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楊捷墓石刻
  楊捷墓石刻位于天長市諭興鄉,時代為清。楊捷(1618—1700年),江蘇寶應人,官為清光祿大夫昭武將軍少保并太子太保督江南總兵。他戎馬一生,屢建戰功,死后贈少傅兼太子太傅。墓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一高大山丘,墓前有長400米、寬30米神道,神道西高東低,用磚鋪砌,墓前有雙牌坊、雙碑亭、7對石象生,1對石柱,整個墓地氣勢壯觀。墓前石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區外四周4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60米。…[詳細]
阮峰墓石刻
  阮峰墓地依山而筑,坐南朝北,面積1080平方米,墓前有60米的神道,兩側立石馬、石獅、石翁仲、石羊等。前有石望柱和石碑,碑文清晰。墓前石刻,雕工精細,古樸渾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詳細]
程九萬墓石刻
  程九萬墓石刻南宋青陽縣朱備鄉東橋村程九萬,青陽縣蓉城鎮牌樓村人,《宋史》載:程于淳熙二年中進士,歷司農簿太府丞、兩淮鹽業史等,政績頗著。其早年曾在九華山雙峰下筑室讀書,自稱“雙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進士及第,官到文華閣待制。程九萬任職期間,處理公正,執法嚴明,深受百姓愛戴,被人稱為“程青天”。著有九華詩百首、《歷陽記》10卷。《宋史》及《安徽通志》、《中國人名大辭典》有傳。墓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由墓冢、拜臺、神道三部分組成。神道兩側排列石虎、石羊、石人各1對,前置“文華閣待制青陽開國公程九萬神道”石碑。該墓是研究南宋葬制、葬俗和石雕藝術的珍貴資料。…[詳細]
“龍潭書院”石刻
  “龍潭書院”石刻位于桂陽縣一中院內,時代為清光緒十三年(1887),類別為石刻。“龍潭書院”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石刻基座四周向外延伸30米建筑控制地帶:石刻基座四周向外延伸60米…[詳細]
敢王洞石刻
  敢王洞石刻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鎮圩瑤族鄉鎮馬社區羅基莊楓木山敢王洞。敢王洞石刻被公布為上林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孤山石刻
  小孤山石刻小孤山,歷來被譽作海門天柱。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紀功,或云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歲月遠久,字跡湮沒無存,僅有《水經注·釋地》記載其事。現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題書“海門第一關”和“啟秀寺”,明代興獻帝所題書的古詩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詩碑,葉夢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龍耳洞”的題詩,清乾隆帝篆書“靈昭江嶼”和劉韋發草書“云香水翠”,彭玉麟題書的“江上峰青曲終人見”。還有“瓊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壽無量”,“梳長生鶴發,妝不老峰頭”等楹聯和唐代顧況、盧仝,后梁釋定法,宋代謝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劉基、解縉、李東陽,清朝朱書、王文治、彭友勝、石圣歷等人詩文,均系清…[詳細]
陳德墓石刻
  陳德墓石刻位于鳳陽縣城西鄉西陳府村。陳德,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鳳陽)太平鄉孟家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歸朱元璋,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臨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魯山之原(今城西鄉西陳府村東南),追封杞國公,謚定襄。其子陳鏞(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襲嗣臨江侯,洪武二十年從征納哈出戰死,歸葬先塋。至建國后,兩墓于1973年平墳時被破壞,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現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為:東側碑座1塊,石馬及控馬人、虎、羊各1對。碑座呈龜形狀,其背中間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馬與控馬人連體;虎皆自頸部以下沒…[詳細]
華陽洞石刻
  華陽洞石刻位于含山縣環峰鎮褒禪山華陽洞內,時代為北宋-明清。1054年,王安石游覽了褒禪山華陽洞,寫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封舒國公,謚號文。江西臨川人。洞內有北宋熙寧年間及明清時期的石刻數方,更增添該洞古樸典雅色彩。保護范圍:本體面積為25平方米。以華陽洞洞口為中心向外10米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占地面積為65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50米,占地面積為12089平方米。…[詳細]
太華巖摩崖石刻
  太華巖摩崖石刻位于同安區蓮花鎮后埔村西北蓮花山,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宋代。保護范圍:“太華巖”、“靈源”、石刻及石釋巖連同露表巖體各向外延伸50米。…[詳細]
題詩巖石刻
  題詩巖石刻位于馬山縣永州鎮西南-里處,時代為明代,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1989年,題詩巖石刻被公布為馬山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色 | 欧美日韩乱国产综合 |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欧美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