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由石灰巖構成,巖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內,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層文化層發現的距今約20000年的人工石鋪地面,屬全國首次,世界罕見。共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種動物化石,年代分別為18萬年和1萬〜3萬年。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于1999年秋,2000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萬壽巖內不僅有古人類活動遺址,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巖溶景觀。目前該遺址已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園八大景之一。地址:位于三明…[詳細]
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位于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接閩臺兩省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曇石山原名“墰石山”,是福建省閩侯縣城近郊的一座小山丘,東距福州市區約20公里。在福州話中,“墰”,即“海邊礁石”之意,此山并不似北方名山大川巍峨險峻,只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紡錘…[詳細]
建窯遺址
  建窯遺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后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窯黑釉瓷蓋一度曾是貢品,受到宮廷青睞,并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國家文物局)…[詳細]
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位于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和吊桶環山頂,為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仙人洞遺址的洞口朝向東南,前面有一條小河。吊桶環遺址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巖小丘頂部的洞穴內。遺址出土遺物豐富,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和人頭骨、下頜骨、牙齒等,還有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碎片。其中最特別的是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這不僅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上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標本之一。此外,還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這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兩個遺址發現有華南地區洞穴罕見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清晰地層堆積,為探…[詳細]
筑衛城遺址
  筑衛城遺址位于樟樹市東南9公里的大橋鄉洪光塘村東土崗上,是4500年前江南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江西省最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載:該地“鄉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他比新疆的樓蘭古城、古羅馬的廢培古城更為久遠,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時期大型土城之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筑衛城整個城址呈方形布局,規模龐大,保存完好,東西寬410米,南北長360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古城的殘墻最高處約20多米,最低也有4-6米。城墻皆為泥土沙石夯筑,殘墻上長滿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從筑衛城遺址的布局看,北鄰贛江支流薌溪河,南接廣袤…[詳細]
銅嶺銅礦遺址
  1、年代早:經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安黃土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分別對遺址21個木樣進行碳十四測定,遺址年代始采于商代中期,距今約3300年。2、保存完整:該遺址地層清晰、疊壓關系明顯,它使我們對先秦采礦技術有較為系統的認識。在采礦方法上,有從露采到坑采,包括落礦、出礦和地壓管理三種作業。在開拓方式上,有商代中期豎井、平巷聯合開拓,到西周時期發展為豎井(斜井)、平巷、盲井聯合開拓。并適其地質條件的不同,對坑道采取自然支護、或人工支護總之,該遺址從整體上構成了中國早期采礦技術體系。3、遺存豐富:經過五次科學發掘,采礦遺址在揭露18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出豎井103口,平巷19條。揭露…[詳細]
吉州窯遺址
  吉州窯坐落在吉安縣永和鎮西側贛江江畔,距吉安市約11公里.遺址長2公里,寬1公里.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星羅棋布;一條條用匣缽和窯磚砌成各種圖案花紋的長街古道縱橫交錯;瓷片和窯具遍地可見,俯拾皆是.吉州窯始建于晚唐,興于五代.北宋,極盛于南宋,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是古東昌縣的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稱“吉州窯”.,吉州窯是我國極負盛譽的綜合性窯場,也是全國古代黑釉瓷生產中心之一.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飲譽中外.列為國寶.該窯產品當年曾遠銷海外,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和收藏家紛予珍藏.1982年和1984年,在吉…[詳細]
西河遺址
  西河遺址位于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龍山三村北,因其南、西、北三側被巨野河支流—西河環繞而得名。西河遺址是山東省境內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中,保存較好、面積較大、內涵豐富的一處典型聚落遺址。1997年因發掘出大規模房址遺跡等重大發現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6月,西河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河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距今約8400年至7700年。經過數次發掘,在該遺址發現大量西河文化時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了大量釜、盆、罐、壺、碗等陶器,其中不乏完整器,以及斧、錛、磨盤、磨棒、支腳等石器和制作精致的鑿、匕、鏃、魚鏢、錐、針、…[詳細]
桐林遺址
  桐林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國故城西10公里路山西側桐林、田旺二村之間,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以桐林城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遺址。遺址為臺地遺址,總面積約31萬平方米。遺址四面環水,中間地勢高達7米,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中部發現一半地穴式窖穴,出土陶禮器幾十件,其中有陶鼓、鼎、盆,特大陶器(高1.13米)。還出土薄如紙的蛋殼高柄杯殘片。地層中發現沒有使用過的石器工具,表明城內有加工石器的場所。桐林遺址是龍山時代淄博河流域的一處中心遺址,對于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城市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
濱州丁公遺址
  丁公遺址位于鄒平縣苑城鄉丁公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在遺址中發現大量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物。所采集的文物標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鏟、磨制石斧等石器,還有骨簇、骨針及具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殼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為泥質灰陶,鼓腹,頸部有一弦紋,口徑5.2厘米,腹徑8厘米。還有陶甕殘片,為泥質灰陶。細繩紋并附加堆紋。尤為珍貴的是黑陶鬼臉式鼎腿、豬嘴鼎腿等。經考證,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以上類型的陶器在濱州地區內是首次發現,對研究古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該遺址1984年被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經山東省文物管理局批準,又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久久α久久免费精 | 亚洲成a人v影院一区 | 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 | 女同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午夜影院先锋在线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