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橋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橋篇

石家莊大石橋
  石家莊大石橋位于火車站大橋路,1907年由正太鐵路員工倡議并捐資修建。1906年和1907年,蘆漢鐵路與正太鐵路相繼通車,給當地東西交通造成極大不便,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因當時管理鐵路的法國人不肯修橋,正太鐵路全線員工遂自籌資金,每人捐獻一天工資修筑而成。從此,方便了過往行人和車輛。該橋長150米,高7米,寬10米,辟23孔,石砌拱券。京漢、正太鐵路從橋下穿過。因為大石橋位于市中心的繁華鬧區,又毗鄰火車站、正太飯店等,因此成了革命志士爭民主求解放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場所,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辛亥革命時期燕晉聯軍大將吳祿貞在此被袁世凱派人所殺害;1925年中共地下黨員高克謙在大石橋被反動軍閥所…[詳細]
寧安大石橋
  寧安大石橋大石橋是古城寧安最美麗的尋幽攬勝的去處。大石橋背山面水,后有雞鳴山,前臨牡丹江。古樸壯觀的大石橋,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座古橋始建于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初建時叫“長板橋”,為木質結構。后改修石橋。幾百年來,幾經修繕。寧安人說起大石橋,總會提起金油匠修橋的故事。據說同治年間,有個姓金的賣油郎,是個終生未娶的光棍漢,賣油時常過往此橋,他見石橋破損不堪,便傾其一生積蓄,把大石橋修葺一新。大石橋是以青石砌筑的單曲拱橋,橋長25米,寬4.5米,高7.3米。橋面兩側對稱排列56根石立柱,柱頂均雕刻石桃。石柱之間的石板護墻刻有圖案。橋下呈高4米多的巨型拱洞,潑雪泉水從橋洞一瀉而下,流…[詳細]
澧水石橋碑
  澧水石橋碑位于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于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里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澧水石橋碑碑身下部,由于風化剝蝕,部分字已看不清楚,碑身兩側被人砸殘,參差不齊。一九七六年當地政府為保護該碑而建立攢尖頂式碑亭。二00八年人民政府為保護該碑重新建攢尖頂式碑亭,并圍以鐵欄進行保護。澧水石橋…[詳細]
孫橋村石橋
  孫橋村石橋(明清)孫橋村石橋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贛馬鎮孫橋村西南。橋體橋呈南北走向,全長11.4米,凈寬1.95米,橋墩四排,橋墩結構“三豎一橫”,橫條石長1.92米至2米不等,橋墩高1.48米;橋面由九塊條石鋪就,在東北的一塊條石上有一方古代棋盤圖案。石橋原有數尊石雕螭首,現僅存一尊,為早年間脫落沉于水中,2017年清理河道時出水,現保存于孫橋村東側村辦磚廠院內。螭首殘長0.85米,寬0.44米,高0.32米。據《嘉慶贛榆縣志》記載,明萬歷十八年(1590)至萬歷三十九年(1611),樊兆程、徐應元、顧文炤等三任贛榆知縣先后疏浚大石橋河,因此該河又稱“三公河”,此橋應為浚河之后所建。另據當地孫…[詳細]
三古石橋
  眾多的橋梁不僅溝通了鎮鄉和附近市鎮的交通,而且具有珍貴的建筑藝術價值。現屬湖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有通津、洪濟、廣惠、萬奎、萬古、垂虹、望月等八座。其中至今被稱為南潯三古石橋的是: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1989年3月三古石橋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惠橋:位于在廣惠宮前,為單孔石拱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慶五年重修,同治五年重建。橋長18米,寬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級,拱卷石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通津橋:位于舊時南潯鎮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明清時期,通津橋畔成為繁華的絲市。橋南面有一條小街名叫絲行埭,素以經營蠶絲業著稱,曾是歷史上“輯里湖絲”的集散中心。洪濟…[詳細]
南山石橋、水閘及天妃廟碑刻
  南山石橋、水閘及天妃廟碑刻位于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鎮南山村委會南山村。南山石橋:從橋基起四面向外延伸20米。面積:2394平方米。麻潥港水閘:從水閘右邊墻外基起,往東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農田及南山溪村蝦塘);從水閘左邊墻外基起,往西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農田及南山溪村蝦);從水閘后邊墻外基起,往南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農田及南山溪村);從水閘前邊墻外基起,往北延伸20米(包括南山村蝦塘及南山溪)面積:2805平方米。天妃古廟:東(后)從廟正殿后墻外基起,往東延伸14米(包括空地);西(前)從山門前墻外墻基惠,往西延伸20米(包括戲場);南(左)從廟南邊外墻基起,往南延伸1.4米(包括滴水巷);北…[詳細]
杜林石橋
  在滄州西15公里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原名登瀛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于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遐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交通:乘自備車從滄州沿舊滄河路西行到杜林,市內2路公共汽車直達地址:滄州市新華區南環東路…[詳細]
西長街大石橋
  西長街大石橋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鎮繁榮社區西長街西側5米。西長街大石橋以繁榮社區西長街命名,屬清代“伊山八景”之一。石橋為三孔石拱橋,總長35米,橋面寬5.6米;中孔凈跨6.1米,矢高2.8米;東西兩孔為凈跨4.9米,矢高2.7米。橫跨山前河,橋體古樸,河道兩側為石護墻。1949年后,灌云縣人民政府按照原有石結構撥款重建。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橋四周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20米。…[詳細]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明石橋北起岱岳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現存石橋凈長221米,橋呈S型,橋寬2.5米,有65個橋孔,66個橋墩,橋孔長度不一,橋面由360余塊大型石條組成,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也是我省境內現存最長的古石橋。…[詳細]
朱仙鎮大石橋
  賈魯河貫通朱仙鎮南北,明清之際達到巔峰。其時,賈魯河上,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一派繁榮景象。為溝通沿河兩岸人民交通,遂于明朝初年興建大石橋。大石橋雄跨賈魯河上,南舟北馬在此交匯,蕩起塵埃多高。大石橋巍然屹立,造福一方百姓。直至共和國后,它依然長期是開許公路上的必經之橋。近年隨著交通的不斷升級,方始逐漸退隱,成為使用中的文物。姜夔有詞曰: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大石橋仍在,橋下卻再也不見碧波蕩漾的賈魯河水,唯有旺盛的水草,把這里當作生長的樂園,覆蓋住干癟的河床。清光緒二十六年,朱仙鎮的水運地位被別處取代,再也不通舟楫,這是朱仙鎮衰落的開始。隨著倚-運的時代徹底結束,公路、鐵路相繼發展,中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天堂免费mv小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 亚洲伊人天堂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浪潮 | 日韩一级毛欧美一级国产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