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

浮梁紅塔
  紅塔在景德鎮市浮梁縣舊城內西面的一個小土堆上,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同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余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有三門,各據一面,余三面無門,各據一面,余三面無門,因墻厚度大,故塔內形成一條長巷。據《浮梁縣志》載:年僧度創,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歷三年,塔重修”。因外墻為紅色,故名紅塔。紅塔前面過去也有一座寺廟,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縣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經過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層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紅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1970年有…[詳細]
延津大覺寺萬壽塔
  大覺寺,位于延津縣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24-755)。明洪武年間置僧令司,宣統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門三楹,二門三楹。正殿為大雄殿,三間,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大雄寶殿前右側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字子昂)親書《長明燈記》石刻一副。正殿兩廂房左為伽藍殿,右為地藏殿,正殿后為水陸殿(萬歷年間改為大土閣),三殿各三間。現僅存大殿。大覺寺門口,高聳著一座六角七層的古塔,這就是萬壽塔。據延津縣志記載,萬壽塔始建于唐天寶年間,毀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縣李元春勸令士民重修,修了兩層因財力不足而停工。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陳彝募捐續修,又未完成。至萬歷十一年(1583年),知…[詳細]
桂平東塔
  東塔又名鹿峰塔、德星塔,位于鹿峰山頂。宋治平年間,進士孫頎為桂陽監使時始建,后傾覆。明嘉靖十年(1531年)復建,萬歷元年(1573年)竣工。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八面,高30.18米,第一層直徑11米多,塔身中空,有階梯可繞行至頂層。每層每面有券門或假券門,層與層之間飛出短檐,轉角處嵌有石枋,似檐之翹角,每一翹角上吊一銅鐘,微風吹拂,鐘搖鈴響,叮叮悅耳。塔頂有鑄鐵相輪及寶瓶。如今,與鹿峰寺、鹿峰晚照、拙翁巖、歐陽海塑像等景點合為東塔公園。在桂平市區東4公里、潯江岸邊,隔江與賓山寺相對峙。明萬歷年間(1573一1620)知縣劉萬安建,成二級而卒。崇幀年間(1628-1644)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詳細]
崔家廟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平原城北2公里、三唐鄉崔家廟村東,毗鄰京滬鐵路與101省道,俗稱崔家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5年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塔青磚結構,四面有窗,塔門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塔高七層、26米,據說取佛教七級浮屠之意,塔身自下而上層層收縮,塔內逐層均有階梯,游人可拾階而上,觀賞田園景色。在建塔同時,重修了彌勒庵(俗稱崔家廟)。舊縣志有《新建彌勒庵并千佛塔碑記》。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至建國初,廟宇改為村立小學。現廟宇已無存,千佛塔仍在。千佛塔雖歷經幾百年風雨蒼桑,但結構依然堅固,雋秀挺拔。…[詳細]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現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南面(現在的增灘公路左側)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造雄偉壯觀,設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輝煌,光耀云霄,磁罌上又系著八條金龍樣的連環鐵索,每條龍的頸部又垂下鐵串系著一只彩鳳和一個風鈴。古時,人們乘船下從江邊駛過,從遠而近,仰觀塔頂,只覺龍飛鳳舞,華采熠熠。原塔高7級(內為9層),八角平面…[詳細]
李塔
  李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李塔街130號,據方志記載,又名“禮塔” 據《松江縣志》:塔七層四面,承襲唐代風格,高30余米,為磚木結構。外形與方塔相似。塔身四周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佛像,約200尊。底層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磚上亦有捐款人名。塔內部樓梯和平座等結構都已毀,外部腰檐欄桿也損壞嚴重,大風時常有磚瓦朽木落下。據清嘉慶《松江府志》引黃之雋《延壽院記》:“相傳唐太宗子曹王明為蘇州刺史,故以姓其塔。蓋塔先于院云。”宋代曾翻修重建。元、明時期又多次大修。今存塔體基本上為宋代建筑。查(明)《正德松江府志》:延壽院在府西南李塔匯。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來卓錫,于此里。大姓錢氏舍地建。初名澄庵,又…[詳細]
奎星塔
  泉交河鎮屬益陽市赫山區較大一個鄉鎮,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由原泉交河鎮、濘湖鄉、爛泥湖鄉合并組成。據史料記載,這里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為洞庭豐水期湖邊柴米小集。明朝中葉,稱泉交市,清代發展為益陽縣最大的魚米集市,有“千豬百羊萬擔米,揚帆漢口一早起”的“小揚州”之稱。這里人文薈萃,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鄉。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鎮下節街,始建于清(1828年),為湘軍領袖胡林翼之父胡達源創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橋300米,東為安山村河堤,北為爛泥湖新河。奎星塔為青磚結構,坐南朝北,樓閣式八方七級,通高26.9米,底徑4…[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后王播離寺他去,發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炎涼感慨至深,又續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石塔寺也因此出名。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詳細]
合浦文昌塔
  合浦文昌塔位于廣西合浦縣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余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筑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文昌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后一次修葺于1985年。文昌塔高37米,為平面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第一層直…[詳細]
聚星塔
  聚星塔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層,呈八角形,塔檐鋸齒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疊托而上,基部磚石皆用糯米汁澆漿壘砌而成,塔梯在內外塔身夾墻之中,分左右盤旋而上,全塔根據地勢、風向、風力設計成略向北傾斜的斜塔,雖經2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聚星塔是空心七級八角飛檐式磚塔,高30米,塔基為八方形,基部外徑圍25.6米、內徑圍6.8米,塔梯夾其磚壁中,分左右兩個石梯迂折而上。古代工匠根據地勢和風向、風力對塔身的影響,把它建成稍許朝北偏斜,以保持平衡。江西撫州市…[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 午夜性色精品一区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 亚洲午夜看片福利717 | 一级视频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