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上山、塘山背遺址
  浦江“上山遺址”被認為是我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里新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今天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它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是參加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的全國150多名考古學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后得出的結論。2001年至200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縣博物館對浦江“上山遺址”進行了三期發掘,共發掘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11月5日至7日,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等國內50多家研究機構、院校的150多名考古學專家、學者再次會聚浦江。專家們認為:“上山遺址下層,文化內涵新穎…[詳細]
將軍殿阻擊戰遺址
  將軍殿阻擊戰遺址位于建寧縣黃坊鄉將上村將軍殿自然村的石坑楊坡寨,在建寧縣城東北40華里處。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紅軍在此阻擊國民黨軍向建寧縣城進攻,是紅軍在保衛建寧縣城的北部第二道防線。邱家隘戰斗后,建寧東北線的國民黨軍固守待機。國民黨東路軍由東向西進攻中央蘇區。其中,湯恩伯部由沙縣、將樂、泰寧一線向建寧推進。3月19日,湯恩伯部占領泰寧縣城,24日攻占新橋,實現了與北路軍的會合。4月22日,湯恩伯部的第88師、第10師、第4師向建寧東側進犯,28日占領挽舟嶺。這時,廣昌縣城也被敵占領,敵人完成了從西、北、東三面對建寧的包圍,蔣介石特令建寧北面的周渾元部由邱家隘前進,與湯恩伯部協攻…[詳細]
王因遺址
  王因遺址位于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臺地上,與周邊平地高約1米。遺址東2公里為古老的泗河,遺址北側有一條古河道。遺址中心部分面積為6萬平方米,外緣面積12萬平方米,是一處較大型的遺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此遺址共進行了7次發掘,揭露面積10180平方米,發掘新石器時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還有不少的動物遺骸等。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詳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馬山情報點遺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馬山情報點遺址位于大嶺山鎮百花洞村馬山山腰龍巖洞內,洞口位于馬山七姐廟旁,入口高約0.5米,該石洞通往古廟下方的山谷,出口有多處,洞內通道時而狹窄時而寬闊,而且極其彎曲。GPS坐標:北緯22°5422.4,東經113°4703.4,海拔高程152米。此情報點為1941年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第四、第五小隊的主要活動場所。情報員接受任務后,以馬山七姐廟為落腳點,白天隱蔽天黑進村,有時一夜轉移幾個地方,然后再將收集到的情報放到此石洞內。1943年11月,日軍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發動“萬人大掃蕩”,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以王作堯為首的幾位部隊主要領導人…[詳細]
登封向陽遺址
  向陽遺址位于登封市區東北約15公里唐莊鄉向陽村東北的山崗臺地上,南臨勺河,北為緩坡,東西為丘陵,遺址東西最長處330 米,南北最寬處430 米,面積達近十萬平方米。遺址于1975年發現,向陽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同時兼有龍山文化遺存。絕對年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厚度1~3米,南部堆積明顯較厚,文化層厚度在2~3米;最厚處達4米以上,在斷崖上發現了大量的灰坑堆積,幾乎灰坑相連,灰坑內夾雜有黑陶、灰陶、紅陶殘片及紅燒土塊。甕棺葬多暴露于遺址的南部斷崖的崖壁上及中部路溝的斷崖上,葬具多為小口尖底瓶、缸、罐等。在遺址區內的南部地表散落遺物較多的主要是陶…[詳細]
李來亨抗清遺址
  李來亨抗清遺址主要分布于興山縣黃糧鎮、南陽鎮、古夫鎮、峽口鎮一帶。李來亨部在此駐軍屯田與清軍對抗,留下的遺跡遺物主要有17個城寨(黑虎觀、棋盤埡、寨嶺、張家灣、觀尖山、燕子寨、楊家寨、界牌埡寨、胡家灣寨、長坪鳳凰寨、老寨子、楊家嶺寨、將軍寨、城墻包、百城遺址的一道城、二道城和新城)和7個洞寨(寨子洞、仙龍洞、青龍寨、干龍洞、滴水巖、深渡河洞、昆元山洞),以及百羊寨戰壕、落步河壕溝、七步半古道遺址、炸子嶺橋、百羊橋、百城張家灣橋、圣帝行宮遺址、圣帝行宮之碑、炮臺、瞭望臺、點燈臺、茅麓山井、茅麓山堰窩池、石碓窩等遺址。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戰死后,李來亨跟隨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主將聯明抗清…[詳細]
壟丘遺址
  壟丘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東營村北,臺丘高約9米,直徑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俗稱“壟丘山”、“六令崮”,呈坡、頂兩層的圓包形。是一處東周時期的古臺丘,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據民國二十五年《廣饒縣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知縣謝中曾建龍王廟于其上,之后又建了龍王廟、老母殿,左、右、前三面各有一香火池,東南角有鐘樓,山的東坡有藥王殿和三皇圣祖殿,里面供孫思邈、張仲景、扁鵲、華佗等名醫和天皇、地皇、人皇塑像。臺丘的西坡是桃園三爺殿,殿內塑有劉、關、張結義塑像,另有周倉、關平塑像,墻上畫有桃園結義及白帝城托孤等大型系列畫,人物栩栩如生。老母殿的下面是王靈官廟,廟門上兩幅對…[詳細]
唐戶遺址
  唐戶遺址面積52萬平方米,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西周、東周等長6000年的文化內涵,遺物十分豐富而具有代表性,實屬罕見。可以認為它是華夏文化的縮影,特別是在解決裴李崗文化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新砦期文化的承襲關系,解決重大學術問題,具有特殊的歷史研究價值。從這里發現的西周春秋墓葬現存分析,這里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王室某位顯族重臣的封韁聚集點。唐戶遺址將成為研究西周和鄭國的歷史及王寶與貴族的關系提供重要實物資料和線索。從發掘的一批春秋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隨葬青銅器看,應是與新鄭鄭國有關系的貴族。其0土的一批銅器造型精美,與鄭韓故城出土的鄭國青銅器相比還有些是過去不…[詳細]
柿子灘遺址
  柿子灘遺址距今2-1萬年,東西分布約10公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80年發現并試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范圍內新發現25處舊石器地點以及一個中心遺址區,組成了柿子灘遺址群。2001年至今進行了連續發掘,新發現10余處人類用火遺跡,上萬件石制品動物化石、石磨盤、石磨棒和蚌質穿孔裝飾品。這是中國目前發現距今2-1萬年前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遺址文化遺物有石制品和巖畫兩部分。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巖為原料,器形有削狀器、尖狀器、錐鉆、石鋸、琢背石片等。巖畫發現于遺址西北側石崖南端“巖棚”下,這兩方巖畫雖因年深日久風化嚴重,但赤鐵…[詳細]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遺址
  1919年到1933年,始建于魏瑪,又建于德紹的包豪斯學校,改變了建筑風格,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這個由學校教授建造并裝飾的建筑物發動了中世紀的建筑運動,成為20世紀建筑學的早期雛形。魏瑪的包豪斯及其遺址始建于1919年,是包豪斯的第一個居住點,當時它與皇家藝術學院同在一起。1996年,由亨利設計的早期風格的德紹的包豪斯及其遺址(現在是魏瑪-包豪斯大學的所在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德紹的包豪斯及其遺址將建筑的藝術和技術融合在一起,堪稱現代工業文明的先驅。與建筑同樣可以載入史冊的是畫家和包豪斯其它藝術家的作品,它們已成為人類文明史中不可磨滅的組成部分。1932年,德國社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最新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国产在线 | 久久久久99狠狠综合久久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