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路軍“一二九師”馬山軍事會議舊址,位于平定縣東回鎮馬山村馬齒巖寺,是1937年八路軍“一二九師”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時召開的第一次大型軍事會議舊址,會議由時任師長的劉伯承主持。馬山軍事會議舊址紀念館主要由軍事會議室、劉伯承休息室、指揮人員休息室、抗戰烈士紀念亭及實物展室等組成。此外,作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馬齒巖寺內有元代壁畫、元代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歷史價值。近年來,馬山村多方籌集資金,先后布置和整修了馬山軍事會議展覽室、386旅露宿的三條紅軍街、紅歌臺等。2014年,新建了抗戰文化廣……[詳細] |
![]() |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革命歷史陳列館)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北路245號。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始建于1919年6月,整個校同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是閻錫山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目的是通過控制小學教師來左右山西教育,進而長期統治山西。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學校開辦不久,這里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用來傳播進步思想、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團組織的堅強陣地,成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重要的活動基地之一。1924年,圍師學生梁其昌(梁卜……[詳細] |
![]() | 平型關戰役遺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7年地址:繁峙、靈丘縣交界處平型關古名瓶形寨,為明代內長城關隘。北連恒山余脈,南接五臺山,東通西冀北,西抵雁門關,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平型關戰役遺址在平型關東北5公里的山西省靈丘縣小寨,老爺廟梁、關溝一帶,為一條狹長的古道。溝谷全長約7公里,兩邊崖高數丈。抗日戰爭爆發后,侵華日軍占據平、津后,繼而向山西平型關、雁門關一線進攻,企圖進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3個團冒雨設伏于平型關東北狹谷古道兩側崖頂。25……[詳細] |
![]() | 為紀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1985年 4月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請中共山西省委批準,決定在獅腦山主峰興建“百團大戰紀念碑”。 “百團大戰紀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圓雕、兩座題字碑、四個烽火臺和長 227米蜿蜒起伏的長城組成,于1987年6月30日建成。結構高40公尺的主碑 ,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 。主碑的三個面上,分別鐫刻著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的題詞。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 百團大戰紀念碑” 七個大字,背面鐫刻著“百團大戰示意圖”。第二座題字碑的……[詳細] |
![]() | 晉綏日報社舊址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社舊址位于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原名《抗戰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為了統一根據地宣傳工作,中共晉西區黨委于1940年9月18日創辦了機關報——《抗戰日報》,賀龍親筆為之書寫了“人民呼聲”的題詞。《抗戰日報》于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采訪通訊部、采買供給部和印刷廠。晉綏日報社積……[詳細] |
![]() | 太原解放紀念館位于太原市東山牛駝寨,其前身是牛駝寨烈士陵園,建于1959年,1988年改擴建,占地面積9.3萬余平方米,分為紀念碑區、展覽區、陵墓區三部分。整體建筑雄偉壯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給人以肅穆之感。紀念碑區由凱旋門,太原解放紀念碑主碑、副碑等建筑組成,徐向前元帥手書“太原解放紀念碑”鎏金大字裝點豐碑。展覽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展出428張歷史照片和120多件實物,反映了太原戰役的全過程。1994年9月6日,徐向前元帥銅像落成。該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詳細] |
![]() | 長子北高廟烈士陵園坐落于長子縣城北關外的北高廟遺址上。因該廟坐落在古城北,地勢高昂,故統稱為“北高廟”。 北高廟頂部海拔1080米,為全城制高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抗日戰爭勝利后,閻錫山部隊于1945年8月22日搶占長子,占據北高廟,9月13日,作為上黨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北高廟攻堅戰”在此打響。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緬懷先烈業績,中共長子縣委、縣民主政府于1946年元月將“北高廟”辟為革命烈士陵園。在這里銘記著2328名烈士的英名,掩埋著部分先烈……[詳細] |
![]() | 平型關烈士陵園位于靈丘縣城東南靈丘縣武靈鎮靈源村,原名“靈丘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62年7月,1965年9月25日立碑竣工。全園總占地面積60畝,有烈士紀念館、烈士塔、紀念碑、展覽廳、烈士墳塋等主要建筑,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陵園主墓區24座墓內安放著平型關戰斗中犧牲的八路軍烈士和其他抗日烈士遺骨556位。紀念堂內牌位上敬錄著在各個歷史時期參戰或從事黨政工作而犧牲的靈丘籍烈士名錄989位。陵園東墓區安葬著為修建京原鐵路、靈丘空軍機場而犧牲的烈士86位。紀念堂后為六角形烈士碑廳。紀念碑正面刻……[詳細] |
![]() | 西溝展覽館位于平順縣西溝村,始建于1968年,2005年擴建并重新改陳布展,現展館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分3個展廳,珍藏有600余幅珍貴照片和100多件實物,系統地展示了著名全國勞模李順達、申紀蘭帶領西溝人民艱苦奮斗、建設山區,積極探索中國農村、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歷程。近年來,新建了太行之星紀念碑、李順達互助組雕塑、李順達紀念亭、西溝村史亭,并對李順達故居、老西溝革命巖、血淚凹、創業田、李順達陵墓等進行了規劃和保護,建成了西溝森林公園。該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詳細] |
![]() | 塞北烈士陵園位于朔州市朔城區金沙植物園西側。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塞北英烈,陵園于1949年始建,2006年整體搬遷建設。陵園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有大門、塞北人民英雄紀念碑、塞北革命紀念館、廣場、烈士墓區等。塞北革命紀念館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館內設序廳、抗日戰爭廳、抗戰慘案廳、解放戰爭廳、革命英杰廳、告慰英靈成就廳等,陳展面積3700平方米,展出照片800余幅、革命文物300余件,集中展示了塞北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光榮歷史和崢嶸歲月。陵園是山西省省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詳細] |
![]() | 白求恩特種外科醫院遺址位于靈丘縣下關鄉楊莊村,距縣城67公里。醫院舊址現保存基本完好。1938年11月9日,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加拿大著名外科醫生白求恩,率領晉察冀軍區醫療隊從阜平到達靈丘楊莊。先后在石礬、串嶺溝、黑寺、曲回寺、河浙等搶救傷員,并根據抗日斗爭的需要,在察冀軍區醫院一所駐地楊莊村,創辦了特種外科醫院。1996年被縣政府確定為“靈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確定為“靈丘縣廉政教育基地”,同時也被我鄉政府作為“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地址: 大同市靈丘縣下關鄉楊莊村……[詳細] |
![]() | 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位于武鄉縣東丘陵山區,這里山環水繞,峽谷幽深,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八路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懷、左權、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長期生活、戰斗,指揮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和政治斗爭。總部在王家峪期間,朱總司令、彭副總司令堅定不移地執行黨在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對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如今,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傳統教育基地,每年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武鄉縣城東70華里丘陵山區……[詳細] |
![]() | 陀羅寺,位于忻府區三交鎮南陀羅溝村西約600米處。坐北向南,南北長約28米,東西寬約8米,占地面積224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遺構。現存正殿、山門、土窯洞。正殿面寬三間,近身二椽,單檐懸山頂。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縣級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侵華日軍大-遇難同胞紀念碑1937年9月12日,日軍東條旅團和偽蒙軍從天鎮城東北角豁口侵入城中,兵分三股趕殺居民。一股沿北城墻往西的日軍,在北門口堵截了欲逃出城外的300多名居民,將他們驅趕到北門月城奶奶廟內,一一用刺刀全部捅死,只有西北街侯明未被刺中要害而幸免一死。下午,這股日軍在東街、北街大肆抓捕居民500多人,將他們集中趕押到北門外一小溝側,分批用刺刀挑入溝內,無一幸免。居民王振文的父親、叔父、堂弟都被刺死在這里,他本人左肩被刺一刀,右肋下被刺兩刀,夜間與未被刺死的王君一起逃走。一股沿東城……[詳細] |
![]() | 八路軍兵工廠蟠龍鎮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38-1945年地址:長治市武鄉縣蟠龍鎮石門村、柳溝村八路軍總部附屬機關舊址包括北方局舊址,楊尚昆、劉錫五、李大章、楊獻珍舊居。其中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于1939年10月至1940年7月移駐至武鄉縣王家峪村,曾組織召開了晉東南各界反汪擁蔣大會,對堅持華北抗戰,克服投降、0-、倒退危險和肅清暗藏在抗日營壘中的投降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討論根據地工作,并在黎城縣北社村召集太行、太岳、冀南三區和一二九師黨政軍高級干部參加的會議,提出了建政、建軍、建黨三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