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云同志舊居座落在臨江市區臨江林業局機關院內,面積為133平方米,室內通過大量的珍貴圖片和史料介紹了陳云同志在臨江工作的經歷和四保臨江戰役的詳細經過,并陳列著陳云同志的部分工作、生活用品。在這里,大家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一代偉人運籌帷幄、力挽狂瀾、勇于戰略決策的大無畏氣概和超常的革命膽略。1986年,肖勁光同志為舊居書寫了“陳云同志舊居”牌匾。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于1945年9月16日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陳云同志來東北工作。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批復東北局,決定陳云同志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同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成立中共遼東(南滿)分局,陳云任……[詳細] |
![]() |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是偽滿皇宮博物院于2005年設計,在2006年“九•一八”事變75周年之際竣工的,是以展示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現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博物館。該館建在偽滿皇宮舊址東部區域,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8000余平方米,共四層,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頂層為交流展廳,展覽空間約1200平方米。現已相繼推出紀念“九•一八”事變75周年《百名將軍書畫展》、《館藏日本書畫展》、《日軍侵華漫畫展》等十余個專題展覽。其他三層為主展廳,展覽空間約4200平方米,展出的是大型基本陳列《勿忘“九•一八”——日本……[詳細] |
![]() | 輝南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輝南縣朝陽鎮東北約一華里的丘陵上,占地4、05萬平方米。園中央矗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碑的北側是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分東西兩部分展廳。東側展廳展示的是抗日戰爭犧牲的烈士。其中主要有東北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中共滿洲省委常委金伯陽烈士。他是1933年11月15日,在金川縣旱龍灣(今屬輝南縣金川鎮)與偽軍邵本良部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的,年僅26歲。有曾擔任中共和龍縣委書記、中共東滿特委秘書長、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團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三師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曹亞范烈士。他是1940年4……[詳細] |
![]() | 偽滿國務院成立之初,臨時定在長春市七馬路2號原吉長道尹公署舊址。1937年7月遷至今新民大街與解放大路交匯處東南側新樓。此樓1934年7月動工,1936年11月竣工,1937年1月交付使用,占地面積近5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500平方米。樓主體五層(地下一層),兩翼四層。出入門廳用兩根方邊柱和四跟變徑圓柱直豎至三層樓頂。塔樓鋪棕色琉璃瓦,外墻用咖啡色瓷磚貼面。正門朝西,酷似東京日本國會大廈的造型。偽國務院是偽滿政府的最高行政中樞機關,掌握偽政權的行政事務。主要行政領導部門是總務廳,設日本人總務廳長和次長。偽滿洲國在組織上標榜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中央集權,實際上是以總務廳為中心的高度集權……[詳細] |
![]() | 延邊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延吉市西北,延吉河以西、人民公園以北的西山上。一九九二年二月經州委、州政府研究報請省委、省政府批準,在延吉市革命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舉行奠基儀式,十一月三十日主體工程基本結束。總投資1,699萬元,占地面積36294平方米,建筑面積6165平方米。園內建筑有牌樓、革命烈士紀念碑、大型雕塑、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墓區、革命干部骨灰堂。整個建筑結構嚴謹、規模宏大、錯落有致,充分表現和展示了民族特色。延邊革命烈士陵園1995年以來相繼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民政部、吉林省、延邊……[詳細] |
![]() | 長春解放紀念碑矗立于長春市南湖公園北門入口處,是為紀念長春解放而修建的。為了長春的解放,數千名干部、戰士 獻出了寶貴生命。為深切悼念為解放長春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中共長春市委、長春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建長春解放紀念碑,并以此向為解放長春、建設長春做出貢獻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1988年10月18日,在長春解放40周年之際,長春解放紀念碑正式竣工落成。碑中心在貫穿長春市新民大街軸線的延長線上,紀念碑正面有彭真同志的題詞“長春解放紀念碑”。紀念碑碑身背面,刻有長春市政府作的碑文:“向為解放長春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為解放長春、建設長春做出貢獻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紀念碑臺基南面中央利用……[詳細] |
![]() | 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0年,占地面積近84公頃,位于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集中安葬烈士1266人,現為吉林省內建設規模最大、服務功能最為完備的烈士陵園之一。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也是烈士紀念日省市烈士公祭活動的舉辦場所。近年來,長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上億元資金,完成了烈士紀念館、紀念廣場、紀念碑以及紀念雕塑群等紀念設施的建設,工程設計榮獲了國家建筑學會頒發的建筑成就大獎。紀念館建筑面積10077.8平方米,先后開設東北抗戰長春英烈、解放戰爭長春英烈、抗美援朝長春英烈、和平年代長春英烈四個展館,突出展示長春英烈這個英雄群體……[詳細] |
![]() |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位于通化市東昌區靖宇路888號。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基本陳列面積3100平方米,為半地下建筑,與靖宇陵園渾然一體。2005年,在楊靖宇將軍誕辰100周年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對外開放。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反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一支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奮起自衛,在長達14年之久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同楊靖宇……[詳細] |
![]() | 梅河口市烈士陵園,位于梅河口市裕民路166號。1953年,海龍縣人民政府為紀念解放梅河口戰斗中所犧牲的革命烈士,在梅河口西山修建了烈士墓。1986年擴建為烈士陵園。陵園占地面積12325平方米,東西長145米,南北寬85米,四周鋼筋圍欄440延長米。中心位置建有13米高花崗巖紅旗型革命烈士紀念碑正面是1987年7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同志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是1987年3月肖勁光大將題詞:“萬古千秋”;紀念碑背面刻有梅河口市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陵園正門25米處,是以解放梅河口戰役為背景的灰白石大型浮雕,長6米,高2米,厚0.8米。陵園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1棟,建筑面積……[詳細] |
![]() | 長春電影制片廠,簡稱“長影”,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開始了,當時起名叫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制片廠,原址在黑龍江省鶴崗市。首任廠長是袁牧之。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制片廠”。它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2000年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長春電影制片廠是全國最大的電影制片廠之一。它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制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它擁有8個攝影棚,……[詳細] |
![]() | “四保臨江”紀念館位于貓耳山腳下,凝聚著革命英烈碧血丹心鑄就的民族之魂,濃縮了臨江老區人民踴躍支前,擁軍優屬,參軍參戰的光榮歷程。陸續安葬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烈士共580多位。1949年7月15日建成烈士紀念塔,原遼東省政府主席劉瀾波為紀念塔題詞:“為人民解放事業死難烈士永垂不朽”。老一輩革命家-同志為“四保臨江”烈士陵園題詞:“人民烈士浩氣長存”。1991年開始建立了“四保臨江”陳列館,面積320平方米,展示了我黨我軍“堅持南滿斗爭”的艱苦歷程和“四保臨江”戰役的壯烈場面。“四保臨江”紀念館1994年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100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被中宣……[詳細] |
![]() | “七道江會議會址”位于八道江區七道江鎮七道江村,原址是“通明炭礦”的辦公室,一座青石磚瓦結構的平房,總建筑面積96平方米。1984年6月進行了修繕。1987年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省委命名為全省首批中共黨員教育基地。2005年投資2369萬元擴建修繕為七道江會議會議舊址紀念館(包括復原舊址、展室、辦公室等),總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仿古結構,再現了1946年12月13日陳云、肖勁光等師以上干部開會的場景。展室配有歷史、圖片、文獻、實物、文字說明及多媒體放映室。2005年11月17日上午9時30分,時任0吉林省委書記的王云坤和白山市委書記閻寶泰為修繕……[詳細] |
![]() | 那爾轟會師遺址位于靖宇縣西南岔鎮光明村于家溝里。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5年8月底,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率第二團兩個連150人與第一軍第二師部隊在南滿抗日游擊根據地靖宇縣那爾轟勝利會師,史稱“那爾轟會師”。這次會師,商討了籌備滿洲人民代表大會、籌建滿洲臨時人民革命政府和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部等重大事項,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組成和東北南滿省委的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次會師使隔絕已久的東、南滿游擊區和根據地連成一片,擴大了抗聯隊伍的活動空間,打通了向東發展的通道。因此,“那爾轟會師”是東北抗日斗爭史上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轉折點,具有……[詳細] |
![]() | 通化市二道江區鐵廠鎮烈士墓,位于二道江區鐵廠鎮紅光社區大雞房山。始建于1985年7月,建在鐵廠鎮風光秀麗的大雞房山上,占地面積大約1000平方米,安葬烈士25位。烈士墓位于偏遠的山區,年久失修,現大部分地方已經損壞。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的四保臨江戰役中,鐵廠鎮作為戰場之一,有25位烈士將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為緬懷先烈,教育后人,建立烈士墓。從1985年建立以來,成為鐵廠鎮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時節,當地中小學生和廣大黨員干部都會來此緬懷先烈,表達志愿,重溫入黨誓詞。前來瞻仰參觀人數每年達700余人次。……[詳細] |
![]() | 通化市二道江區鴨園鎮烈士陵園,位于二道江區鴨園鎮西山腳下。始建于1987年6月份,占地面積約0.13公頃,陵園內蒼松翠柏挺拔,四周有灰渣磚砌筑而成,革命烈士紀念塔約14.5米,陵墓內安葬著解放戰爭為鴨園鎮這塊熱土而犧牲的185位革命烈士的忠骨,在1987年6月份以前,這些革命烈士的忠骨分別散葬在東熱村、西熱村、向陽村、四道江村、鴨園村東山根等地,根據民政部的要求,鴨園鎮人民政府將散落的革命烈士忠骨,移遷到鴨園鎮西山腳下。該烈士陵園是鴨園鎮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時節,當地中小學生和廣大黨員干部都會來此緬懷先烈。……[詳細] |
![]() | 高志航故居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通化市東昌區龍泉路40號現代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管理單位: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是高志航故居遺址,位于通化市龍泉路40號。該樓為二層磚瓦結構樓房,中式建筑,戰地200余平方米,始建于1941年,最后落成于1945年。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高志航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大女兒一直在此居住、生活。1996年7月由通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城墻砬子會議舊址位于靖宇縣花園口鎮新華村城墻砬子。1932年2月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抗聯一軍的前身)獨立師和其他16支抗日武裝在靖宇縣花園口鎮新華村城墻砬子召開了各部領導人會議,史稱“城墻砬子會議”,成立了東北第一個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發布了《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布告》,把南滿地區抗日義勇軍等眾多抗日武裝力量都團結在人民革命第一軍獨立師的周圍,把抗日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我黨我軍的手中。這是我黨領導東北人民武裝抗日斗爭進入新高潮的標志,是東北抗日戰爭向縱深發展的轉折點。……[詳細] |
![]() | 敦化烈士陵園位于敦化市北環城路。陵園由陳翰章烈士陵園和北山烈士陵園組成,安葬有著名抗日烈士陳翰章、抗美援朝特等功臣馬忠慶和楊寶山等322位烈士。陳翰章烈士陵園始建于1946年,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建有碑林、烈士雕像、紀念碑、烈士展室、烈士墓區等。北山烈士陵園,占地面積15.6萬平方米,建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展室、烈士墓區、紀念雕塑和紀念廣場等;烈士展室內陳展的烈士遺物及圖片數百件,陳翰章將軍的遺物有100余件,其中6件為二級以上革命歷史文物。陵園是吉林省省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通化市二道江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二道江區。始建于1977年8月,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烈士塔、烈士骨灰保管室和祭奠活動小廣場,烈士塔高10.2米,骨灰寄存室54平方米,保管431位革命烈士的骨灰和遺骨,祭奠小廣場230平方米。陵園內安葬的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無名烈士,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解放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四保臨江和收復二道江發電廠戰役中,犧牲的部分烈士安葬于大龍山下;抗美援朝戰爭中,二道江作為后方基地,建立了后方醫院,收治朝鮮戰場受傷的志愿軍,部分傷勢較重的傷員,因醫治無效而犧牲,也安葬在此。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二道江公安……[詳細] |
![]() | 通化市二道江區五道江鎮烈士墓,位于二道江區五道江鎮北山。1987年,五道江鎮政府建成了五道江鎮烈士墓。烈士墓大門寬3米,高2米,由鋼筋筑成。紀念廣場的面積為2000平方米,烈士墓直徑4.5米,高6米,周圍用鋼筋磚混砌成。墓正面刻有五道江鎮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地面都由地磚鋪成。陵園建設有烈士碑、骨灰陳列墓、花池等建筑,烈士墓占地3500平方米,安葬84位烈士。為紀念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對后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1987年,五道江鎮政府建成了五道江烈士墓。陵園內埋葬的烈士骨灰原來埋在多處,烈士墓建成全部遷到此處。建筑安葬84位烈士,具體史料不詳,傳說是在四保臨江戰役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