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偽滿皇宮博物院AAAAA ![]() ![]() 偽滿皇宮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光復北路5號,前身是民國時期管理吉林、黑龍江兩省鹽務的吉黑榷運局官署,總占地25.0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偽滿皇宮博物院現有包括緝熙樓、勤民樓、同德殿等偽滿宮廷原狀陳列50個,大型基本陳列2個,專題展覽3個,舉辦臨時展覽33個,中國國內巡展17個,出國展覽11個。偽滿皇宮博物院收藏了大批偽滿宮廷文物、日本近現代文物、東北近現代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有代表性的書畫、雕刻、非遺傳承人作品等藝術精品。這里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稱帝“滿洲國”的宮廷舊址,是日本殖民統治中國東北十四年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長春城市變遷的地標式建筑群。2007年,這里被評為……[詳細] |
![]() | 四平戰役紀念館AAAA ![]() ![]() 四平戰役紀念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號,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正門上方鑲嵌著“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鎦金大字,為-同志親筆題寫。四平戰役紀念館是紅-旅的圣地,是青少年教育基地。該館初建于1958年時稱“四平市展覽館”。此后該館多次易名(1961年改稱“四平市博物館”,1963年稱“四平戰役紀念館籌備處”,1965年稱“四平市博物館”,1973年恢復“展覽館”名稱,1980年更名為“四平市博物館”),1987年最后定名為“四平戰役紀念館”。按使用功能共分為陳列區、藏品區、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中央控制區等五大區域,其中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陳列區內設有序言廳、戰史廳、支前廳、英烈廳、半景畫……[詳細] |
![]() | 農安遼塔AAA ![]() ![]()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跡。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檐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云霄。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修整后的金剛寺建筑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別具特色。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句“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曾使很多旅游者前來實現其夙愿,又使許多觀光游客醉臥農安。古塔各層檐的坡脊上塑有獅子,龍,馬等各類走獸,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塔角皆懸有銅鈴,每當風雨飄灑,金鐵齊鳴,遠近皆聞。塔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塔剎高8米,分8個側面,塔上寶頂破為壯觀,寶……[詳細] |
![]() | 吉林市博物館AAAA ![]() ![]() 吉林市博物館是一所融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藝術于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100號,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松花江南岸,背靠江南公園,前臨世紀廣場,園林的自然景觀、廣場的別致建筑同博物館的文化氛圍渾然一體,交通便利,是吉林市一處游客必到的景點。館舍建筑面積35,700平方米,展廳面積18,600平方米,可同時接待觀眾5,000余人。吉林市博物館隸屬于吉林市文化局,成立于1962年12月25日,館舍初設吉林市文廟,1978年與吉林市展覽館合并,使用吉林市展覽館館舍。1990年與新成立的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合署辦公。1996年在原址重建新館,1998年落成……[詳細] |
![]() | 遼源礦工墓AAAA ![]() ![]()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依托遼源礦工墓遺址建設的一所專題陳列館。遼源礦工墓作為日本侵略東北,瘋狂掠奪煤炭資源,奴役殘害中國勞工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吉林省境內重要的涉日遺存之一。它從一個側面真實記錄了,東北淪陷的十四年里,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血腥統治、殘酷剝削以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礦工所表現出來的頑強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斗爭精神。2005年11月,礦工墓以其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價值和警示教育意義,被中宣傳部確立為第三批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源礦工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反映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掠奪自然資源,殘害中國人民的見證地,也……[詳細] |
![]() | 楊靖宇烈士陵園AAAA ![]() ![]() ![]() ![]() 楊靖宇烈士陵園,位于通化市東昌區靖宇路888號。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1954年動工,1957年竣工,1958年對外開放。陵園由5座民族式建筑組成,正面為靈堂和墓室,兩側的4個偏殿是楊靖宇將軍的業績展廳,陵園中央矗立著楊靖宇將軍的戎裝銅像。園內蒼松翠柏、花團錦簇、景色怡人、紅窗碧瓦、拱穿飛翹、莊嚴肅穆。陵墓內民族式棺樞中安葬著楊靖宇將軍的遺首遺骨,展廳里是楊靖宇將軍青少年時期的遺物和他在抗日戰爭艱苫歲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戰利品等有關文物、文獻、照片280余件。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6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被黨中央派往東北。歷任中共撫順特支……[詳細] |
![]() |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AAA ![]() ![]() ![]()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將軍湖)景區中心是將軍湖湖區,面積2.2萬平方米,湖水清澈,宛如畫境,盛夏時節,湖區被綠樹環抱,湖心蒼翠晶瑩,湖中有漢白玉雕成的白鶴一對,游人可劃船觀景。……[詳細] |
![]() | 四平市烈士陵園,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安葬著為四平解放和建設而犧牲的數萬名烈士,其中有記載的為10083名。1951年建立革命烈士公墓,1974年成立烈士陵園。自成立以來先后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級重點烈士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多年來,國家民政部、省民政廳、四平市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建設,使烈士陵園成為一座集瞻仰、游覽為一體的新型公園式陵園。目前在搞好基本建設的同時,本著“紀念先烈,教育后人”為宗旨,突出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窗口作用的發揮。實行免費開放以來,四平烈士陵……[詳細] |
![]() |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2年,陳列面積1500平米,以藏品豐富、精品薈萃、特色鮮明享譽中外。博物館分科普廳和恐龍廳。科普廳設有奇石展區、寶玉石展區、古生物展區及地學科普知識展區。恐龍廳展有多具巨型恐龍骨架化石及珍貴的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等。為了充分地發揮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1998年吉林大學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在地學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綜合實力已躋身我國高校博物館和吉林省博物館的前列。是我國乃至亞洲著名的地質博物館之一。建館以來,共接待國內外觀眾數十萬人,朱德、董必武、鄧小平、李富春等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都曾來館視察。博物……[詳細] |
![]() | 梨樹縣博物館AA ![]() ![]() ![]() 類型:歷史類博物館隸屬關系:隸屬于梨樹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創建時間:2005年7月所在位置:位于梨樹縣梨樹鎮東樹儉街面積:占地面積1709平方米,建筑面積385平方米建筑特點:磚木結構四合院。歷史沿革:梨樹縣博物館成立于2005年,前身為東北民主聯軍四平保衛戰指揮部舊址。博物館現由指揮部原景陳列展室和歷史文物陳列展室組成,2006年開始對外開放。參觀指南地址:梨樹縣梨樹鎮東樹儉街乘車線路:公交車1路、2路郵編:136500電話:0434-5245010傳真:0434-5245010電子郵箱:bwg888999@126.com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30—16:00,周一閉館票價:免費……[詳細] |
![]() |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始建于1947年,占地面積33170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14.6米,是烈士陵園的標志性建筑,矗立在墓-。紀念碑正面鐫刻著陳云同志題寫的:“人民烈士浩氣長存”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陵園內安息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師長杜光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安息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溫士友團長和著名戰斗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抗日戰爭、四保臨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704位。其中有8位日本籍烈士。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始終受到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大……[詳細] |
![]() | 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是我國地域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專題博物館,被列為吉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博物館占地面積11777平方米,建筑面積5818平方米。2006年7月8日破土動工,2009年6月16日正式開館。館內文史資料詳實、文物藏品豐富。展陳內容分為中華名岳長白山、長白山滿族神山崇拜、長白山滿族歷史源流、長白山滿族生產習俗、長白山滿族生活習俗、長白山滿族文化藝術六個部分,力求通過形式多樣的展陳方式,描繪出滿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的燦爛文化。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已成為白山市集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教育基地。它的建成標志著長白山文化研究步入新階段……[詳細] |
![]() | 玉皇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通化市玉皇山公園內,始建于1949年,陵園內由碑、墓、甬道等組成,構成一個博大而精致的建筑群墓。在這里安葬著抗日民族英雄王鳳閣,遼東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呂麟等9名烈士。抗日民族英雄王鳳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通化、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臨江等地鼓動抗日救亡。1932年初,在通化以東山區拉起一支號稱萬人的隊伍,被推為司令,展開抗日武裝斗爭。不久,所部編為遼寧民眾抗日自衛軍第十九路軍,任司令。率部在金川、輝南、柳河、磐石和吉海鐵路沿線打擊敵人。1932年冬,自衛軍在敵人大舉進攻下失敗,余部退往濛江(今吉林省靖宇縣)。1933年2月,王鳳閣轉移到紅土崖、大羅圈溝一帶,組……[詳細] |
![]() |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中國魅力城市---北國江城吉林市,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北山公園內。吉林市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新中國成立后吉林市人民政府為紀念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于1954年在風景秀麗的北山公園內修建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園區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館三部分,占地15995平方米。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54年,占地面積7079.5平方米,安葬著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等400多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時期及和平年代為民族解放和正義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紅軍和革命干部。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1956年10月,占地面積3472.5平方米,塔……[詳細] |
![]() | 其塔木烈士陵園,位于吉林省九臺市其塔木西南一公里南嶺處,是九臺市廣大人民捐款110萬元修建的。2001年8月1日奠基并開始施工,2002年9月26日落成。陵園占地9600平方米,南北長120米,東西長80米,四周是鐵藝圍欄。陵園建筑采用鋼筋、水泥和花崗巖原料。陵園正門前和后影墻上鐫刻著時任省委書記的王云坤同志親筆題寫的“其塔木烈士陵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墻后面是180平方米的花壇,兩側是2000平方米草坪。花紅草綠,渾然一體。園內植201棵松樹,象征著在其塔木攻堅戰中我軍犧牲的201名官兵,像蒼松一樣,萬古常青。其塔木烈士陵園,由烈士紀念碑、愛國主義教育館、“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構成。……[詳細] |
![]() | 杜光華將軍殉國地,位于通化縣光華鎮南部的長青村后山坡上,距村中心1華里,距鎮政府所在地光華村6公里,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5000平方米,遺址保護、建設水平較高,先后籌資60余萬元,于2004年、2007年進行了兩次修繕。2007年6月,通化縣光華鎮政府,在東北民主聯軍四縱十師師長杜光華將軍犧牲地立碑,永志紀念。杜光華,男,原名杜云生,又名杜永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閬中縣一個貧苦家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八路軍115師686團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在次年的山東梁山對日殲滅戰中榮獲模范連長稱號。193……[詳細] |
![]() | 日偽統治時期死難同胞紀念碑,位于通化縣興林鎮荒溝村東面山腳下,距離村中心1華里,遺址保存完整,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保護面積1600平方米。是為紀念東北抗戰時期日寇血腥制造的“白家堡子”慘案而建。碑身正面刻字:日偽統治時期死難同胞紀念碑。碑高5.08米,寬0.95米,厚0.5米。白家堡子村現為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朝陽村,日偽時期,地處楊靖宇將軍創建的“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軍民團結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統治者,日寇將白家堡子四周20余公里范圍劃為“通匪區”,特別加大統治力度。1936年7月8日,日本守備隊和偽森林-隊共兩個排,到白家堡子一帶的山林中毀壞抗聯以備藥用和換取彈藥、給養而種植的“大煙”,楊……[詳細] |
![]() | 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又名遼源礦工墓,位于吉林省遼源市市區西北約8公里處。礦工墓是全國僅存幾處保存完好的日本侵華罪證之一,也是日偽統治時期西安煤礦東城采炭所方家柜埋葬死難礦工的墓地。它過去被稱為“方家墳”、“萬人坑”。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后,將東北地區變成它的戰略物質供應點,強行占領西安煤礦,采取“以人換煤”的殘酷手段,瘋狂地掠奪煤炭資源。據資料記載,1932年到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共掠奪煤炭1581.9萬噸,獲得近億元的高額利潤。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國礦工當人看,而是當成“原材料”,和火藥、-等一并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欄目中,傷亡事故頻頻發生,留下了六個堆滿中國礦工遺骨的“萬人坑……[詳細] |
![]() | 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位于通化縣果松鎮南部的七道溝村,距村中心1華里,距七道溝鐵礦1公里,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保護面積1500平方米,碑高7米、寬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陰刻: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通化縣七道溝鐵礦,早在1898年被當地采參農民杜寶賈發現,1905年清政府將礦區地段賜給了平定義和團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東北后,瘋狂掠奪各類資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術人員到通化縣七道溝鐵礦進行勘查,于1938年設立了七道溝采礦所,1939年開始對七道溝鐵礦進行正式開采,至1945年戰敗投降,日寇共掠走礦石350多萬噸。侵略者堅持“采富不采貧……[詳細] |
![]() | 白城市烈士陵園座落在長白公路距離市區3公理處,抗洪紀念塔南側,占地面積6.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是一座開放式、花園式、集教育、游憩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筑群。白城市烈士陵園的前身是由遼吉省委、遼北省政府組織籌建的“遼北烈士陵園”。在陵園的西部建立了木柄手榴彈形的烈士紀念碑,有省政府主席閻寶航、省委書記陶鑄、省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同志的題詞。紀念碑的東側,是安葬著為革命捐軀的烈士碑林。這里樹木蔥郁、雅致宜人,成為群眾祭掃和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1999年市政府按照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決定異地新建,2001年10月25日白城市烈士陵園正式竣工。經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