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夾石峽
  夾石峽為新灘到淇灘峽段,全長43千米,兩岸山高齊云,多為絕壁,藍天一線。峽首東岸石壁,有一棵五百年之古樹,樹根沿壁下延,至半壁處穿破巨石縫隙,內外幾條樹根將四噸重巨石裹夾,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墜,謂之夾石,堪為奇觀。峽內水急灘多,有七里、扶搭、三堆子、老竅子、三顆樁、鴨灘子、野豬子、七夾子、叢灘、雷洞子險灘,洪水激蕩、風呼濤吼、喧哮山谷。峽中還有“木魚洞”、“燕子巖”、“馬尾瀑”、“游龍瀑”等景點奇觀。峽尾為淇灘古鎮,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縣的咽喉要道,多為兵家爭占之地。小鎮依山傍水,多明清建筑“四合天井”和青石板街和黔東特區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烈士墓等革命文物。…[詳細]
古石龍
  古石龍風景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309國道古石龍牌坊北行4公里,107國道黃粱夢西行7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風景區。古石龍風景區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北距趙王陵1公里。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垅狀,湖澤、平地、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古有臥龍崗之說。崗內古石龍群是1988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土燒磚發現,共有一條大龍,九條小龍,正應龍生九子之說,形體逼真,每條石龍都有1米左右一節灰白色砂巖石塊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鱗次櫛比,每條石龍其勢各不相同,頭均東北向趙王陵。...…[詳細]
石屏火車站
  石屏火車站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寸軌個碧石鐵路,是中國首條民營鐵路,1903年始建。石屏段于1936年10月建成通車,1970年改建為米軌,2005年停開客運列車,貨運照常進行。近百年來,個碧石鐵路為滇南地區乃至云南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如今,石屏站仍然是滇南地區貨物集散地,繼續為經濟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且,石屏站是個碧石鐵路上到今保存完好的法式火車站。從碧色寨延伸到個舊,再由兩地中心處的雞街伸展到建水和石屏。個碧石鐵路自1915年5月開工,直至1936年10月10日才全線開通。這條或許是中國修建時間最長的鐵路,實現的是一群硬骨頭式的中國工商業者的鐵軌夢想。…[詳細]
滕王亭子石塔
  滕王亭,位于城北玉臺山半腰,現滕王閣景區內,唐滕王元嬰鎮守閬中時所建,同時建有玉臺觀,清以來合稱滕王閣。建國后僅存部分臺基及數間破屋,但巖有頤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題刻尚保存完好。洞內有南宋人題記,洞外有明邵元書杜甫滕王亭子詩及楊瞻撰書頤神古洞詩四首。1986-1987年,新建滕王閣和玉臺山莊,并配以石坊、石橋、長廊、亭臺,開辟為滕王閣公園,園林用地85畝,建筑面積3030平方米,依山就勢,起伏跌宕。入園門有奪錦亭和長廊,如系懸崖峭壁之上。杜甫旅居閬中時曾游滕王閣,并有《滕王亭子》和《玉臺觀》詩各二首,極贊滕王閣風光的秀美和奇異,其中“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之句為人千古傳唱。…[詳細]
報德祠石刻
  報德祠石刻位于螺城鎮西北社區科山上,時代為明。石刻存于科山報德祠。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惠安士紳為報答御史劉望海為惠安百姓蠲免租賦之功,集資為其塑生像、建生祠,并立碑頌其德。報德祠石刻包括:報德門匾一方、劉望海石生像一尊、頌德碑兩方、石獅一對,均為明代遺存。劉望海石像穿戴官服官帽,端坐捧笏,是劉望海生前原型。祠內保存兩方碑刻,頌揚劉望海功績,碑文分別為明代進士何喬遠和惠安舉人康士晉所撰。大門門額處有“報德”門匾一方,門外有明代石獅一對,線條蒼勁古樸,代表明代南派石雕技藝。報德祠石刻為惠安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南、西、北方向至報德祠圍墻,東至報德祠石埕埕沿。…[詳細]
石堰幽尋石刻
  石堰幽尋石刻位于紅安縣杏花鄉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從右至左分別鑿出三個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寬0.2米,陰刻楷書“皇明萬歷歲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寬0.45米,字跡風化,經清洗拓印,分析其內容為“石堰幽尋原系八景奉諭禁止以后不準毀壞如有毀壞此溝內石者同眾公處沙平會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寬0.4米,陰刻楷書“咸豐三年眾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該石刻記錄了古黃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尋”形成時間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維護等信息,填補了地方志相關記錄的空白,也是目前紅安發現最早的有關文化景觀保護、環境保護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詳細]
石佛
  成武縣白浮圖鎮東北隅吉祥寺內存有一石佛。該佛青石質,近圓形雕塑。高七尺二寸,重約5噸,為釋伽摩尼佛。該佛頭大身小,不成比例,卷發,額際低平,額心有吉祥痣。臉頰扁平,表情恬靜而安詳。關于石佛雕制的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孫修先生認為該石佛雕刻于南北朝時期。關于該石佛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這個地方發洪水。佛祖乘洪水而來,轟然有聲,驅退洪水,化為石佛,落座于此。永保此地免遭災禍。世世代代,吉祥安康。傳說畢竟是傳說,主要是因為石佛歷史無法細究,一些人邊附以神秘色彩,使其有聲有色罷了。這種傳說吻合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思想,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詳細]
巾峰山摩崖石刻
  北宋連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連州市連州鎮東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題“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寬4米。正書,字徑0.75米。《粵東金石略》載文:“周子為廣東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結構樸拙而筆筆不茍,穆然有道氣象,令人起敬。”周濂溪(1017~1073年),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宋代程朱理學(即道學)的創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簽書、廣東轉運判官等官職。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和《周子全書》等。1981年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世界寶玉石博覽館
  世界寶玉石博覽館位于濱臨風景秀麗的新洲道觀河畔。館內有珍藏世界各地寶石、玉石、晶石、瑪瑙、珊瑚、琥珀、珍珠、億萬年化石及各種礦石精品數百種。博覽館共分十個館區、四個長廊及三個亭,另有視聽館可放映寶石產地、挖礦、制作過程,建筑總面積8000平方米。游客可觀賞到用各類寶石加工制作成的工藝品數千種:如紅樓大觀園人物120人、水滸梁山好漢108人、以及中外歷史人物數百人,并有世界各地走獸類動物、飛鳥、水禽、昆蟲、爬行類動物及各種海洋哺乳類動物、魚、蝦、貝殼類等,同時還展有行銷世界流行飾物上千種。其形象之逼真、工藝之精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游人還可在制作館現場觀摩玉石工匠的制作過程及方法。 …[詳細]
杜林石橋
  在滄州西15公里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原名登瀛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于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遐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交通:乘自備車從滄州沿舊滄河路西行到杜林,市內2路公共汽車直達地址:滄州市新華區南環東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手机在线 |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 伊人久久婷婷综合五月97色 |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