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位于廣州市番禺南村。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建,同治十年建成。坐北向南,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著稱,為清代粵中四名園之一。進門過小院,便到余蔭園門旁,懸掛點題的“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钡哪韭。園門前右邊植夾墻竹,頗有特色。園中建筑沒有中軸線,自由散點布局,以石拱風雨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區,東有玲瓏水榭、臥匏廬、楊柳樓臺、孔雀亭和來薰亭;西有深柳堂、臨池別館。園內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瓏典雅的嶺南園林特色。深柳堂、玲瓏水榭是園中的精華所在。深柳堂在園內臨池北岸,歇山頂,面寬12.55米、進深9.55米,臨池有抱廳廊,檻墻上套滿洲窗,中設隔扇。堂…[詳細]
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
  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斗、保家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筑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對碉樓資源進行保護和挖掘,對于研究華僑史和建筑藝術,對于開發旅游資源和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筑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詳細]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在梅縣雁洋鎮雁上村。建于清代,故居是泥磚砌筑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少年時的臥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并度過童年。葉劍英元帥故居位于梅縣雁洋鎮雁上村,距梅州市區33公里,是一幢普通農舍,屬于典型的客家圍屋。故居室內陳設簡樸,有葉劍英當年用過的床板臺凳等-用品,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劍英元帥的光輝業績,海內外鄉親捐資在故居旁興建了“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紀念館設有五個陳列室,展出葉帥珍貴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詳細]
北海近代建筑
  北海近代建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這些近代建筑舊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經濟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對外開放史等領域的歷史見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北海近代建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北海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2001年06月25日,北海近代建筑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劉永福、馮子材舊居建筑群
  劉永福(1837~1917)、馮子材(1818~1903),清末抗法名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人。劉永福舊居位于欽州市板桂街10號,原名三宣堂。因劉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舊居建于1891年,占地面積2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磚木結構,院落式布局,共有大小樓房119間,有門樓、照壁、主座、廊房、谷倉、書房及暗道等建筑;還有戲臺、花園、菜園、魚塘、曬場等設施。馮子材舊居位于欽州市沙埠鎮白水塘區內,與劉永福舊居直線距離1千多米。原名宮保府,因清廷授予太子少保加封尚書銜而得名。舊居建于1875年,總占地面積15.22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詳細]
重慶桂園
  桂園,位于今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原德安里107號),現為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桂園展覽室。園內總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園內有中西式磚木結構樓房一幢,坐南朝北,一樓一底,面闊約13米,進深約13米,高約11米,占地面積273平方米。進門是走道和衣帽間,右邊是客廳,廳后兩小間是秘書辦公室和洗手間,右邊是餐廳,餐廳后是廚房。樓上是臥室,與樓下房間相對稱。樓后北面幾間平房是傳達室,左側是汽車房。桂園原是孔祥熙系統關吉玉的產業(關吉玉當時是財政部司長,后擢任次長、部長),1937年12月,國民政府內遷重慶后,陳誠租為官邸。次年,張治中由湖南省主席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一處主任(分管軍事)…[詳細]
趙世炎故居
  時代:清類型:古遺址地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批次:第五批趙世炎同志的故居屬于酉陽縣龍潭鎮趙莊社區,距縣城36公里。該建筑建于1902年,座北向南,復四合院布局,共有瓦房32間,占地面積1605平方米,建筑面積721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朝門向東,門上懸鄧小平手書“趙世炎同志故居”鎏金匾;正房:木結構穿逗式梁架,7穿用7柱,硬山式屋頂,鋪小青瓦,用封火筒子;面闊5間21.41米,進深6間12.02米,通高7.8米,檐高4.4米。東2間是趙世炎的臥室,南墻邊是趙世炎的書房。該建筑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馬克思理論傳播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趙世炎同志的故居。1904年趙世炎同志隨趙氏家族…[詳細]
會昌鄧小平故居
  1932年5月,鄧小平調任會昌縣委書記。6、7月間,受黨的重托,在筠門嶺壩篤下和芙蓉寨,先后組建了會尋安中心縣委和江西軍區第三分區,并任中心縣委書記、三分區政委。從此,鄧小平坐鎮中央蘇區南大門,領導南線軍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之中,在筠門嶺工作、生活了10個月。-到南線任職后,根據閩粵贛邊區實際,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王明“左”傾錯誤。一是加強了各縣黨政建設,發展黨員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縣區鄉各級黨政組織;二是根據南線軍事斗爭需要,發展壯大赤衛軍、游擊隊等13528人,采用靈活機動的“十六”字訣,粉碎-“圍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貫徹執行正確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視經濟文化建…[詳細]
洛川會議舊址
  洛川會議紀念館位于洛川縣城以北10公里處的永鄉鄉馮家村。1937年8月以前這里為一所私塾小學,1961年經肖勁光、肖克等同志確認,國家檔案局曾三局長提供洛川會議有關資料,確認這里為洛川會議舊址。1966年成立了“洛川會議舊址管理籌備處”并對外開放。1980年更名為“洛川會議紀念館”。館舍占地面積19869平方米,建筑面積940.6平方米。隸屬于洛川縣文物旅游局。洛川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高舉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旗幟,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的原則,為實現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為爭取民族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洛川會議舊址現存小院一座,內有坐北朝南磚窯兩孔。…[詳細]
楊家溝革命舊址
  楊家溝革命舊址,原先稱馬氏莊園,馬氏莊園以扶風寨為主,已經有百年歷史,高大雄渾的寨門城墻記錄了歷史的滄桑。米脂縣楊家溝革命舊址位于陜北米脂縣城東南23公里的楊家溝村,1972年開始籌建,1978年開始對外開放,2005年在革命舊址內建立起了“毛主席轉戰陜北紀念館”。館址所在地楊家溝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原楊家溝馬氏地主家族的村莊,全村共有270多戶人家,其中馬氏地主占72戶。馬氏地主于明末清初開始在楊家溝經營,18世紀中葉發家,19世紀中葉成為名門望族,在綏德、米脂、吳起、清澗及延安等廣大地域內,擁有土地數十萬畝。1942年中共中央《米脂縣楊家溝調查》中指出“楊家溝是全國罕見的一個地主經濟條…[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 中文字幕巨乱亚洲 |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正在播放少妇最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