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巖畫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巖畫篇

過巴臥左巖畫
  過巴臥左巖畫該地點位于日土縣熱幫鄉左用湖以西約20公里處,海拔4430米,巖畫分布在距湖面500米的山腳基巖節理面上,距地表4米。巖畫屬曠野露天崖壁巖畫,刻有圖像的巖面朝南,表面較平整,呈黃褐色。巖畫保存完好,但有相對早晚的重疊打破現象。從畫面內容的造型風格、制作方法等方面看,表現放牧場面的一組圖像可能最早,其畫面特征與日土縣境內多處巖畫相同,可能其制作年代屬早期金屬時代;而裝飾有雙渦紋等動物及以線造型的人物,從打破關系看應相對晚于前述的一組圖像;畫面中年代最晚的事上組圖形,即以藏文和宗教符號為主的內容,推測其年代應是吐蕃王朝之后,其中金剛杵等圖案甚至有可能屬近代之作。…[詳細]
大黑溝巖畫
  大黑溝巖畫位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東約40公里處的大黑溝,綿延3.5公里,分布零亂,位置高低不一,最高處距地面100多米,最低處只有兩三米。巖畫共有34組,圖案190多幅。畫面多采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陡峭的花崗巖和石灰巖上,大部分內容為射獵、放牧、練武、乘馬作戰等場面。圖中動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駱駝、象、虎等動物,形象生動,時代為戰國至漢代。大黑溝巖畫是這一地區游牧民族的文化遺存,是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游牧民族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它與內蒙、寧夏等地的其他巖畫組成了我國北方巖畫圈,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2013年5月,大黑溝巖畫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詳細]
唐巴勒巖畫
  富蘊縣唐巴勒巖畫在富蘊縣離縣城約60公里的喀拉布勒根鄉的唐巴勒塔斯村,海拔1020米的半山腰山巖上,離地面約25米處,有一洞窟高11.5米,深11.8米,寬20米,洞口向日出的東方。洞頂及兩側巖壁陡立,仰觀全窟,洞形開闊,并排能站立數十人。洞窟之南是一片向下傾斜的緩坡草地。可以集聚人群,作為宗教祭祀活動的場所,洞窟居高臨下,富有神秘氣氛。洞內分布著大量用褐色染料描繪的文字、符號、男女性生殖器、動物、狩獵,以及喜慶歡歌的場景,其中最大的一個洞穴可能形成于舊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至10000年或更為久遠,洞窟彩繪巖畫所反映的是母系民族社會的特色。…[詳細]
化巖角山佛教巖畫
  化巖角山佛教巖畫位于襄垣縣下良鎮圪岔角村東北5000米化巖角山,繪于山頂一巖洞洞口上,北魏遺存,南北寬2.2米,高1.93米,面積約4.246平方米。巖畫由北向南計有六幅,第二幅為主尊圖,高0.75米,寬0.84米,用紅、黃、褐三色繪西方三圣說法圖;中部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下層為聲聞菩薩眾人像;主尊高0.66米,座高0.21米,寬0.2米;主尊圖兩側巖畫為供養人圖像,褒衣博帶雙手合十,面向主尊圖做聽經狀。大部畫受空山水沖刷模糊不清,巖洞頂部部分崩塌。該巖畫為研究當地的佛教發展史和繪畫藝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大百丈巖畫
  大百丈巖畫位于象山縣鶴浦鎮大百丈村坑門里山北面山腰,臨坑門里溪而刻,面積達20多平方米。巖畫內容豐富多樣,可辨認的有神像、魚、船、驢等紋飾,線條簡潔、流暢,造型準確、生動,但部分紋飾已模糊難辨。巖畫具體年代尚不確定,根據元寶船的特點初步推斷其為宋元時期作品。眾多不同紋飾組合在一起有何含義需進一步研究、分析,此巖畫形式獨特,內容豐富,在象山甚為罕見,為象山古代石刻藝術研究和漁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被評為2008年度“寧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水姜窩子溝巖畫
  紅水姜窩子溝巖畫分布于白銀市景泰縣紅水鎮紅沙峴村姜窩子溝的一座山頂上,共計有巖畫16幅,總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尖硬工具以密集點啄的方式在向陽、平整的石面上敲鑿而成。巖畫題材主要以反映遠古時期原始人類部落的生活場景和人們對自然界的抽象認識為主。姜窩子溝巖畫時代久遠、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為研究黃河上游古代先民原始生產、生活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證據。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巖畫所在巖石為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詳細]
野麻灘黃河巖畫
  野麻灘黃河巖畫分布于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野麻村境內,共6處70多幅,總面積51平方米。包括人體、人頭、人手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動物形象,以狩獵、農耕、家庭等內容為主,均為巖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巖壁表面鑿刻而成。圖案內容豐富,線條簡練粗獷,真實再現了黃河兩岸遠古先民從事狩獵、祭祀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是甘肅境內史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黃河西岸,南、西、北以巖畫所處山體巖石基準點為基點向外各延伸50米。…[詳細]
召燒溝巖畫
  此為山地緩坡巖畫,該處巖畫位于烏海市市區東南15公里處的召燒溝西口南坡上,屬桌子山——賀蘭山皺褶帶,是賀蘭山北部的余脈。這里植被稀疏,一片荒涼景象。其地質構造為奧陶紀灰色石灰巖,也有少數屬寒武紀頁巖和泥質頁巖,石灰巖的硬度為7度。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遺跡。1986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這處巖畫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處巖畫磨刻在約為30度的緩坡上,巖畫集中磨刻在約650平方米的石灰巖磐石上,被雨水沖刷形成的小溝割裂為三部分,零星巖畫分布在約400×400米的范圍內。…[詳細]
曲嘎爾羌巖畫
  曲嘎爾羌巖畫該巖畫位于日土縣多瑪鄉行政所在地東南方向約4公里處,海拔4560米。巖畫發現地處在一近東西向的寬谷北側山腳下,在洞口朝東南的一個天然洞穴發現三組畫面,洞穴距地面高約20米。曲嘎爾羌地點屬天然洞穴外的露天崖壁巖畫,該洞穴可能曾有人類居住,巖畫分布在洞外高出地面2-20米的巖壁上,巖畫粗糙呈黃灰色,。該地點巖畫保存較好,圖像大多清晰可辨。巖畫的制作方式為涂繪,使用紅色礦物質顏料,少數圖像因年長日久呈深褐色,造型方式為以線條勾畫圖像,所繪線條粗細不一。部分圖象有重疊或顏色深淺不一的現象,為多次涂繪所致。…[詳細]
青崖子溝巖畫
  青崖子溝巖畫位于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大壩圖村。巖畫分布在長約100米、寬約20米的山溝中,共計3處、總面積約50平方米,現存各種圖案300余幅。巖畫主要以鑿刻技法制作而成,內容包括人物和動物兩類。青崖子溝巖畫時代跨度較大,文化內涵豐富,作為古代祁連山巖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寶貴圖像資料。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巖畫所在三塊巖石四周邊緣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阿v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精品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黑色丝袜脚足国产在线看非洲 | 日本最新免费观看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