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紀念碑位于寶山區張廟街道泗塘二中校園內。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軍由虹口突襲閘北的中國軍隊。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推動下,駐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先后七八次猛攻廟行鎮金穆宅、竹園墩和三百畝等地的十九路軍軍防線。我愛國官兵依屋為營,掘地死守,并多次發動反沖鋒。與敵肉捕,直到十九路軍總退卻前,敵未能前進一步。廟行戰役,敵軍棄尸七八千具,我軍陣亡3000名。淞滬停戰后,十九路軍軍官遺體運往南京,葬于紫金山。上海人民為紀念廟行戰役陣亡的3000名十九路軍士兵,于1932年底,由各界人士發起募捐,集資24萬銀元,寶山各界捐地30畝,修建無名英雄紀念墓。至1936年“一·二八事變”4周年公祭時落成。墓內……[詳細] |
![]() | 費達夫,化名費德甫,上海市人,1925年入黨,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8年回國,1930年任滬東區工聯主任。費達夫1907年誕生于楊樹浦韜朋路(今通北路)98號,在家排行第二,很小就與弟弟一起在八埭頭讀私塾,后考入聶中丞華童公學(今市東中學)求學。他受進步老師的教育,積極參加-,成為學生會領導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四所工部局學校的學生組成學生聯合會,發表宣言,宣布-,參加全滬學生總會,費達夫積極動員全校90%的學生參加-,到南京路去-,發傳單,搞義演活動,歷時一個月。1926年,黨組織派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1928年回國后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詳細] |
![]() | 上海書城位于具有百年歷史的福州路文化街,是上海十大文化標志性建筑之一。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書城總建筑面積39830余平方米,營業面積10000余平方米,共設生活休閑館、文學史地館、人文教育館、文化教育館、科學技術館、視聽音像館、藝術珍藏館七個展館,經營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30余萬種。每年,上海書城接待讀者近50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讀者近150萬人次。書城三樓設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專架;書城六樓設有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專架、兒童天地;書城七樓還專門設有演講廳、報告廳,作為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的場所,定期舉辦各類學術報告會、知識講座及作家現……[詳細] |
![]() |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印刷術的發源地。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及印刷所在我國近代出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歷次重大斗爭中,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涌現出劉華等30多位革命烈士。為振興民族印刷工業、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上海中華印刷有限公司與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有限公司聯手籌建了中華印刷展示館。中華印刷展示館以上海近代印刷發展史為時間主線,以“印刷讓文化更燦爛,讓世界更文明”為主題,通過上千幅珍貴歷史照片和實物,綜合介紹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印刷所等中國主要出版印刷企業的歷史變遷、發展概況及為振興民族印刷工業,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繁榮我國出版、印刷事業所作的貢獻。展館中關于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詳細] |
![]() | 位于區陸境東部,友誼街道境內,寶楊路友誼支路交叉口。占地1.6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2平方米。1956年3月始建。當時為石牌坊式公墓大門,上題“寶山縣烈士公墓”。兩側刻有青“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主塔高10.20米,塔上有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底座正面嵌有銅質的“解放軍渡江紀念章”浮雕。1976年墓地等建筑物進行改建。擴建后大門分東、西進出口,正門中央為鎦金“寶山烈士墓”5個大字。東門內右首為墓地辦公樓、烈士紀念館,西門內左首為職工生活區。大門內有條筆直通道,兩排松柏挺立于兩側。主塔改建成15米高,頂端有顆紅五角星,塔后有一幅長25米“百萬雄師下江南”渡江紀念浮雕……[詳細] |
![]() |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以上海近代印刷發展史為時間主線,以“印刷讓文化更燦爛,讓世界更文明”為主題,通過上千幅珍貴歷史照片和實物,綜合介紹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印刷所等中國主要出版印刷企業的歷史變遷,發展概況及為振興民族印刷工藝、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繁榮我國出版印刷事業所作出的貢獻。還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起源和發展。通過“一本書是怎樣做成的”特色活動,對制版、印刷、裝訂等技術、設備、工藝的特點作了簡要介紹。通過觀看高仿真龜茲實體洞窟、壁畫與高仿真印刷藝術品,對現代3D打印與數字印刷在文物復制方面的創新應用作重點介紹。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由印刷展示館、映美術館、龜茲壁畫館三大館及發……[詳細] |
![]() | 上海院士風采館是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采為主題的專門展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院士館題詞“弘揚愛國精神,登攀科技高峰”。原中國工程院院長-為院士館題寫館名。上海院士風采館風格莊重、精致、典雅,整個建筑猶如一本翻開的書,由著名視覺藝術大師陳逸飛先生設計。全館展示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翔實豐富的展品為載體,融合了多媒體展示方式,全面豐富地展示了在上海工作、生活的220余位院士的科學人生及其科研成就。展館劃分為序廳、“奮斗與輝煌”、“夢想與追求”、“使命與榮耀”、“開拓與創新”、尾廳六個部分、四大展區,輔以報告廳、會議室、貴賓室等設施,是院士與市民接觸、交流的平臺,是弘揚……[詳細] |
![]() | 上海印刷博物館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建立,于1998年落成,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館。展館以“存史育人”為宗旨,展示數千年印刷文化精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精心服務公眾。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者1~2萬人,其中60%以上為未成年人。場館資源及規模:展館整體展示面積約1000平方米,擁有1550余件各類展品,分為“印刷術的起源、發展與外傳”、“近代印刷術的傳入與發展”、“上海印刷工業”、“印刷體驗”與“印刷精品展示”五個部分。薈萃了中國古代印刷術的發展與印刷文化的精華,展示了近代上海印刷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詳細] |
![]() | 閔行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展覽面積1920平方米,內設兩個基本陳列館,即“馬橋古文化陳列館”和“中國民族樂器陳列館”。馬橋古文化陳列館展廳面積430平方米,陳列有馬橋遺址出土的200余件器物,分別為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戰國至唐宋元三個時期的遺物,通過新穎的形式陳列,并配以立體模型、觸摸式電腦和聲、光、影視等多媒體的烘托,立體再現了數千年前馬橋先民用智慧和勤-善生存條件的景象,生動演繹和解讀了上海中部這段古海岸線上的原始文明。中國民族樂器陳列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陳列有100多種、300余件古今樂器,分為“氣鳴、弦鳴、體鳴、膜鳴”四大系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器的分類和發展。該……[詳細] |
![]() | 1949年5月13日凌晨,解放上海戰役在月浦打響第一槍。作為解放上海的重要實物見證,2002年5月,寶山區月浦鎮人民政府在月浦公園興建了上海戰役月浦攻堅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碑座采用紅褐色的大理石,莊重肅穆,象征著指戰員們火紅的心和近兩千名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了我們月浦這塊圣潔的土地。碑的主體是兩位高擎紅旗、手持鋼槍、充滿怒火的解放軍戰士雕像,象征著廣大指戰員為解放大上海、迎接新勝利而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戰士的身邊是被攻克的敵碉堡殘垣,象征著月浦攻堅戰的艱苦卓絕和戰況的慘烈。紀念碑的背景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象征著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彪炳千秋,萬古長青。紀念碑碑高5.15米,標志著……[詳細] |
![]() | 1924年9月成立的滬西工友俱樂部,為避開帝國主義的破壞,于1925年2月從租界區檳榔路(今安遠路)德昌里遷址到蘇州河北華界潭子灣三德里。共產黨通過俱樂部組織領導滬西、滬東日商紗廠二月-取得了勝利,迫使日本資本家第一次與工人簽訂了“不準打工人,準許建立工會”等條款的協議。同年5月,顧正紅被日本大班-殺,滬西工友俱樂部組織日商紗廠工人-,-日本資本家的暴行,同時派出工人代表控訴日本資本家剝削、壓迫中國工人的罪行。5月24日,滬西工友俱樂部主任孫良惠主持召開上海各界萬人追悼顧正紅烈士大會。顧正紅的犧牲和全市的聲討大會,成為5月30日爆發的“五卅”反帝-的導火線。上海總工會把潭子灣的原滬西工友俱樂部……[詳細] |
![]() | 李主一,1892年生,今上海市奉賢區洪廟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秋,在奉城與劉曉等同志創辦曙光中學,是中共奉賢縣委的誕生地,1928年春被國民黨反動派所捕,同年6月21日在龍華壯烈犧牲,時年37歲。1956年,曙光中學復校,1957年5月,根據烈士遺言,在曙光中學校園內始建李主一烈士紀念碑,文革期間被“-”黨羽搗毀。1980年1月,重建紀念碑,碑上刻有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題詞“李主一烈士不朽”“死得其所”“吳仲超敬題”等字樣,碑座正中刻有碑文。1983年11月28日,奉賢縣人民政府批準李主一烈士紀念碑為縣級保護文物,1988年5月20日,又被批準為“奉賢縣重點烈士紀念建……[詳細] |
![]() | 上海解放紀念館位于寶山烈士陵園內東側,館名由-上將題寫,于2006年5月26日正式開放。展館面積約1500平方米,由序廳、主展廳和大型多媒體主題情景劇場組成。展館陳列以上海戰役實施“鉗擊吳淞、解放上海”的戰役決策為主線,重點展示解放軍將國民黨守軍主力吸引到郊區并將其殲滅,從而保全上海市區的主要史跡。序廳由解放軍鉗形攻勢、沖鋒前進的裝置藝術場景,主題雕塑和功勛柱三大藝術形象組成,寓意解放軍前仆后繼、浴血奮戰,取得上海戰役的偉大勝利,廣大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一歷史。主展廳除有近200幅圖片和100余件實物外,還有用聲光電先進技術制作的動態-,再現戰斗場面的場景復原,多媒體幻影成像和影視短片,國民黨軍防……[詳細] |
![]() | 濟大學國防教育展覽館位于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1991年籌建,1992年建成開放。占地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00余平方米,展館面積300余平方米,是目前全國高校中設施最完備、場館面積最大的一處國防教育基地。展覽館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館名,館內設有國防教育展覽長廊、兵器陳列室、射擊訓練室、學習閱覽室、圖片資料室和多功能活動室等多個展室。其中,國防教育展覽長廊分國防理論、國防力量、國防戰役、周邊環境、國防義務、政策法規、人民防空和雙擁共建等10多個專題,充分展示了100多年來中國國防的發展歷程,展示了我黨、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展示了人民軍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詳細] |
![]() | 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59年,1993年初遷建,現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塔城東路486號,占地面積53畝。1994年3月完成一期工程,2000年3月兩期工程竣工。2002年對革命烈士史料陳列館陳展形式及手段進行了改造,全館引用聲、光、電、影視合成、視聽臺等富有特色的現代化展示手段和形式隱現烈士風采。陵園主體建筑有烈士墓區墓碑6座,群體墓穴17只,烈士史料陳列館、烈士骨灰安放樓各一幢。陵園褒揚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741名,其中在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的22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43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487名,建國后犧牲的189名。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詳細] |
![]() | 南京路上好八連連史室于1963年建成,1993年4月在八連命名30周年大慶前進行了擴建裝修,改名為事跡展覽館。2003年為迎接“好八連”命名40周年,對展館又重新進行了布置和裝修,設有觸摸式電腦查詢系統、大屏幕電視投影等設施,再配以燈光、音響和多媒體效果,形成了一個融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國防教育基地。展覽館先后被上海市評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展覽館占地面積1200余平方米,分為展廳和放映廳。展廳面積約900平方米,分為三個部分:一為“親切關懷,精心培育”,主要展示黨的三代領導人,軍委、總部、軍區-,以及上海市領導對連隊的關懷,并有……[詳細] |
![]() | 漕涇烈士陵園為金山區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原為漕涇烈士墓,在漕涇鎮鎮南村,占地8.3畝,由墓區、墓碑、紀念廣場、展覽廳等蛆成。墓區安葬著1950年1月23日在漕涇海灘上進行作戰訓練時遭國民黨飛機襲擊而光榮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師二三八二營的33位革命烈士,三十一軍炮兵一營一連、淞滬五軍區九十支隊六九大隊一中隊的二位烈士和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浦南人民解放軍總隊金山藉戰士王伯余烈士。陵園廣場呈目方形,可容蚋5 0 0人佇正憑吊。有一幢二層樓6間的展覽室和接待室、播音室等。該館以文字、圖表、圖片、實物展示了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期間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本區犧牲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跡和重要……[詳細] |
![]() |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閘北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日軍的侵略遭到上海軍民的頑強抵抗,連續十天進攻,未有進展,于是日軍改變進攻方向。8月23日凌晨,日軍集結大批軍艦從羅涇東邊(小川沙)的長江江面上突襲登陸。上岸后,日軍面對手無寸鐵的羅涇老百姓,實行了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大燒殺。羅涇老百姓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災難。日軍在小川沙登陸后,迅速擴大占領的地盤,到8月23日下午,整個羅涇地區全被日軍占領。不久上海失守,日軍繼續向西進攻,又進行了震驚中外的“-”。可以說,“-”是日寇“羅涇大燒殺”的繼續。新中國成立后,為緬懷那些遭受苦難的先輩,不忘國恥,1973年,羅涇人民公……[詳細] |
![]() | 陸龍飛,又名龍春,1907年生于金山區楓涇鎮長安村。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受黨委派,回到家鄉開展農民運動。與共同任教的中共黨員袁世釗一起白天上課教書,晚上走村串戶,宣傳反封建反惡霸的革命道理,發起農民成立農民協會。1927年秋,中共江蘇省委派陳云同志回家鄉青浦。陸龍飛、袁士釗很快與陳云取得聯系,同青浦小蒸革命力量匯合在一起,組建農民革命軍,陸龍飛任楓涇農民革命軍指揮。1928年1月11日晚,他與其他同志一起發動了震驚江浙五省的“楓涇暴-動”,并以“中國共產黨江蘇省松江縣第一獨立支隊”的名義處決了當地民憤較大的7名惡霸地主,焚燒了他們的田單、契據、債券、并將沒收的大米、銀元分給貧民。1月……[詳細] |
![]() | 奉賢區烈士陵園南臨南奉公路,東傍沿浦公路,西靠金匯港,水陸交通便捷,地理環境雅靜,周圍景色宜人。建于1990年3月,改造修繕于1999年10月,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教育基地。陵園總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園區分由祭掃瞻仰區、革命烈士歷史資料陳列區、綠化區、生活辦公區等四個部分組成,祭掃瞻仰區內建有占有面積為215平方米總高度為15.6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墓區內安葬著為解放奉獻犧牲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十師部隊的十名烈士和不同革命時期犧牲的朱剛、唐永林等26位烈士。墓區后面建有護碑,紀念碑前后辟有424平方米的紀念活動廣場。革命烈士史料陳列室攝友“奉賢區革命烈士史料陳列室”,室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