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曲城故城遺址
  當地群眾按自然地形將城址分為東南城、南城和西南城。城址內地表、斷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從斷崖上發現文化層厚約3米,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4米;第二層為近代擾亂層,黃褐色土,內含少量的漢代陶片及近代瓷片。厚約1.1至1.2米;第三層為漢代文化層,黑褐色土,內含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遺物,厚約1.05至1.1米;第四層土質較緊,黑褐土比三層稍黑,厚約0.8米,內含陶片較少,形制與三層相同。多年來,平整土地和燒窯取土,故城址遭到嚴重破壞。1973年春,東南城整地取土發現夯土城墻一段,高約1.2米,寬約4米,南北長度不清。夯層分為八層,每層約為0.12至0.17米不等,夯窩直徑…[詳細]
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
  在長城重峪口關南九公里處的紅山北坡上,有采石場遺址一處;經現場考古調查分析,及與普查長城的資料對比,斷定為明代修建長城時所開設的采石場。該遺址被盧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盧龍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市政府批準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盧龍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由于該遺址是我省罕見的長城采石場,遺址中的各種遺存反映了我地區當時采石操作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工藝方法,是研究古代生產力狀況、探查當時專業科技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明長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故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批準公布為河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盧龍紅山長城采石場遺址,位于燕河營鎮城柏莊村西的紅…[詳細]
蔣國故城
  蔣國故城,源于淮濱縣期思鎮,是以國為氏的。蔣姓的起源十分單一和純正,俗稱“天下無二蔣”。蔣姓人的血統,可以一直追溯到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周滅商后,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誦繼位。成王年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在周初實行的周朝貴族大分封中,屬于周公諸子的有6國,其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齡-于蔣,建立蔣國,成為蔣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絕大多數蔣姓人都是伯齡的后裔。周王朝統治者分封姬姓蔣國于淮水上游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東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環境的關系,蔣國并沒有發展起來,反而被強大的楚國所滅。傳說在伯齡于蔣地建立蔣國時,曾有鶴發長者入曰:“侯可為國不可為蔣也。”問:“何故?”對曰:“蔣為茅地,楚為行林,可…[詳細]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千人坑遺址)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位于浙江省富陽縣長新鄉宋殿村,它們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浙江,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見證。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占地4.3畝,建筑面積總計440多平方米,1995年經修復作為浙江人民抗戰紀念館,舊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結構,重檐亭式房屋,1995年9月正式對外公展。在200多平方米展廳內,分“侵華暴行,鐵證如山”、“抗日烽火,燒遍全國”、“換慶勝利,嚴懲戰犯”三個部分,陳列展出了近200幅歷史照片、圖片和當年受降儀式現場的部分實物,用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和取得的偉大勝利。同時在宋殿村南當年日軍殘殺我國同胞的…[詳細]
鬼崽嶺遺址
  在湘南道縣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境內,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嶺。嶺勢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對著泉水高呼,呼聲高水也噴得高,呼到激越處,泉中氣泡沸騰而升。這里滿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態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幾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懸在樹上,有的藏于樹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據不完全統計,嶺中的石像在萬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莊嚴的文官,有的是躍馬仗劍威風凜凜的武官;有的是強壯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婦……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積特點極其明顯,按時代先后依次堆積,順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詳細]
東海神廟遺址
  東海神廟遺址位于萊州市永安街道海廟姜家村西。東海神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據《掖縣志》載:“臨朐城,城北二十五里,漢縣,屬東萊郡。顏師古云,齊郡已有臨朐,而東萊又有此城,蓋各以所近為名也。漢志注云,臨朐有海水祠,即今之海廟。”“國之大事為祀與戎”。岳、鎮、海、瀆為最主要的祭祀內容。東海居四海之首,故東海祭祀居于祭海之首。根據明代任萬里的《海廟祀典考》(見附錄),從唐代開始,歷代均于萊州的東海神廟對東海進行祭祀。唐代之前的祭祀東海的儀式,并不在萊州,而是在會稽。《隋書》卷七載:“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無閭山、冀州鎮霍山,并就山立祠。東海于會稽縣界,南海于南海鎮南,…[詳細]
長城烽燧遺址
  長城烽燧遺址烽燧也叫煙墩或烽火臺,是古代軍事觀察、通訊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頂或川地轉折處。古代凡邊陲、要隘、道路等處,均設置烽燧,屯兵戍守,傳遞軍情,形成獨立而又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有敵情,夜間放火曰烽,白天摻加狼糞煨煙曰燧(俗稱狼煙),故曰烽燧。燃煙舉火和放炮的數目,根據來敵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線數小時便知敵情消息。皋蘭縣地處黃河北岸,歷史上為金城外圍屏障,縣境內烽燧遺址較多,且縱橫交錯,大同小異,目前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為明代。皋蘭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帶,黃土夯筑,呈覆缽形,周圍并挖有防御性壕溝。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遺棄的碗、砂鍋等生活用具的殘片。皋蘭縣烽燧大體分為以下幾路。北路…[詳細]
紅山遺址群
  紅山遺址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城東北3公里紅山北麓。為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存,距今約五千年。“紅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遺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細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農業發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紅山區文化局、區文物管理所聯合對紅山史前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除實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發掘的紅山后第一、二地點的保存現狀后,新發現了紅山文化中期聚落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層文化墓地各一處,為全面認識紅山史前遺址群的重要學術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發現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位于英金…[詳細]
徐福東渡遺址
  2000多年前,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有一次,秦始皇望著滔滔的海面,心潮澎湃,想到統一大業來得不易,不知將來會有什么變化,就萌發了尋求仙藥的念頭,以求長生不老,倒是由此引出了徐福東渡的故事。徐福,又名徐市,是個有名望的方士(古代自稱懂得求仙方術的人),懂得不少科技知識,又有豐富的航海經驗。徐福受旨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和各類工匠,帶著五谷種子,渡海替秦始皇去尋求仙藥。自然,仙藥無從求得,徐福也一去不再回來。不過,徐福如何東渡,駛向何方,這成了中國古代航海史上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徐福到了哪里?史學家認為:當年徐福的船隊一直向東駛去,最后到達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來,建立了新的家園。他…[詳細]
臺西遺址
  臺西遺址位于河北省蒿城市崗上鎮臺西村東北。遺址以3個高大的“臺疙瘩”(南臺、西臺、北臺)為中心。“南臺”在臺西村東約200米處,現已鏟平無存。“西臺”和“北臺”現存文化層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北臺”在“南臺”北邊約400米處,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高6~7米。兩端高,中間低,呈馬鞍形。從“北臺”北側斷崖上看,上層(除去頂層)屬戰國至漢代文化層,下層至底部全為商代文化遺存。“西臺”在臺西村東北約260米處,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80米,高6米。周圍商代文化層分布亦相當廣泛,向南延伸到臺西村東北路邊,向西達故城道旁,長約130米。據當地群眾反映,茨城解放前在西“臺疙瘩”,曾挖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