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金光洞石刻造像
  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鎮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內,該洞又名天倉洞、太乙洞,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涼。現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題記。洞中現存道教造像42尊,頭部均已斷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圍內。造像或立或坐,形態各異,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頭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貼金,有的彩繪。石質較為堅硬,均為圓雕,雕刻精細,技法古樸。其中10號造像為捧印女真人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48米,肩寬0.18米,底座面寬0.24米;11號造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61米,肩寬0.24米,底座面寬0.30米;12號造像有須彌座,頭部缺失,殘高0.63米,…[詳細]
龍洞摩崖石刻群
  龍洞摩崖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朐陽辦事處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龍洞庵西側龍洞內、外壁和龍洞庵后崖壁上。龍洞摩崖石刻群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刻于龍洞內、外石壁上,另一部分刻于龍洞庵內及庵后崖壁上。石刻共有近30處,時代從宋至民國,字體、大小各異。石刻群內容豐富,對古海州地區水文、地理、人文、民俗、古跡都有反映,而且大多有紀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特別是明“安鈍題刻”明確記載了“因觀古圣賢遺像,來游此洞”,證明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明代就被發現的史實。另外石刻字體齊備,名家時現,具有書法史研究價值。200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龍洞庵,南至石蟾蜍南20米,西至古城址,…[詳細]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湖南郴州永興縣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最近發現的以唐代文學家韓愈手書“昌黎經此”為主的題記刻石、六朝佛像殘畫刻石群以及清道光七年永興縣為了維護韓愈原跡粉本改為陰刻的題記和道光八年永興縣程恩澤翻摹陽刻為二行四字的題記,刻石共十余處。此次重大發現無疑在考古界和書法藝術界引起巨大的震動。從書法角度來看,八、九塊唐代中晚期石刻題記的書寫風格,字形、體態、氣勢和神韻上講,都具有莊重大方、古韻十足的氣息。雖然書寫風格各異,時間跨度有一百多年,每一個字都是重若千斤,沒有一筆一畫有嬌媚粗俗刻意做作的地方。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官職清楚準確,時間、地點、隨行、陪同都交代得非常清楚,為我們考證此石…[詳細]
藏經洞石刻
  藏經洞位于灌口鎮靈巖村9組靈巖山中。 藏經洞均為石刻經版青砂石質,上藏經洞在靈巖寺后陡崖間,為豎井磚砌地窖,長、寬均1.8米,深2.5米,1971年發現。下藏經洞在靈巖寺前竹林寺后,為洞穴,長2.9米,寬2.65米,深5.9米。清光緒初下藏經洞被發現,1931年邑人蒲春蔚于原址清理出大量佛經。佛經沿洞壁依次重疊,每版間墊唐開元錢幣數枚。上藏經洞于1995年發現,發現后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清理,發現殘存的經板約有160塊,長0.8米,寬0.4米,厚0.04米。兩面刻-,版側刻經名、卷數、版數。在經板旁出土幾枚保存完好的“開元通寶”錢幣,由于經板長期重壓及風化嚴重,導致無法揭取,因此采取就地掩埋處理…[詳細]
南雄鐘鼓巖摩崖石刻
  南雄鐘鼓巖摩崖石刻  唐—宋 南雄 鐘鼓巖摩崖石刻 位于南雄市梅嶺鎮翠屏山中。鐘鼓巖因有鐘巖與鼓巖懸石,敲之有鐘鼓聲而得名。這里因有梅關相伴,歷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許多清詞麗句。現有唐至民國石刻20多題。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呂巖(即呂洞賓)書鐫的“萬福洞”和“上清景”題字。“諸仙巖”三個大字署名“東坡書”,每字高0.50米、寬0.10米。東坡被謫二度梅關到此游覽,曾賦詩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為多,作者有官吏、學者、道士。字體有楷書、隸書、行書、篆書等。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在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江西省大余縣縣長彭育英派代表魯炯雯與贛粵邊游擊隊代表陳毅等人曾在此巖舉行會談,共商…[詳細]
石屋山泉石刻
  石屋山泉石刻,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棗莊冠世榴園,向西十幾米,兩壁巨石之間有一處“石屋山泉”。賈三近曾在此處買田結舍,這里是其早年讀書及三次回鄉賦閑吟誦寫詩的地方。據《嶧縣志》記載:“石屋山,山麓泉流為小瀑布,夏雨后益噴吐,聲如雷,冷侵肌發”。泉水流出的地方有紫紅色的斷崖高數丈,色澤美觀,紋理堅致,深沉厚重,古樸迷人。那頂部稍向前傾的紅石崖,宛如一座人工構筑的石屋。清冷冷的泉水汩汩不斷地從泉中流出,冬暖夏涼,潔凈甘美。 泉壁上橫鐫者“石屋山泉”遒勁俊美的尺寸方大字,兩側有“雨余雪浪噴千尺,旱后春流濟萬家”聯句,題款署“萬歷二十年春三月石屋主人賈…[詳細]
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摩崖石刻--石門摩崖石刻位于貢山縣茨開鎮東400米當打村怒江西岸高50米的崖壁上。系貢山通福貢的古驛道旁,因地勢險要稱為石門。民國38年(1949年)設治局長梁之彥題刻石門二字。此處尚存石刻碑文三通,條幅二方。-萬家生佛四字。石碑之一,立于民國36年(1947年),碑文高1.3米,寬0.78米,書14行,全文316字,記述貢山民眾驅逐設治局長賴惠生的事件。石碑之二,立于民國34年(1945年),高1.9米,寬0.78米,直書16行,全文573字,記述設治局長陳應昌修路架橋,開辦學堂,取消葉枝土司等事跡,其中有當地群眾利用木材燒熱山體然后澆冷水令其開裂的古老開山方法的記述。另一條幅,橫書滇西…[詳細]
鏨字巖摩崖石刻
  鏨字巖摩崖石刻鏨字巖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鎮發明村北側掌鳩河西岸上,由二方漢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組成。兩方漢文石刻“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鳳世襲腳色記”和“鳳公世系”記載的事實真實可靠,在許多問題上比《明史土司傳》、《土官底薄》、《云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祿勸縣志》等書詳備。彝文石刻與上述二石刻并列,寬2m,高82cm,直書橫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葉雙線邊框,這方彝文摩崖,主要記述了羅婺部(鳳氏)十四代世襲土知府350多年的譜系。它與貴州大方縣的千歲衢碑同為最古老的彝文碑記。這三方摩巖石刻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屬保存最為完好的彝文摩崖及漢文石刻,所記述內容是研究宋、元、明間祿勸地方史的珍貴…[詳細]
冬天臘山摩崖石刻
  冬天臘山摩崖石刻位于和平縣上陵鎮岑江村與中洞村交界處冬天臘山半山腰石壁,1982年發現。石刻高1.2米、寬0.8米。陰刻豎書隸體。入石深0.01米,字徑0.08米。文曰:“惠州衛指揮任道遠,奉命征岑剿滅之。復屯兵善后四載,一方悉定。萬歷十九年歲次辛卯孟春谷旦記。”明正德年間,粵贛邊境農民起義軍池仲容在九連山的曲潭自稱“金龍霸王”,明王朝派王守仁統調四省官兵征剿而滅之,但其余部李鑒、江月照等仍在上陵岑崗集結,揭桿起義。官兵多次派兵征剿卻屢剿屢敗,先后持續五十多年,訖無成功。后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再次派兵“征剿”,李鑒兵敗。于是惠州衛指揮任道遠在岑江村南的冬天臘山路邊鐫刻了這題紀功石刻,以…[詳細]
獅巖摩巖石刻
  “獅嵓”石刻位于縣城北2.5公里鵝峰鄉多江村俗名蘭田的獅子石上。獅子石寬約200、高約150米。獅子山由九峰并列相連,九座山峰峭壁巉巖,石色如鐵,恰似神工鬼斧把九峰鏤刻成九頭怒發圓眼的雄獅,盤踞在蜀江東岸。因東方日出時,獅形投入江水之中,因此,這一帶水便取名為“獅子潭”。蜀江西岸有一座茅草山,形如一頭雄偉的大象,它與獅子遙遙相望,因而此地又取名“九獅拜象”。觸景生情,獅子石上便被前人刻下了“獅嵓”二字。“獅嵓”楷書直刻。“嵓”字距地面2米。每字高1.2、寬1.5米,字跡蒼勁莊重,很有氣魄。右側50厘米處直書“大德二年春書”小字。由此可知,“獅嵓”二字刻于公元1298年。如今,字跡依舊清晰完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福利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中文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精品 | 中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