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

重慶圣壽寺
  圣壽寺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右后側,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乃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后用現名,原寺已廢,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筑,圣壽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雕飾精美。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寶殿、經殿、燃燈殿、維摩殿等。明永樂年間,在該寺南側修建20余米高、八角四重檐的“萬歲樓”。圣壽寺在明、清時香火鼎盛,寺內刻有大佛灣造像雛形,當是大佛灣造像藍本。…[詳細]
東良廂三圣古寺
  東良廂三圣古寺位于石家莊市東良廂村,三圣寺建立的確切年代已無從查證。據考系北魏(公元385-420年)所建。三圣寺后殿里有三尊石佛立像,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經省人大批準,升為省級文保單位。原來寺院規模很大,寺前立有石獅,寺內有鐘樓鼓樓。1981年僅存前后兩個殿,各為三間,系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前殿已無佛像,被生產隊作為儲草室;后殿也被用來存放雜物;不過殿內的三尊石像仍立在原處。群眾稱左側一尊為太上老,右側一尊為阿難尊者,中間一尊最高,面相善良,群眾稱之為“自來佛”(經考證,東良廂的三圣寺佛像應為佛、法、僧三圣。亦有人認為應為:西方三圣,即彌陀,觀音和大勢至)。“自來佛”高約三米半,高肉…[詳細]
景寧金仙寺
  金仙寺,舊址位于浙江省景寧縣城,鶴溪鎮金仙路中段(即景寧農場)。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初名回向寺,旋改崇仙寺。宋咸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稱金仙寺。1314年建浮圖塔于左寺,塔身七層,中空,每層鋪木板,樓梯旋轉而上,頂置萬斤鐵頂。明、清間屢加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浮圖塔焚于火,鐵頂墜地,只剩塔身,光緒后殿宇傾圮,現無存。殿堂于20世紀50年代改建農場,如今僅存“放生池”一口,后殿靠山一處殘墻仍依稀可見,還有小量的柱石與斷頭石板在遺址四周。如今,金仙路原寺院四周大片農田及山地,被新建成景寧氣象局和“金農”居民區,遠遠看去是一片現代繁華都市景象……民間傳說景…[詳細]
華峰寺
  華峰寺位于蘿崗區禾豐村,距增城市區41公里的中國名寺--華峰寺,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據地,也是旅游勝地。華峰寺是中國著名佛教名寺之一。華峰寺始建于公元1682年清朝康熙壬戍之秋,由南樵和尚始創,至今已有323年歷史。據歷史記載,華峰寺建筑宏偉壯麗、構造精巧,史稱“古寺一景別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國”,共有“斷塵石僧歸”、“一葉軒乘涼”、“佛跡巖”、“梅花谷”、“羅漢溪”等名勝古跡27處,占地有4萬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華峰寺建寺之后,香火鼎盛,香客不斷。據記載,自始祖南樵和尚至光緒年的慧光法師共有12代高僧在華峰寺主持佛事并在此圓寂;到民國時期,尚有僧人主管寺院法堂。在明乘法…[詳細]
乾縣興國寺
  興國寺,亦稱北寺,位于乾縣城內西北方向步家巷(乾縣黨校西)。南北長300米,東西寬70米。現有正殿五間,偏殿三間,樓房十四間,是乾縣佛教協會所在地。興國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選址于梁山之南,漠水之東,位于秦梁山宮遺址的東北方。是一塊依山傍水,林木茂盛的風水寶地,也是清靜優雅,景色宜人的佛國凈土。寺院當時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大,建筑雄偉,雕梁畫棟,寶塔玲瓏。僧眾濟濟,香火鼎盛,信徒眾多,遠近聞名。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設立奉天縣以祀乾陵。北寺位于縣城外西北方,與縣城相呼應。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擴建奉天城,筑子城周五里,羅城周十里,北寺被包容在羅城內的西北方。后來的北寺街即因北寺而得名,故爾…[詳細]
羅浮山寶積寺
  羅浮山寶積寺,是禪修的道場,在宋朝已經聲名遠播,祖師曾經開示:“金馬銀鳥自由飛,五色經幡寶積回。”意思為:1000年后,汽車飛機世界各地奔飛,寶積寺五色的吉祥經幡飄揚廣度有緣眾生。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其理論源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法系,于良價禪師和他的徒弟本寂禪師發揚光大。寶積寺據《博羅縣志》記載:當年古寺設有御書閣、藏太宗、真宗、仁宗御書及景德賜佛衣、嘉估藏經等。因歷史變遷,寶積寺早已被毀,只留古跡。據史料介紹,羅浮山“寶積寺”創建于公元357年,因其位于羅浮山山峰“九觀十八寺”之一的軫星座之翼,形如“變應璣積、銓德鈞物、猶如宣寶器”,故名“寶積寺”。晉朝以后成為嶺南佛教傳播中心,隋唐進入…[詳細]
淌豆寺
  淌豆寺的名字源自泉水的名字。淌豆泉的位置在歷城區港溝鎮蟠龍山附近,傳說中的“淌豆”之處,就是淌豆寺東的山崖上。時值降雨后,幾股清泉從石壁噴涌而出,直飛而下,那氣勢讓人驚嘆自然造物之奇。飛下的泉水落在下面的山石上,濺起一陣陣水花,然后向下流去。落到壁下泉池之水,清冽甘純,如天宮玉液瓊漿。附近的村民常來打水,口感清冽,有甜甜的味道。村民說這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經常喝有健身延年的功效。聽老村民介紹,淌豆泉在水旺時激蕩飛落,而干旱時則叮咚如豆淌。泉水匯集流入下面的一個小型水庫。為什么叫“淌豆泉”?有以下幾個傳說。相傳當年秦王李世民東征路經此處。由于車馬勞頓,李世民便在蟠龍山西側安營扎寨,整修軍隊。碰巧…[詳細]
紅光寺
  紅光寺紅光寺座落在黑龍江省望奎縣衛星鎮境內,始籌建于1994年,望奎縣地處我國北方,亦屬邊遠地區。衛星鎮廟山上原有一座廟,民國時期被土匪占據為匪巢,后為剿匪,廟被扒掉。因山上有廟,當地人稱此山為廟山。1994年,五臺山僧人慈佛法師四方-,在望奎縣城內建起了一座念佛堂,從此,佛法在望奎縣興旺起來。1995年,望奎縣衛星鎮政府擬在廟山把寺宇恢復起來,因為廟山處于北方著名的河流——呼蘭河河畔,山上樹木蓊郁,山下流水潺潺,是個良好的旅游避暑勝地,很有發展前景。衛星鎮政府從發展經濟的長遠眼光出發,決定建寺。一方面對外招商引資,另一方面禮請出家僧人在山上坐鎮建寺。當時因緣和合,長春某財團施主侯先生愿出資建…[詳細]
石經寺
  石經寺系川西五大佛教林之一,藏黃教法王宗喀巴大師由嫡傳漢區第一個密宗道場即設于此。石經寺地處龍泉山泉中段東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茶店鄉石經村境內。向西翻越龍泉山脊,至龍泉鎮十八公里,至成都市區三十七公里;東距旅游勝地龍泉湖四公里,南至三岔湖二十一公里,緊臨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橫貫本寺山門前。東西南北與龍泉驛區境內的長松避暑山莊、萬畝花果山、百工堰、寶獅湖、龍泉湖及簡陽縣的張家崖湖、三岔湖構成著名的風景旅游區。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220年)前后。初系官宦家廟。蜀漢時期(221―263),蜀將趙子龍承此產,以“靈音”之名存世。唐時建大殿。明正統年間(1436-1449),湖北籍名僧楚山…[詳細]
泰山竹林寺
  在泰山西溪谷中,黑龍潭的上邊,今長壽橋東北,原來有一座寺,叫竹林寺,又名懸云寺。這里風景宜人,寺的周圍翠竹青青,松柏蒼郁,溪水潺潺,曲徑通幽,風景十分秀美。向有“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之譽。據說竹林寺是泰山古剎,建修年代無考,自唐以后屢興屢廢。據記載,竹林寺元代元貞年間元代名僧法海重修,聲名遠播,以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莫不聞風趨赴。”至明,高麗名僧滿空拓建,寺又趨興盛。明末文人蕭協中曾描繪竹林寺的優美環境:“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抵寺,竹木參天,朱櫻滿地,晨鐘晚磬,另一凄清。”明楊志學游竹林寺詩吟道:“西天復此門,山半一泉溫。云壁時時…[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色五月开心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