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金光洞石刻造像
  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鎮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內,該洞又名天倉洞、太乙洞,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涼。現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題記。洞中現存道教造像42尊,頭部均已斷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圍內。造像或立或坐,形態各異,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頭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貼金,有的彩繪。石質較為堅硬,均為圓雕,雕刻精細,技法古樸。其中10號造像為捧印女真人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48米,肩寬0.18米,底座面寬0.24米;11號造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61米,肩寬0.24米,底座面寬0.30米;12號造像有須彌座,頭部缺失,殘高0.63米,…[詳細]
雞公石
  導游:  從長江第一灣溯金沙江而上,在上江鄉良美村地界的江心上,會看見一個形狀酷似振翅啼鳴之雄雞的石島,仿佛在不停地向人報曉。這個石筍島,就是民間稱譽的雞公石,也是文人稱嘆的“江上普陀”。 看點:  若乘舟到石島,就可細細領略這個高出水面160米、方圓約400平方米的人間勝景的風采。這個小島濃蔭蔽日、草木青翠,有數畝農田養育著江岸的百姓。修鑿有石階路的石峰;則峭壁環繞,勢如刀削。 介紹:  歷史上,人們曾在雞公石頂上修建觀音閣,每逢農歷二月十九日,是隆重的觀音會期。從沿江兩岸的金江、巨甸、塔城和劍川、鶴慶以及四川鄉城德榮一帶的善男信女,把良美村和雞公石島擠得水泄不通。 交通:  從麗江城汽車站…[詳細]
龍洞摩崖石刻群
  龍洞摩崖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朐陽辦事處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龍洞庵西側龍洞內、外壁和龍洞庵后崖壁上。龍洞摩崖石刻群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刻于龍洞內、外石壁上,另一部分刻于龍洞庵內及庵后崖壁上。石刻共有近30處,時代從宋至民國,字體、大小各異。石刻群內容豐富,對古海州地區水文、地理、人文、民俗、古跡都有反映,而且大多有紀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特別是明“安鈍題刻”明確記載了“因觀古圣賢遺像,來游此洞”,證明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明代就被發現的史實。另外石刻字體齊備,名家時現,具有書法史研究價值。200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龍洞庵,南至石蟾蜍南20米,西至古城址,…[詳細]
湖光巖摩崖石刻
  湖光巖摩崖石刻位于湛江市郊區湖光鎮湖光巖風景區內楞嚴寺正殿頂部巨石上,“湖光巖”三字系南宋丞相李綱題。湖光巖之湖,本為火山口湖,舊名陷湖、凈湖、鏡湖。道光《遂溪縣志》載:建炎三年(1129年)“丞相李綱謫雷,愛其景致,題湖光巖三字與琮師,勒于石。”陷湖自此得名湖光巖,漸成粵西名勝。“湖光巖”三字,楷書,字高約0.9米,上款“建炎三年”,下款“李綱題”,是李綱在粵罕見手跡。原字本為陰刻,1976年,管理人員擅自以紙筋灰按筆劃填充使似陽文,又在字四周加框邊似匾,有失原風格。1986年與楞嚴寺同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驚心石·平心石
  驚心石和平心石都在百尺峽上端。此處兩側崖壁狹窄,峭立欲合,卻被飛來的兩顆石塊從中撐開,中間石隙只能容一人通過。人從石頭下鉆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通過此石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此處卡著的兩塊石頭,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無恙,后邊的這顆石頭被稱之為“平心石”。石上鐫有石名。韓愈詩中有“鄂然神功就,殺氣見棱角”的描寫。明楊嗣昌《太華山記》對驚心石有生動記述:“峽中乃有大石,不知何自飛來,如欲墮澗而為兩崖所挾迫不能下。又若懼兩崖其靈異,斯為足惜……”但是,只要游人過了驚心石,回首再望平心石,又不由為自己過驚心石的愴惶舉動啞然失笑。游人中有好事者留有打油詩:驚心石,…[詳細]
石屋山泉石刻
  石屋山泉石刻,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棗莊冠世榴園,向西十幾米,兩壁巨石之間有一處“石屋山泉”。賈三近曾在此處買田結舍,這里是其早年讀書及三次回鄉賦閑吟誦寫詩的地方。據《嶧縣志》記載:“石屋山,山麓泉流為小瀑布,夏雨后益噴吐,聲如雷,冷侵肌發”。泉水流出的地方有紫紅色的斷崖高數丈,色澤美觀,紋理堅致,深沉厚重,古樸迷人。那頂部稍向前傾的紅石崖,宛如一座人工構筑的石屋。清冷冷的泉水汩汩不斷地從泉中流出,冬暖夏涼,潔凈甘美。 泉壁上橫鐫者“石屋山泉”遒勁俊美的尺寸方大字,兩側有“雨余雪浪噴千尺,旱后春流濟萬家”聯句,題款署“萬歷二十年春三月石屋主人賈…[詳細]
南雄鐘鼓巖摩崖石刻
  南雄鐘鼓巖摩崖石刻  唐—宋 南雄 鐘鼓巖摩崖石刻 位于南雄市梅嶺鎮翠屏山中。鐘鼓巖因有鐘巖與鼓巖懸石,敲之有鐘鼓聲而得名。這里因有梅關相伴,歷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許多清詞麗句。現有唐至民國石刻20多題。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呂巖(即呂洞賓)書鐫的“萬福洞”和“上清景”題字。“諸仙巖”三個大字署名“東坡書”,每字高0.50米、寬0.10米。東坡被謫二度梅關到此游覽,曾賦詩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為多,作者有官吏、學者、道士。字體有楷書、隸書、行書、篆書等。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在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江西省大余縣縣長彭育英派代表魯炯雯與贛粵邊游擊隊代表陳毅等人曾在此巖舉行會談,共商…[詳細]
庫瑪爾石窟
  庫瑪爾石窟于1979年和田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考察鑒定庫瑪爾石窟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田縣人民政府1999年下發了關于庫瑪爾石窟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庫瑪爾石窟位于和田縣拉依喀鄉布對村,距和田市30公里,地址喀拉喀什河三口北岸的懸崖上。山崖頂上有3座幕和新蓋的清真寺。具體位置在拉依咯鄉布對村,傳說大墳中埋著一個名叫胡吉·木赫丁的修行著。他原是也門人,古時來此打獵為生,因蛇神感化,隱居于山崖中部的石洞中苦修道行數十年,終年于此,葬于山頂。受人朝拜,另二墳較小,大一些的墳中埋著死于45年前的一條蛇,小的墳中埋著死于4年前的一條蛇。這些蛇神通廣大,時顯靈異。石窟呈圓形,分上下兩層,中有新制的木梯相聯…[詳細]
藏經洞石刻
  藏經洞位于灌口鎮靈巖村9組靈巖山中。 藏經洞均為石刻經版青砂石質,上藏經洞在靈巖寺后陡崖間,為豎井磚砌地窖,長、寬均1.8米,深2.5米,1971年發現。下藏經洞在靈巖寺前竹林寺后,為洞穴,長2.9米,寬2.65米,深5.9米。清光緒初下藏經洞被發現,1931年邑人蒲春蔚于原址清理出大量佛經。佛經沿洞壁依次重疊,每版間墊唐開元錢幣數枚。上藏經洞于1995年發現,發現后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清理,發現殘存的經板約有160塊,長0.8米,寬0.4米,厚0.04米。兩面刻-,版側刻經名、卷數、版數。在經板旁出土幾枚保存完好的“開元通寶”錢幣,由于經板長期重壓及風化嚴重,導致無法揭取,因此采取就地掩埋處理…[詳細]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
  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湖南郴州永興縣侍郎坦摩崖石刻群,是最近發現的以唐代文學家韓愈手書“昌黎經此”為主的題記刻石、六朝佛像殘畫刻石群以及清道光七年永興縣為了維護韓愈原跡粉本改為陰刻的題記和道光八年永興縣程恩澤翻摹陽刻為二行四字的題記,刻石共十余處。此次重大發現無疑在考古界和書法藝術界引起巨大的震動。從書法角度來看,八、九塊唐代中晚期石刻題記的書寫風格,字形、體態、氣勢和神韻上講,都具有莊重大方、古韻十足的氣息。雖然書寫風格各異,時間跨度有一百多年,每一個字都是重若千斤,沒有一筆一畫有嬌媚粗俗刻意做作的地方。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官職清楚準確,時間、地點、隨行、陪同都交代得非常清楚,為我們考證此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亚洲国产熟女激情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不卡视频 | 日韩中字幕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