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馬石山抗日戰斗遺址
  馬石山抗日戰斗遺址位于乳山市諸往鎮上石硼村北的馬石山上,是1987年9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調查的。現存馬石山上環山毛石砌筑圍墻,是當時戰斗主要依托,全長2000余米。主峰陽坡有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墓等。1942年11月,侵華日寇用兩萬余兵力,以“鐵壁合圍,梳篦戰術”,對我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拉網式“大掃蕩”。膠東區公安局警衛連政治指導員王殿元和膠東區公安局三科科長唐慈,根據“膠東軍區戰事--指揮部”的命令,在馬石山南麓同當地群眾一起堅持反掃蕩。11月23日,敵人把棉亙數十里的馬石山團團圍住,為解救被圍困在馬石山上的數千名群眾和部分地方干部,他們率部先后數次上下馬石山,護送一千多…[詳細]
西河灘遺址
  西河灘遺址位于甘肅省酒泉市清水鎮中寨村七組村西,處于一條自南而北流向的季節性河流岸的二級階地上。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大部分保留在夾雜有第四紀黃土的沙礫堆積中。該遺址在過去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并得到保護。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管道施工建設,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考古系聯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從2003年6月至9月,歷時兩個多月,發掘面積10000余平方米,發現了一處早期四壩文化的大規模聚落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獲。已發掘的遺跡主要有:房屋基址33座,儲藏坑31座,燒烤坑321座,陶窯4座。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種。發掘0土了大量的陶器殘片,已復原陶器2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雙…[詳細]
明代移民遺址
  明代移民遺址明代移民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洪洞縣城北郊賈村西側的古大槐樹公園內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長時間廣泛移民歷史的一組紀念性建筑。碑亭位于原古漢槐處,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覆蓋。亭內碑一通,高3.5米,寬0.8米,厚0.3米,碑首作盤龍雕飾,中刻“紀念”二字。碑陽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書大宇,碑陰所刻碑文概述明初遷民始末。碑亭后窯頂上立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石經幢,為廣濟寺僅存的遺物。…[詳細]
新屯子西山遺址
  新屯子西山遺址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為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新屯子西山遺址1998年被發現,2002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70平方米,出土石葉、石核、石片、細石葉等文物30件。遺址的發現,對探討古人類在圖們江流域的遷徙、開發和改造過程,及更新世晚期石器工藝的演變態勢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歷史沿革1999年秋,當地村民挖參時,發現了一件重達17.5公斤的黑耀石石葉石核。2002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7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0余件。文物遺存新屯子西山遺址坐標東…[詳細]
炮臺山古城遺址
  炮臺山古城因座落于一座形似炮臺的孤山上而俗稱為“炮臺山古城”,地處寶清縣七星泡鎮平安村東北2公里,七星河右岸200米,是國務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已籌備將其申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炮臺山古城的山頂城中的“北斗七星祭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以天文星座為形象的城市核心建筑布局的首例,同時也是我國和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七星祭壇。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分布密集,保存完整,類型豐富,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而炮臺山古城又處在這一遺址群的核心地位,同時也是國家“九五--十五”期間,考古、科研課題--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漢魏時期聚落考古的重點區域之一。炮臺山古城建制特殊,結…[詳細]
春捺缽遺址群
  春捺缽遺址群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贊字鄉。發現于2009年11月,包括四處大型遼代遺址群。在遺址群中發現了上千個“土臺”,發現了大量的古錢幣和陶、瓷片等物品,均為遼代、北宋年間制造,這在我國尚屬首次。經考古專家調查初步認定是遼代皇帝四季捺缽(皇帝行宮)即春水夏涼秋山坐冬中的春捺缽遺址群。同時證明了封建社會時期到吉林省來的第一個皇帝是遼代的皇帝,而不是此前考古界公認的清朝皇帝康熙,在時間上提前了700年左右。該遺址群的發現填補了國家和省文物部門多年未尋找到春捺缽詳細地址的空白,將為乾安縣乃至吉林省旅游產業的開發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源。 2009年11月初,乾安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文物普查過程中,聽…[詳細]
柳樹澗堡遺址
  柳樹澗堡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內。明長城延綏鎮重要關堡。明時柳樹澗堡為延綏鎮西路所轄十四營堡之一,天順初始筑,成化9年棄之,駐軍歸永濟堡。嘉靖37年又修復舊堡,由永濟移守至原堡,堡城位于今定邊縣城東南140里的郝灘鄉柳樹澗村南2里處,隆慶6年增高,堡城今尚存,墻殘高1米,東、南、北各1城門。明時柳樹澗堡轄長城“三十三里二百七十步,墩臺四十八座”。這段長城毀壞嚴重,尤其是馬圈梁村附近的夯土城墻,幾里之內僅殘存夯土墩臺。柳樹澗堡北至長城1里,西至舊安邊40里。柳樹澗堡東南40里至永濟堡,永濟堡西四十里新安邊營。清雍正九年(1731年),陜西行政區劃調整,以定邊、鹽場、磚井、安邊、柳樹澗五堡之地設立定邊…[詳細]
徐畈遺址
  徐畈遺址位于光山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南向店鄉何畈村西南部徐畈自然村,處于何畈的上河鄉、新村、汪圍孜三個自然村之間。遺址為一河曲高臺地,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面積20萬平方米。緊靠遺址東部的青龍河(淮河支流)由南向北流過,遺址中部有一寬約10米的小溪(現已干涸)南北穿過,將遺址一分為二,后折東流入青龍河 。徐畈遺址自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后,省、地、縣先后幾次進行了調查,從遺址中斷壁上看,自上而下為耕土、灰土、深灰土、紅燒土、黃褐土,層次清晰,土質疏松。文化層主要分布在徐畈自然村西,層厚1——2米。徐畈遺址內含豐富,雖未經正式發掘,僅在調查時從斷壁剖面上看,有不規則形灰坑,直…[詳細]
米家崖遺址
  夾沙紅陶、黑陶、白陶、斝器、骨針、石笄、玉器等先民史前素樸物件在灞橋浐河西岸的米家崖村一帶陸續出土,截至昨天已達300余件,另外還有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被清理完畢。學者說,米家崖遺址的發掘為陜西新時期時代文化成就增添了新光彩。 米家崖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西岸,分布的中心區域在灞橋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千米,寬約0.5千米。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隊目前對該遺址內的11號、8號、6號基槽的清理工作已基本結束,共清理長方形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300余件,發掘面積2000余平方米,基本搞清了米家崖遺址的分布與內涵。 米家崖遺址主要的出土物為陶器、骨器…[詳細]
華龍洞遺址
  華龍洞遺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堯渡鎮汪村村龐汪村民組,1988年發現碎骨化石,2004年,確認屬史前人類活動的洞穴遺址。2006年7月至10月,試掘72平方米。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下臼齒M1)1枚,出土一批有明顯加工和使用痕跡的打制石器、骨器。東至縣政府辦文件公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2019年10月,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2015年對于安徽東至縣境內的華龍洞進行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10月11日,發掘隊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此次發掘累計發現包括1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在內的20余件古人類化石、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久久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