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寧頂螄山遺址
  頂螄山遺址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作為中國史前文化中一種獨特文化類型的代表以奇特肢解、屈肢葬式,完整的陶器,層次清楚的文化序列令中外著名考古專家為之迷醉。其內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奇特的人文景觀,是五彩斑斕的旅游業中一枝招蜂引蝶、獨具魁力的奇葩,是人們了解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古文化遺址,更蘊蓄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充滿著誘人的神秘色彩。眾所…[詳細]
高家鎮遺址
  時代:舊石器類型:古遺址地區:重慶市豐都縣批次:第五批高家鎮遺址位于重慶市豐都縣高家鎮桂花居委,地處長江右岸第三級階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6′54″,北緯30°00′16″。文化遺物分布在海拔173---180米之間,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為舊石器中晚期遺址,文化層厚約5米。該遺址于1993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三峽文物工作隊在豐都庫區調查時發現,同年5月,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著名舊石器時-古學家張森水教授實地考察后加以確認。1995年10月至12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簡稱中科院雙古所)和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在豐都縣文管所的協助下對高家鎮舊石器遺址正式發掘,并以…[詳細]
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
  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文化堆積為11層,文化層最深達2.75米,涵蓋了兩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次發掘,使羅家壩遺址名聲大振,并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至2004年,已發現生活遺址區和墓葬區共2萬多平方米,灰坑24處,墓葬23座,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點: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東,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狹窄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數清楚,墓葬與墓葬之間多次疊壓打破,時代都為戰國中晚期…[詳細]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包括四川省新津縣龍馬鄉的寶墩古城址、郫縣古城鄉的鄲縣古城址、溫江縣萬春鎮的魚鳧古城址、都江堰市青城鄉的芒城古城址、崇州市上元鄉的雙河古城址及燎原鄉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中國西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左右。城址中發現有用于防御的高聳城墻、禮儀性大房址、干欄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墻房址、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種類多樣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細的石器和裝飾精美的陶器。這些古城址建筑技術相同,文化性質單一,是寶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寶墩古城平面呈長方形,面積達60萬平方米。郫縣古城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平面也呈長方形,總面積30…[詳細]
十二橋遺址
  十二橋遺址是十二橋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為商代至西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筑遺址,十二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商代大型宮殿式木結構建筑和小型干欄式木結構建筑群等遺跡,在商、西周地層0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卜甲、銅器。以十二橋遺址為中心的十二橋文化是四川地區繼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商代木結構建筑遺跡的發現為研究古代蜀地的建筑形制、建筑風格、營造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對中國建筑史的重要補充。保護范圍:現保存遺址占地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詳細]
漢莊城址
  漢莊城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南郊4公里處的諸葛營村東側,是云南省現存規模最大、布局工整嚴謹、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古城址。 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11.6萬平方米。城墻用紅粘土摻砂石夯筑而成。城址內外發現大量方格紋、菱形紋磚和五銖錢,朱雀紋、卷云紋瓦當以及板瓦、筒瓦等;在城址附近先后發現墓葬多處,出土“建武四年”、“元康四年”的銘文磚,以及書有“長樂壽未央”、“益壽未央”的吉語磚,都是漢、晉時代的遺物。 漢莊城址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一處漢代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和了解云南地區古代文明狀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以及中外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詳細]
黔西觀音洞遺址
  黔西觀音洞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洞穴堆積厚達9米,分為上、下兩部分。已經發現石制品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原料、制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經中國古人類學家鑒定,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是中國古人…[詳細]
赫章可樂遺址(可樂古夜郎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可樂河兩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處戰國至漢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遺址。遺址區包括遺址2處、墓葬群14處。遺址和墓葬群均有漢代遺址和戰國時期的當地少數民族(即夜郎)遺址和墓葬兩類。漢代城址,位于可樂河南岸,平面為“豬心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有夯土城墻環繞。城內出土大量青銅戈、矛、錢幣、瓦當、花紋磚等建材及陶、銅、鐵等生產和生活用品。夜郎文化遺址距漢城約1公里,位于可樂河北岸,出土石器、銅器、陶器。漢墓一般規模較大,隨葬少量金、銀、玉等飾件及銅、鐵、陶器等物。少數民族墓群除隨葬少量陶、銅、鐵、漆器外,其葬式極為特殊,其中的“套頭葬”在國內罕見,反映出…[詳細]
拉加里王宮
  導游拉加里王宮遺址位于西藏自治區曲松縣城南側,建于13世紀,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勢力在歷經薩迦和帕竹政權后保留下來的王權象征。現存建筑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語稱“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紀,現存最高為12米的宮墻殘段和南、北大門;中期建筑藏語稱“甘丹拉孜”,建于15世紀;為拉加里王宮遺址現存的主體建筑,由王宮、倉庫、拉康(宮殿)、廣場、馬廄等組成,原為5層,現存3層。尚殘存部分壁畫;晚期建筑稱“夏宮”,建于18世紀,現存部分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宮殿。拉加里王宮遺址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布局和結構,其建筑風格融合了漢族的建筑風格,這在西藏王宮建筑中是極為珍貴的,亦是研究西藏地方歷史、建筑史…[詳細]
甜水溝遺址
  甜水溝遺址位于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發現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大荔人”。大荔人頭骨化石粗壯,眉脊發達,前額后傾,帶有明顯的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體質特征,與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頂骨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狀,鼻骨窄長,眼眶近乎方形,雖然顴骨較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腦容量達1120毫升,這些特點又比北京猿人進步。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已發現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體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與雕刻器等。還有古菱齒象、三門馬與犀牛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發現。古人類化石保存狀況完好,在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演化史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 亚洲人成αⅴ网站在线 | 亚洲日本电影久久 |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