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南岳村,此為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頭山古城址是澧縣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進行發掘。通過對西南城墻的解剖,確認古城曾經4次修筑過,其中第一期城墻建于大溪文化時期,高3米多,垣底寬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偏晚,高5米,頂寬20米,底寬30米,距今5300~5200年。第四期約筑于屈家嶺文化中期。整個城址廢棄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第一期除城墻之外,同時修造了繞城一周,寬1米、深3~4米、長1000余米的大環…[詳細]
藥洲遺址
  藥洲遺址位于中國廣州市越秀區教育路,又名九曜園。五代南漢乾亨三年(919年),南漢開國皇帝劉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帶,利用原來的天然池沼鑿長湖五百丈(約合今1600米),史稱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煉丹求仙藥,故稱藥洲。湖中有瑰奇怪石九塊,稱為九曜石。沿湖有亭、樓、館、榭,風景甚美。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園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閑庭·嶺南畫舫錄》中,對“藥洲”有詳盡記述。南漢時置有名石9座,名“九曜石”,后世俗稱“九曜園”。五代時劉巖割據嶺南,立南漢國,建都廣州,興建王府,筑離宮別院,在城西鑿湖500余丈,地連南宮。湖中沙洲遍植花藥,名藥洲,藥洲中置…[詳細]
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時代:新石器時期地址:呂梁市興縣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的碧村、白崖溝村等地興縣地處晉陜高原的腹心地帶,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基巖裸露,河谷穿梭,屬于典型的山地經濟。龍山時代在這里出現了一股強烈的筑城風潮,出現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石城遺址,這些石城主要分布于蔚汾河及黃河沿岸地區的開闊地帶,個別位于深山之中,面積在2萬平方米至120萬平方米之間,大體可以分為兩大群:以白崖溝為中心的蔚汾河上游石城遺址群和以碧村為中心的蔚汾河下游石城遺址群。白崖溝遺址位于呂梁市興縣惡虎灘鎮白崖溝村北,地處蔚汾河上游北岸的二級階地上,時代為龍山時期,總面積約120萬平方米。該座石城東、西、北三面筑城,南面環河,城墻…[詳細]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遺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遺址位于建寧縣縣城濉溪鎮復興社區中山南路18號建寧縣實驗小學所在地。1933年12月12日至13日,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建寧縣城文廟大成殿召開。出席大會代表,包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代表,紅一方面軍及其所屬各軍團領導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閩浙贛省、滿州省、山東省、河南省代表,閩贛省領導,閩贛省地方紅軍代表,閩贛省轄區建寧、黎川、泰寧、將樂、沙縣、順昌(洋口)、光澤、東方、金溪、資溪、崇安、浦城、鉛山等13個縣(地)地方代表,共400余人。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閩贛省革命委員會主席邵式平分別作了政治報告、軍事報告和《目前…[詳細]
西施舊石器遺址
  西施舊石器遺址坐落在洧水河上游左岸的二級階地上。在現代耕土層之下發現了3米厚的從全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地層堆積,其中屬于馬蘭黃土堆積的②C層偏下部發現了厚度約60厘米的密集的舊石器文化遺存,根據同層位出土的碳粒樣品測定該文化層的年代為距今約22000年(未校正)。西施舊石器遺址出土了石錘、石核、石片、石葉、細石葉、工具、斷塊和殘片等各類石制品共計8500余件,石制品的原料以燧石為主,還有零星的石英、瑪瑙和石英砂巖。通過對西施舊石器遺址出土石制品的觀察、測量和初步分析,確定了典型的石葉石核、石葉及石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石制品,西施舊石器遺址是一處以石葉技術為主導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場。西施舊…[詳細]
江孜城堡抗英遺址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因年楚河流經這里,歷史上人們又稱江孜地區為“年”。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在歷史上,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松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為貴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則稍早,由于地處薩迦、后藏經亞東通往錫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豐,因此成為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發展成為溝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為西藏一大重鎮。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離拉薩254千米。 在鎮上,黃土蓋掩的石板路,藏漢共處的商店,不停轉動佛珠和念經輪的藏族店主,錄像室里不斷發出的港產片喧鬧的聲音,使江孜構成很典型的現代西藏城鎮。然而,江孜最享盛名的,還是它作為…[詳細]
意大利倫巴第人遺址
  意大利倫巴第人遺址由7組重要建筑所組成,包括城堡、教堂、修道院等,分別位于意大利的弗留利(Friuli)、布雷西亞(Brescia)、卡斯特爾賽普里歐-托爾巴(Castelseprio - Torba)、斯波萊托(Spoleto)、坎佩洛南克里通諾(Campello Sul Clitunno)、貝內文托(Benevento)以及蒙特圣安杰洛(Monte San’Angelo)等7座城市。這些建筑物代表著倫巴第人的高度成就。倫巴第人最初由北歐移居到意大利,公元6世紀至8世紀,他們曾統治過意大利的大片領土,并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倫巴第建筑結合了多種風格,吸收了古羅馬、基督教、拜占庭及北歐日耳…[詳細]
寧源鄉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遺址
  寧源鄉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建寧縣里心鎮寧源村。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紅軍部隊進入建寧、南豐、廣昌一帶籌款。1931年1月至3月,紅4軍10師30團之一部從南豐傅坊和廣昌陳莊分別進入建寧西北地區工作,開辟建寧西北游擊區。其中,紅30團1連(連長姓江)進入建寧寧源、蘆田、溪頭坑,在貧苦群眾中發展積極分子,組織農會、貧農團,還組建了有20多名隊員的寧源游擊隊,選舉成立了紅色政權寧源鄉革命委員會,主席寧茂云。寧源鄉在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了打土豪分浮財、擁軍擴紅、為紅軍籌集經費和物資等工作,當地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4月初,隨著紅30團赴江西參加第二次反“圍剿”戰斗,敵人乘機…[詳細]
蔡氏宗祠——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遺址
  蔡氏宗祠——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遺址位于長安鎮霄邊社區正大街南社八巷10號右側,GPS坐標:北緯22°4818.0,東經113°4834.4,海拔高程10米。蔡氏宗祠始建于1850年前后,是霄邊蔡氏十九世祖所建,2006年重修。該宗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面闊14.1米,進深38.2米。磚木石結構,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舟脊,青磚墻體,碌灰筒瓦,麻石、紅石立柱,有塾臺。1941年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霄邊秘密成立霄邊聯鄉辦事處,劉蔭任辦事處主任,辦公地點設于蔡氏宗祠內,辦事處歸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管轄。1944年9月,東莞新五區聯鄉辦事處成立,轄懷德…[詳細]
鐵生溝冶鐵遺址
  時代:漢中國漢代冶鐵和制造鐵器工場的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村。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遺址中發現煉爐(高爐)、鍛爐、炒鋼爐、退火脫碳爐,以及烘范窯、配料池、房基、鐵器、鐵范、鐵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處古鐵礦坑道。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生產的基本環節是:煉鐵、鑄造、脫碳退火;或煉鐵、鑄錠、炒鋼、鍛造。出土的部分鐵器上有“河三”銘文,推測這里應是漢代河南郡所轄的第三號制鐵作坊。位于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處。鐵生溝村群山環抱,礦藏豐富,南側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怡红院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制服丝袜欧美精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