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南陳遺址
  南陳遺址位于茌平縣杜郎口鎮南陳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發現,表面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龍山至漢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和聊城地區文化局、茌平縣圖書館聯合對南陳遺址進行發掘。該遺址面積近8萬平方米,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厚約2.5—3.2米,延續時間較長,從龍山一直延續到漢,其中以龍山文化最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鑿、角錐、蚌鐮等,陶器以夾砂灰陶居多,其次為泥質陶黑、灰陶,有少量紅、褐陶,蛋殼陶偶有發現,厚度在0.1厘米,代表器物為深腹罐、甕、大口罐、盆、碗、杯、器蓋。另外還有商周、戰國、漢代的遺存。南陳遺址位置十分重…[詳細]
東岔抗日根據地遺址
  東岔抗日根據地遺址,位于集安市境內老嶺山區,東起今太王鎮陽岔村小青溝,西至今臺上鎮雙岔村,南起今大路鎮、榆林鎮、麻線鄉,北至清河鎮,方圓600多平方公里。該區域面積廣闊,自然生態保持良好,人為活動較少。東岔抗日根據地,距市區西北18-30公里。東有老嶺山脈及小爺嶺密林為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嶺,層巒疊嶂阻斷交通。奔流不息的螞蟻河從東部小爺嶺山麓流出,匯集大小川流注入渾江。這一帶山深林密,地形復雜,易守難攻,當年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抗日聯軍曾在這里建立了東岔抗日根據地。根據地的長度約10公里,面積約125平方公里。經多方考證,認為原“東岔抗日根據地”的叫法,不能夠準確記述當年抗聯活動的范圍,建議…[詳細]
蠔崗貝丘遺址
  蠔崗貝丘遺址位于南城勝和蠔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保存面積650多平方米,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在考古發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紅燒土活動面、房子、墓葬、灰坑、溝等重要遺跡。墓葬0土了兩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遺骸,蠔崗貝丘遺址因此被專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蠔崗遺址保存面積約650平方米。專家推測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步形成的,遺址當時很可能是個海島,遺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為先民提供飲用淡水。據當地年齡大些居民介紹,二十世紀八…[詳細]
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古文化遺址新開流景區位于興凱湖中部,這里既可觀大興凱湖,又可賞小興凱湖,生態環境保持完好。相傳,七仙女姐妹,經常偷偷下凡到興凱湖洗浴嬉戲。一天,她們游興正濃,突然狂風驟起,興凱湖濁浪排空,七仙女順手將一條絲巾拋出,絲巾立刻化作沙崗橫貫東西,從此興凱湖隔成大小兩湖,給人們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新開流天然浴場。每年夏季,新開流天然浴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人來此避暑,在這里體驗超脫鬧市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景區內有新開流古文化遺址、蘆葦蕩、野生葡萄園、十里杏花林、湖崗綠色長廊等景觀,小興凱湖上還建有水上別墅、水上棧橋,可觀鳥、垂釣、住宿。歷史介紹:新開流古文化遺址,它記載著6000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詳細]
袁督師祠——東莞縣總工會遺址
  袁督師祠——東莞縣總工會遺址位于莞城街道東莞中學北區,GPS坐標:北緯23°0245.4,東經113°4515.9,海拔高程50米。1926年,東莞全縣工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至12月止,莞城先后成立了35個工會,會員達8034人。石龍先后成立了40個工會,會員5266人。太平有18個工會,會員1817人。全縣共有工會聯合會3個,基層工會93個,會員15117人,比1925年上半年增長了6倍多。1927年1月,中共東莞地方執行委員會根據工人運動形勢發展的需要,把全縣已有的莞城、石龍、太平3個互不統屬的工會聯合會組織起來,建立全縣工人斗爭的大本營。1月18日,東莞縣總工會在袁督師祠,即莞城工會…[詳細]
邁錫尼和提那雅恩斯的考古遺址
  邁錫尼和提那雅恩斯是邁錫尼文明兩座最偉大的城市,其遺址也十分壯觀。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盛行于地中海東部,在古希臘文化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兩座城市還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兩部史詩對歐洲藝術和文學的影響則持續了3000多年。遺址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與愛琴海薩羅尼克灣相距9英里,與阿戈斯北相距6英里。在希臘文化史上,這里是聞名遐邇的中心。在荷馬史詩中,它被描述成是一座“黃金遍地、建筑巍峨”的名城,是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國王阿加梅農的都城。19世紀80年代,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利曼多次發掘遺址,發現了城堡、皇宮、豎坑墓穴和蜂…[詳細]
永州古城門、城墻遺址
  據史書記載,零陵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時為泉陵侯城,后為泉陵縣邑。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為零陵郡城。唐代建子城,城廂格局形成。宋嘉定間,刺史趙善謐增修里城,紹興、開慶、景定年間三次修葺,筑磚質城墻,增兩廓。明洪武六年(1373年),拓建磚石城,城廂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余,闊一丈四尺五寸,雉堞2942個,城門七:東、南、西、北及太平、永安、瀟湘,增建鎮永、望江、德勝、五間四座城樓。古城歷2139年,至今格局清晰。從零陵大西門城門外向右,有一條僻靜小街,其街長不過150余米,寬不過3~4米之間。那青色的石板路、周邊斑駁的老墻,滲透出一股老氣橫秋的景象,這就是緊靠著零陵古城墻的內河街。站…[詳細]
前西關商代遺址
  前西關村距藁城市30公里,地處我市最北邊,北隔木刀溝和新樂市相望,東靠無極縣境,系三縣交界處,處于北緯38˙32,東經114˙50,商代遺址在前西關村西南500米處,北1.5公里是滋河分支,俗稱木刀溝。遺址原來是一大面積高大土臺,四周逐漸下洼,當地人稱其為“狗塔子”,并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東漢光武帝劉秀發跡前曾避難于崗上洞穴之內,饑寒交迫,一義犬叼來食物讓其充饑,救了他的性命,后來劉秀登基當了皇帝,不忘義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臺之上修建了一座磚塔,以示報犬相救之恩。這故事是當地傳說到此處調查,土臺鏟平,未見磚塔遺址,也不見歷史資料,無從可考。1975年,前西關村民張西天在遺址西部平整土地時,…[詳細]
魏家窩鋪遺址
  魏家窩鋪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部約2公里處的臺地上。2008年5月該遺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首次被發現。2008年10月到11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實地測量與勘探,初步確認該遺址總面積約9.3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2009年至2011年期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已先后三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3,300平方米左右,確認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溝4條,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遺跡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動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遺物。2009年7月,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詳細]
拾年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拾年山遺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拾年村東面,其西南10里之地為蒙山之陽,東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環流,是一座臺地型古文化遺址,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米左右。該遺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調查發現;曾先后三次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石器有:钁、鋤、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過大面積揭露和發掘資料表明,拾年山遺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遺址,整個遺址以高出周圍數米為自然壕溝,它的北部為居住區,南部為公共墓區,東部系作坊區。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測定距今約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與薛家崗三期文化相似,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亚洲日本香蕉电视频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老熟女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