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隴南地區禮縣縣城東13公里西漢水南、北兩岸。墓地分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幾個墓區,墓區總面積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兩次共發掘墓葬14座,調查勘探面積21萬平方米。墓區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區,它以M2、M3為主,周圍有規律地間距5-7米東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M2、M3均為中字形大墓,墓向東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側有從葬的車馬坑2座,亦東向。M2、M3墓室均呈斗狀,東、西兩個墓道,內設二層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M2全長88米,東、北、南二層臺上共殉葬七人,葬具為木槨、漆棺,墓底有腰坑,內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只,出土…[詳細]
黑水國遺址
  位于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多數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1956年國家地質勘查隊進行勘查后,認定遺址底下有古城一座。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當地人稱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漢墓群南北兩側,有古城堡故址兩座,兩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為方形。南城堡東西長248米,南北寬222米,東面正中開門,并加筑甕城。門寬7米,墻厚4.6米,夯土厚層0.15米。城堡內建筑物已蕩然無存,地表面有大量磚塊瓷片,還發現石磨等物。北城堡與南…[詳細]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于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吊泉溝口西側,敦煌市與安西縣行政區域交界處。南臨三危山支脈火焰山,北與疏勒河流域漢長城烽燧遙望。因出土的漢簡上 書“懸泉置”三字而定名。現存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層、大量繩紋灰陶片、草渣和漢簡。1990年-1992年對遺址進行了系統的科學發掘,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懸泉置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1991年度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懸泉置遺址,據出土簡文記載,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東漢后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后復稱“懸泉驛”,宋以后又廢置。清代又稱“貳師廟”,“吊吊水…[詳細]
許三灣城及墓群
  許三灣城及墓群遺址位于甘肅省高臺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發掘于1958年,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為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甕城。城內有建筑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余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許三灣城及墓群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地的歷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在駱駝城以西8公里處的新壩鄉許三灣農場,還有一座古城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2001年這座古城及其周圍的墓葬,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詳細]
武威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遺址位于武威市武南鎮白塔村劉家臺莊,始建于西夏以前,元、明、清重修、續建。是藏傳佛教寺院遺址,是西藏喇嘛教名僧薩班的圓寂之處,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象征。1998年調查并試掘,1999年對塔基作全面發掘,并試掘部分殿基,發掘面積共計1527平方米。1239年,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子闊端駐涼州,為西涼王。其久攻西藏不克,故邀西藏喇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來涼和談。1247年,薩班作為西藏代表與闊端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和談”。至此,西藏歸順于元,使西藏結束了四百多年的0局面,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班居涼州白塔寺,并將其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使之成為涼州四寺之首,名“東部幻化寺”。薩班圓寂后,…[詳細]
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喇家遺址在官亭鎮南部喇家村黃河北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村落遺址,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反映了4000年前喇家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較高的社會等級,揭示出前所未有的史前災難遺跡,被列為2000年中國十大文物考古發現之一,其中發掘的“黃河磬王”為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大的磬。…[詳細]
塔溫搭里哈遺址
  塔溫搭里哈遺址:位于青海省都蘭縣巴隆鄉西南約10公里的塔溫搭里哈(蒙語地名,即五個山頭的意思),由于該地區降雨量極少甚至多年不遇,遺存保存相當完整,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由四個大山包和三個小沙包包圍成一圈,中間是一塊黃土鋪墊的廣場,長約250米,寬約150米,廣場上沒有發現遺址和遺物,這樣獨特的布局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遺址文化層直接堆積于地面之上,這與其它地區遺址埋藏于地下形成截然的對比,十分獨特。遺址丘平面呈不規則形,上有松木木柱,木柱上有榫卯結構的建筑遺存和土坯墻建筑遺存。遺址中發現的房址有平面方形或圓形兩種,房址周圍有土坯建筑的大型圍欄,里面堆積大量羊糞。遺址0土…[詳細]
開城遺址
  開城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開城鄉-,處在六盤山東邊緣清水河與涇河、茹河、葫蘆河的分水嶺上,是元代安西王設在六盤山地區的王相府。-遺址面積2.86平方公里。遺址的主要遺存為元代。1992年7月6日,原固縣人民政府將此地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共6處。遺址中大量元代以龍和黃色為主調的“琉璃龍紋瓦當、滴水描金鎏銀”建筑飾件的發現,以及日前專門為祭祀成吉思汗而建的宗廟遺址的發現,都為揭開成吉思汗亡故之謎提供了史據。-于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以國發〔2001〕25號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奴拉賽銅礦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2400年。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采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已發現十余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于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奴拉賽銅礦遺址是新疆地區發現最早的礦冶遺址,從工藝流程、冶煉溫度、礦渣和鋼坯等幾個方面看,都已達到較高技術水平,為研究中國新疆地區早期冶鋼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詳細]
圓沙古城
  介 紹 圓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庫木古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大河沿鄉北部、克里雅古河床的東岸。古城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幾乎全被沙丘覆蓋。墻體大多不直且有損毀。城墻結構為木骨泥墻,外側有護墻坡。在南墻中部和東墻北部各有一城門,其門道、門柱、門板的痕跡尚存。城內暴露于地表的建筑遺跡有6處,所出遺物有陶、石、金屬、料器等類型。從發掘清理的情況看,該城始建于漢代,社會經濟以飼養業和畜牧業為主。 圓沙古城的古代居民代表了歐洲人種中的地中海東支,即印度-阿富汗類型。他們大概在公元前幾個世紀或更早些時候由中亞地區進入新疆西部.并沿著塔里木盆地南緣進入了羅布泊地區,其類型與古歐洲人類型無論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婷久久 | 又色又爽视频香蕉网络 | 宅女的午夜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 日本免费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大片免费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