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濰坊市博物館AAA ![]() 濰坊市博物館是由北京市設計院設計的一座古建筑風格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位于濰坊市區東部開發區,自1995年4月15日開工建設,于1999年12月開館,占地36.08畝,建筑面積18669.7平方米,是全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館內設有序廳、自然博物廳、濰坊簡史陳列廳、革命歷史廳、學術報告廳、科技廳、臨時展廳、文物庫房等設施,館藏文物1.3萬余件。主要展廳有:《濰坊簡史陳列》:該展通過實物、圖片、文字介紹及科技演示,展示了濰坊八千年的發展史。包括文明初曦、三代英華、漢唐風韻、宋清擷珍、古城風貌5個部分。展覽以文物為引線,將濰坊的歷史名人貫串其間,共同輝映出濰坊歷史聯綿發展的輝煌畫卷。《中國歷代書……[詳細] |
![]() | 王羲之故居AAA ![]() ![]() 王羲之故居是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臨沂市區洗硯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0臨沂市委、市政府投資6700萬元對故居進行了擴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積80畝,除了保持原有風貌,又新辟了一些景點。故居四面青墻環繞,綠樹如蔭,園內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錦魚游泳,目前,故居內有硯池懷古、鵝池水暖、曲水流觴、圣光普照、曬書臺、五賢祠等景區、景點。各類旅游設施齊全完備,服務質量一流,是中國書法尋根之旅的絕佳去處。地址: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1號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539-82263……[詳細] |
![]() | 蘇祿國東王墓AAA ![]() ![]() 蘇祿國東王墓御園,坐落在德城區。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7月,蘇祿國(在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叭刺、西王巴都葛叭蘇里、峒王巴都葛叭刺卜率眷屬及侍從340人來華訪問。9月辭歸,途中東王患病,13日在德州逝世。永樂帝聞訃遣官致祭,賜謚“恭定”,并親撰碑文。10月3日以王禮厚葬于此。后東王長子都馬含隨西王、峒王回國承繼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及侍從等10人留居墓地。明宣德間,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東王八代孫溫崇凱、安汝奇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準,遂以溫、安二姓定居德州。東王墓御園肅穆壯觀,周圍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華表、翁仲、石獅、石虎、石馬、石羊排列在墓道……[詳細] |
![]() | 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AAA ![]() ![]() 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坐落于棗莊市委、市政府西南6公里處,京滬鐵路東側、京福高速公路西側,占地9公頃,面積69萬平方米。紀念園以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為主體建筑,廣場、甬道、碑廊、清風臺、金山墓、王強墓、八大亭、影視城等20多個景點散布其間。目前,該景區形成“一書——小說《鐵道游擊隊》,一曲——《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一園——鐵道游擊隊紀念園,一碑——鐵道游擊隊紀念碑,一城——鐵道游擊隊影視城,五部劇——五個版本的影視劇《鐵道游擊隊》”的以“戰爭文化”品牌為特點的紅色旅游景區,使薛城(舊稱臨城)獨有的“革命遺產”得己弘揚、繼承和發展。現在,全山已栽植樹木30余萬株,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喬灌花木復層立體搭……[詳細] |
![]() | 中國孫子兵法城AAA ![]() 孫子兵法城是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棣州古城墻、護城河遺址為依托而投資新建的省內大型人文旅游景觀,是山東省“一山一水兩圣人”旅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省13個重點旅游扶持項目之一,2005年獲國家AAA級旅游項目。孫子兵法城位于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惠民縣城北側。控制面積達7200畝,形成一個環古城墻、護城河、省道慶淄路、樂胡路三角形的廣闊平坦區域。全部區域劃分為三大部分,共二十個景點。孫子兵法城主題建筑武圣府設計以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布局風格為范本,采用秦漢建筑風格,通過多種形式的單體組合,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為孫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遠的歷史氛圍和高雅的內外環境。整個建筑群平面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布置……[詳細] |
![]() | 東營歷史博物館AAA ![]()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始建于1993年,原為廣饒縣博物館,館址位于廣饒縣城月河路東側、文化廣場北部。新館于2002年1月開工建設,2003年10月建成,總建筑面積6812平方米,全框架結構,外觀莊重大方,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陳列總面積3500平方米。館內設史前文化、館藏精品文物、佛教造像、歷史名人、古字畫、民俗、地方革命史、呂劇起源于發展、現代地方成就展等九個專題,館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320余件,有傅家遺址出土的史前我國最早的開顱術例證,有自龍山文化下迄明清時期各類文物精品、石造像、碑刻等,有我國最早的中文譯本《0宣言》,館藏豐富,文物珍貴,倍受美史關注,是目前魯北最大的區域性……[詳細] |
![]() | 楊子榮紀念館AAA ![]() ![]() ![]() 楊子榮紀念館位于牟平區內,與著名的雷神廟毗鄰。特級偵察英雄,全國“雙百人物”楊子榮的家鄉位于牟平嵎峽河村。2011年11月,牟平區投資5000萬元,新建了占地120畝的楊子榮紀念館。紀念館建筑面積4600m2,展館面積3500m2,2013年4月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先后被確定為“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市紅色旅游景點”。特色景觀:館名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上將題寫。內部以楊子榮生平事跡展為主,牟平革命史為輔,全面介紹這位傳奇英雄的一生。:自駕車指南:煙臺濱海路東行-養馬島路口轉向東關路南行-雷神廟大街西行-文興路-風云林園……[詳細] |
![]() | 淄博焦裕祿紀念館AAA ![]() 焦裕祿紀念館位于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北頭,北崮山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故鄉,為了紀念他,博山區于1966年建立該館,共占地3000平方米,該館面積545.32平方米,分兩個展覽室。第一展覽室陳列著焦裕祿生前照片、遺物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室中間一尊2米高的焦裕祿全身塑像;第二室詳細展出了焦裕祿生平和光輝業績。……[詳細] |
![]() | 八路軍抱犢崮抗日紀念園AAA ![]() ![]() ![]() ![]() 八路軍抱犢崮抗日紀念園位于國家4A級景區——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腳下,是全國紅色旅游百家經典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抗戰舊址,省政府命名的國防教育基地,山東行政學院教學科研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棗莊市黨員干部“三同”教育實踐基地。于2011年立項建設,現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該項目將抗戰紅色文化、魯南民俗文化、特色教育設施有機融入魯南自然山水之中,充分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緬懷紀念、歷史教育、體驗參與、特色培訓等重要功能。該項目分為兩大主題區域,一是歷史展陳區域。以抗戰時期的山村舊址為基礎,以山亭人民的光榮革命歷史為背景,以抗日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體內容,修建一個紅色山村……[詳細] |
![]() | 尼山紅色教育基地景區AAA ![]() ![]() 尼山區紅色教育基地位于鄒城市城前鎮駐地西北12公里處,由十八趟林場、尼山區抗日英烈園、旅游特色村等組成,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尼山區抗日英烈園坐落于十八盤山東麓渠莊村東,占地50余畝,園內有尼山區抗日紀念碑(2015年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尼山區抗日紀念館、抗日小學、抗日后方醫院、八路軍兵營、紅色廣場等,2016年1月被山東省宣傳部公布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場所。……[詳細] |
![]() | 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AAA ![]() 渤海區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基層組織并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時期我整個華東戰場的重要后方基地。渤海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下轄6個地委、專署、軍分區,計55個縣、市,版圖面積約5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114萬。區域涉及今山東省的濱州市、東營市、濰坊市、淄博市、德州市、濟南市、河北省的滄州市以及天津市的津南地區。革命戰爭年代,渤海區先后有82萬民工車輪滾滾大支前,出動大小車13萬輛次,牲口近百萬頭,向前線運送軍糧兩億七千萬斤,占山東全部支前用糧的三分之一,全力支援前線作戰;近20萬優秀子弟參軍入伍,走出了四十三軍、二十八軍、三十三軍、新疆生產建……[詳細] |
![]() | 中共曲泗工委于1938年3月由錢杰東、喬海秋同志在泗水縣楊柳鎮小顏廟村錢杰東家中成立。中共曲泗工委舊址紀念館(錢杰東烈士故居)始建于80年代中期,2000年被中國文化扶貧委命名為“萬村書庫扶貧工程”,其中征集了2000余冊(件)黨史、藏書和紀念文物,2003年9月免費開館。2007年被授予“濟寧市第二批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濟寧市黨史教育基地、第二批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目前,中共曲泗工委舊址(錢杰東烈士故居)有管理人員4人,講解員2人,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紀念館除錢杰東烈士故居外,還建設2個展室和1個圖書館,設有“……[詳細] |
![]() | 雷神廟戰斗遺址分為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花園,史稱為范園,是金朝寧海州學正范懌的花園。范懌,字壽卿,一字明叔,金朝進士,殿試及第,大定年間任寧海州學正。園內原有玄都宮,又名玄都觀、花園觀,1936年版《牟平縣志》載:“玄都觀,在縣南二里范園中。原系范懌花園,范與馬鈺友善,又嘗與王重陽會于此,逐施為鈺庵,鈺歿,邱長春繼之,廣為玄都觀,及長春應召,奉旨改為宮”。范園內“奇葩異果,藤架芳叢,靡不可人,最為嘉處,有亭翼然,號曰怡老”,明清以降,此處均被列為牟平十大景之一,稱為“范園春曉”;東院為廟舍,由正殿、南廳及東西兩廂組成一對稱式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自東向西由三清殿、岳王廟、雷神廟組成。兩院總長(……[詳細] |
![]() | 馬鞍山位于淄川區太河鎮的淄河片區,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6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礎設施功能完備。為緬懷抗日先烈,激發子孫后代的愛國主義熱情,發揮其愛國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太河鎮在馬鞍山紀念碑南修建了革命烈士祠堂,里面陳列著205名革命烈士的靈牌,展示了馬鞍山抗日保衛戰的英雄氣概和不朽功績。在馬鞍山西峰下修建了馬鞍山抗戰紀念館和紀念碑,總建筑面積400平方米,上下兩層環廊式建筑;紀念碑呈“三八式步槍”狀,高11.9米,象征著1942年11月9日發生的馬鞍山抗日保衛戰,原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上將為馬鞍……[詳細] |
![]() | 吐絲口戰役紀念碑坐落在萊蕪城區口鎮政府駐地東2華里處的橡皮壩西側,占地20.48畝。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景色宜人。紀念碑于2002年10月1日建成。設計主題是戰斗、勝利、和平、家園。主題造型由代表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主要武器步槍變形組合而成,其四支緊靠的步槍合為一體,寓意革命先烈在吐絲口戰役中緊密團結、共同戰斗的精神。正、背面的裝飾圖案是由象征勝利與和平的和平鴿和五線譜,代表吐絲口戰役勝利的時間2.23和國旗中的五星組成,昭示先烈們的豐功偉績將永存中華大地。下方有槍柄組成口鎮的口字,似凱旋門一樣向人們展示吐絲口戰役的偉大勝利。碑體高19.47米,代表1947年的萊蕪吐……[詳細] |
![]() | 馬保三故居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一處極具北方特點的農家院落,由馬保三先生親自設計督建。馬保三,原名馬鑒堂,現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牛頭鎮村人。192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2月病逝,在長達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歷任多職。“一貫終于黨的事業,勇于堅持原則,在對敵斗爭中頑強不屈,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這是中共山東省委對他所作的評價,也是馬保三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1888年,馬保三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馬保三與張玉山相識,在他的啟發和引導下,馬保三的階級覺悟逐步提高;又通過張玉山認識了王云生、李鐵梅等進步青年,并與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1924年8月,馬保三經……[詳細] |
![]() | 包括:突圍舊址、紀念碑亭、紀念廣場、程克烈士犧牲地。大青山勝利突圍舊址,位于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處的李行溝和梧桐溝,這里是突圍的主戰場。1941年11月30日,我方被圍機關和后勤人員,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等校領導的指揮下,用劣質的武器,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一萬多日偽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殊死拼殺,最終撕開敵人的包圍圈;抗大一分校以犧牲300多人的較小代價,換取了近萬人的勝利突圍,保存了山東抗日武裝的領導機關和大批有生力量。程克犧牲地,在突圍主戰場李行溝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現建有紀念碑一座。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亭,這是突圍戰中撕開敵人包圍圈的突破口,我方大部被圍人員就是從這里沖出敵人的包圍圈、安全轉……[詳細] |
![]() | 淵子崖AA ![]() 莒南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羅榮桓、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戰斗過。1941年10月18日,全村老幼齊上陣參戰,與來犯的一千多日偽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擊斃敵人一百多名,村民也有一百多名犧牲,其場面之慘烈,其精神之豪壯,驚天地而泣鬼神。戰斗勝利后,在村北建六角七層紅石塔,高聳入云,上面鐫刻著-、陳士榘等領導人親筆題詞,高度贊譽淵子崖人民抗日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每逢節假日,各地機關、學校、工廠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瞻仰淵子崖抗日遺跡,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們,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梁山殲滅戰遺址紀念園包括1955年修建的梁山革命烈士陵園和2012年建設的梁山殲滅戰紀念館兩部分組成,分別位于梁山縣越山路5號和梁山縣水泊街道獨山村。梁山殲滅戰遺址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遺址山體---獨山海拔高23米,含2013年建設的烈士紀念設施休閑廣場占地面積共20畝。目前在梁山殲滅戰紀念館保存的戰斗遺物有繳獲的日軍戰刀、頭盔、腰帶和八路軍戰士部分遺物等。被山東檔案館收藏的有1941年5月10日《大眾日報》關于梁山殲滅戰中俘虜日軍的口述,羅榮桓、陳光指揮戰斗的珍貴照片等。梁山殲滅戰遺址先后被命名為梁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山縣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
![]() | 臨邑革命烈士陵園AA ![]() ![]() ![]() ![]() 臨邑縣屬魯西北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是冀南七專署、冀魯邊二地委領導抗日的中心和渤海二軍分區的后方基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幾十年的革命斗爭中,曾發生過王樓、于信莊、蘇家廟、盤河等戰斗,肖華、何郝炬、龍書金、曾旭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臨邑留下了戰斗足跡,2000多名優秀共產黨員、仁人志士、熱血青年將生命奉獻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為褒揚革命先烈,激勵教育后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寶貴的紅色歷史文化,2012年3月,臨邑縣委、縣政府啟動實施慰烈工程,投資1600余萬元,將原林子官道烈士陵園、臨南王樓烈士陵園、臨盤菅寺烈士陵園等3處烈士陵園進行整合搬遷,依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