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

磁縣鳳凰寺
  鳳凰寺原名昭福寺位于河北省磁縣都黨鄉石場村西南,是歷史上北方著名的寺院。因建于鳳凰山腳下,被當地人俗稱為鳳凰寺。據現有文獻記載鳳凰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昔日的鳳凰寺屬河南省漳德府管轄,被列為少林寺的下院之一。鼎盛時期房產數百間、田產上千畝,文武僧眾上百人、信徒上萬人,下屬寺庵幾十座。香火旺盛,賓客如涌。晨鐘暮鼓,聲聲悅耳;-佛卷,字字誨人。漢傳佛教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發展,一時間故磁州西部漳河兩岸幾乎是村村有寺,莊莊有庵。該寺自建寺至今歷經千載,跌宕起伏,滿目瘡痍,經歷了多次修繕及遷徙。據現存碑文記載:元明時期曾對鳳凰寺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維護。清道光25年,該寺因地震倒塌之后進行復建:建…[詳細]
神德寺塔
  神德寺塔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城北步壽原下的半坡上。據《耀縣志》載,“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鳳凰集祋祤北原(今塔坡原),因建步壽宮于此。后其地亦因此名步壽原。仁壽四年(604)在步壽原龍華寺建大像閣,在照金山東峰建神聰寺,又名神德寺。大業三年(607)四月,大德法師沙門僧暉奉敕于神德寺安放舍利,建造靈塔。”塔為磚塔仿木密檐樓閣式結構,通高35米,底圍25.04米,內徑2.9米,八面八棱九級,斗拱挑角,密檐環圍,凋刻精美,建筑風格雄渾莊嚴,觀賞價值極高。塔身逐漸收縮呈弧形,塔身中空,原有木梯可盤旋而上,塔正門面東,高兩米、寬1.26米,青石門楣上線刻一佛二菩薩,門框南北兩面分別線刻持弓箭和寶…[詳細]
榆林金剛寺
  金剛寺位于榆林城東1.5公里榆陽河南山峁上,坐東面西,榆林的東山和金剛寺的正門隔相眺望。據史冊載記:金剛寺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5年),由延綏鎮總兵杜文煥創建。寺坐南向北,三教殿院落為寺主體建筑,三教殿和過殿均上下兩層,底層均為磚砌五樓一枕通券洞,外接斗拱飛檐明廊建筑,上層為磚木結構樓閣。為道、佛、儒三教于一體的寺廟。寺內現存明代萬歷四十八年(1620)鑄造的大鐵鐘一口。寺院有殿宇33間,依山就勢修建,南北100米,東西55米,占地5500平方米。臺階式通道由溝底直通正殿三教殿。進入正殿前要過一通道,通道正中坐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佛前祭祀桌很簡易。正殿前有兩耳樓,這在很多寺廟皆可看到,一鐘…[詳細]
黃石華藏寺
  位于黃石鐵山的華藏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鹿獐山公園內  寺院簡介  位于黃石鐵山的華藏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鹿獐山公園內。 原華藏寺始創于明朝萬歷年間,其開山鼻祖曇晦禪師,韓國平安道嘉山郡北鄉人,俗姓金,與九華山開山鼻祖金地藏菩薩同宗。母,漢人。曇晦禪師十一歲從云默長老出家剃度。16歲依熙鏘和尚受戒。20歲過鴨綠江,翠年抵我大唐。31歲(公元1620年)主持在西平頂山(現黃石礦山公園處)創建華藏寺。46歲在華藏寺內無疾坐化葬于寺前七級青石浮屠內。1942年在日侵華戰爭中焚毀。  寺院格局  1993年底,香港上圣下一老和尚門下弟子果忠法師發心重建并振興古剎(因舊址被武鋼大冶鐵礦征用,遂改址在鹿獐山…[詳細]
明珠禪寺
  “象山藏明珠,禪寺悟佛心,寶塔藏舍利,佛恩沐眾生”明珠禪寺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群峰疊翠玉帶明珠,禪寺依山而建,負陰抱陽,景色旖旎,山清水秀,九龍映象風水絕佳寶地!“象嶺飛云、蟾蜍落河、飛瀑急傾、溪谷清幽等景觀,可謂“擁山水奇觀于一體,聚世外桃源之靈氣”不僅是休閑養生的仙境,更是修行禮佛參禪的心靈家園。明珠禪寺規模宏大,有氣勢恢弘的巨大觀音圣像,有高聳入于、金光閃閃的萬佛舍利塔、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財神殿、禪房、東西廂房、居士樓等諸多殿堂。明珠禪寺有世界唯一手捧和平鴿的觀音圣像、鎏金輝煌的舍利萬佛寶塔讓人震撼!和平觀音,造型獨…[詳細]
磬山崇恩禪寺
  位于湖滏鎮鎮的磬山崇恩禪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古寺,據《宜興縣志》舊志記載:“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嶺,見四周山峰疊嶂,形似蓮花,其中上坡地,狀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僧驚嘆不已,遂掘基建寺,得一玉器,觀其形似缽,擊其聲似磬,僧視之為寶,因命此山曰磬山,寺曰磬山禪院。”《江南通志》記載,明末,高僧天隱禪師重修磬山禪院,他當時有弟子四人,其中箬庵、玉林最為著名。清順治十七年,玉林奉詔入京,在內廷說法,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護送其回到宜興,并改磬山禪院為崇恩禪寺。從此,崇恩禪寺的佛學大為興盛。天隱禪師的另一個弟子箬庵也得到了師傅的真傳,后來到鎮江建金山寺…[詳細]
無錫膠山寺
  膠山寺位于膠山西山坡,始建于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歷史,這里原為蕭莊,梁蕭侍郎(佚其名)故宅,內有一泉,侍郎以此滌硯,名“滌硯池”(宋天圣邑令蘇紳建有硯水亭)。梁天監六年(507)舍宅建佛寺,名膠山寺,太清間名“膠山彌勒寺”。隋大業五年(609)重建。唐代佛教天臺宗第九祖高僧湛然(711~782),號荊溪,宜興人,曾至膠山寺居住說法講經。湛然圓寂后,寺中住持名其講經處為“湛然堂”。唐咸通中,寺經大規模改建,寺院西向依東峰,與惠山寺相對,神奇巧合。北宋至道年間,改稱膠山興化寺。南宋建炎中,無錫人抗金名相李綱請奉祀先祖,改額“崇親報德禪院”。元末廢,明洪武元年(1368),僧演古重建,重額…[詳細]
玉龍寺
  玉龍寺:位于城西北30公里瀨溪河畔。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清同治8年(1869)改建。正殿左右壁嵌有長5.12米,寬1.32米的浮雕。上排刻0天神24尊,各手執法器,佇立云端,俯視塵寰,衣袂飄揚,神采奕奕;下排列“十八羅漢過海圖”,海水洶涌,水族翻騰,羅漢分別站在龍、虎、魚、蝦、龜、鱉上,或招呼、或談笑、或指點、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山門橫額有“慈云普蔭”斗大四字,兩側對聯為“玉壘共浮云千秋不變,龍潭呈皓月萬象俱空。”系清代道光時四川探花江國霖書。從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玉龍寺作為文物的特色大約在于其始于明代的佛教石刻造像。《瀘縣志》將“玉龍寺”列于“玉蟾摩崖造像及石…[詳細]
五臺山廣化寺
  五臺山廣化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東莊村東南2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103.81米,南北寬132.27米,占地面積為1.28萬平方米。據清《五臺縣志》記載,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現存建筑除文殊殿、大雄寶殿及耳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鐘鼓樓、僧舍等,兩側又建有偏院,為五觀堂、僧舍、塔、廁所等。大雄寶殿石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廡殿頂,四周圍廊,七檁前后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前檐明、次間、后檐明間均設四扇六抹球扇門,殿內佛臺新塑菩薩像4尊,寺內存有經幢5座,塔2座。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廣宗寺
  廣宗寺位于臺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廣宗寺依山而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是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銅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間,殿頂覆以銅瓦,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供有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該寺高大雄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廣宗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潔白,這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精通藏文,他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對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廣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歲圓寂后,就選擇這里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网 | 亚洲乱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免费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