建了我黨直接領導下的四支隊和黃河……[詳細] |
![]() | 1960年2月11日,為了徹底改變惡劣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十萬林州兒女踏入了茫茫太行山中與大自然進行了一次空前規模的大決戰。他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苦戰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終于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修建紅旗渠挖砌的土石筑成高2米、寬3米的石墻,它的長度可以從南國的廣州一直連接到北國的哈爾濱。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偢汕䦃Ω4.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南去北往……[詳細] |
![]() | 辛亥革命是我國民主革命的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革命,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后,河南人民積極響應,以同盟會員張鐘端為首準備武裝起義,由于機密泄漏,張鐘端等十一人遭清廷鎮壓而壯烈犧牲。烈士遺骸于一九三四年移葬開封南關,由于原址不便觀瞻,于一九八一年夏,開封市人民政府將十一烈士墓遷葬于此,并將原在龍亭公園大殿前的孫中山銅像(像高1.96米)也移至此處,并命名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這里長眠著1911年12月22日河南辛亥革命起義犧牲的11位烈士——張鐘端、王天杰、張照友、劉鳳樓、單鵬顏、徐振泉、張得成、李干公、王夢蘭、李鳴緒、崔得聚,F園中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和孫中山銅像都是省重點保護文物,20……[詳細] |
![]() | 三晉鄉祠位于沙澧兩河交匯處漯河二中校內,原名關帝廟。漯河位居中原,交通便利,商賈云集。為方便聯誼,晉商于清乾隆53年(公元1789年)修建了三晉鄉祠,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當時三晉鄉祠坐北朝南,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有戲樓,非常壯觀。20世紀初,隨著朝代的更迭和交通方式的改變,漯河水運日漸衰落,三晉鄉祠漸漸淡出了繁華。如今,三晉鄉祠僅存大殿,為單檐歇山式構造,綠色琉璃瓦頂,結構嚴謹,造型精美,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晉鄉祠不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9月20日,沉寂許久的三晉鄉祠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潮頭,迎來了一個令國人振奮的時……[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