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橋梁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橋梁篇

桐梓橋
  桐梓橋,位于宜興市楊巷鎮壩塘村桐梓自然村(新芳東,東洲電纜對面的小路走到底)。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桐梓橋建于清康熙年間,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北25°),青石質地。橋總長14.50米,橋面長1.25米,中寬2.96米,坡度15度。枕石長3.15米,寬0.23米,厚0.18米,間距2.75米,東堍寬3.60米。凈跨4.30米,矢高3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60米。券石厚0.18米,花券厚0.12米。橋銘:桐梓橋。橋銘石長1.25米,寬0.48米,厚0.22米。橋東側有重建桐梓橋碑。長1.60米,寬0.715米,厚0.31米。碑名:“重建桐梓僑碑記”,內容有…[詳細]
三原古龍橋
  三原古龍橋俗名“三眼橋”,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橫跨于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是由當時的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筑設計采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筑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陜西省內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八畯谋逃癍h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頭東尾西,形制意為以龍馱橋,故名曰“龍橋”。龍橋南北二坡呈S形,坡頭原修建有南北對峙的城門。橋上的龍頭龍尾與橋面上水道相通,每逢雨天,橋面積水從龍頭龍尾噴出,直傾河中,景象蔚為壯觀。龍橋橋體全部用青石條建造,…[詳細]
李德橋
  李德橋坐落于克拉碼頭,是一座橫跨新加坡河的橫梁橋,連接北岸的克拉碼頭和南岸的瑞士茂昌閣,名字源于一個叫做William Henry Macleod Read的永久居住新加坡的商人,同時也是當時殖民地政府的-和社會活動家,附近的街道也因他命名。李德橋于1881年開始建設,1889年建成通行,主要對行人和騎自行車人員開放。李德橋最開始的時候,也被人們稱之為“綠橋”,因為在一段時期內橋呈現綠色。在大橋建成之時,橋上聚集了許多的街邊小販、苦力、無業者,就為了在橋邊聽說書先生講故事。2010年的時候,風靡全球的臺灣小吃來到了李德橋,形成一條臺灣美食街,讓新加坡人們一飽口福,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歡迎。Rea…[詳細]
博濟橋
  博濟橋位于陽谷縣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博濟橋修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路。博濟橋又叫“石牛拉石車橋”,因在橋南西數第二塊欄板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面而得名。《陽谷縣志》記載:“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仆人留犢于邑,仍駕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濟橋上,至今猶存!焙笕藢⒋耸谭Q為“石牛流芳”。石橋建筑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上有兩排浮雕石欄,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三個。橋身東西長10.18米,南北寬5.06米,通高3.70米,整體石砌,做工細致,手法精巧,古樸大方,結構…[詳細]
云梯橋
  云梯橋位于華舍街道張婁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民國二年重修(1913年)。南北走向,橫跨張溇橫江,系單孔石拱橋。橋面由五拼石梁縱向并列鋪設,其中東西二拼橋梁石側面陰刻“云梯”二字;同時,橋面東西兩側置欄板欄桿,望柱柱頭雕刻覆蓮,望柱兩側置抱鼓石,西側欄板側面陰刻“民國二年募捐重修”字樣;拱圈由條石縱向并列砌置;南北兩端橋堍由條石錯縫疊砌而成,落坡自南向西、自北向西均呈“折角形”,并設三層臺階,間隔二層平臺。另外,橋北側立有“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一座。該橋形似“元寶”,故當地人又稱其為“元寶橋”;橋面寬223厘米,拱圈跨度270厘米,矢高220厘米,其造型獨特,結構堅固,歷來是連接張溇村橫江…[詳細]
官林橋
  官林橋,位于宜興市官林鎮官新街。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官林橋又名“孫家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西各有臺階23級,花崗石砌筑。橋通長25.40米,橋面長3.07米,中寬3.75米,堍寬4.40米。橋孔凈跨8米,矢高5.50米。西坡長11.30米,下堍枕石長5.05米;西平堍長2.15米,堍寬5米。中間枕石間距4.65米,兩側枕石間距9.25米。枕石寬0.50米,厚0.40米。橋欄桿寬厚為0.48×0.48米。橋銘:重建官林橋光緒甲辰。橋欄兩端各有臥獅一對。橋孔兩側均刻有陽文楷書橋聯,南側為:“肇跡溯東吳千秋鞏固,安瀾通北氵鬲百瀆迥環”…[詳細]
季河橋
  季河橋位于延陵鎮九里村季子廟南大門,又名奈何橋,現座下的九里大塘原為元、明、清時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橋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當時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為石拱橋,位于當時的季子廟南門之首。季河橋橋體為青白石石質,單孔石拱橋,縱聯分節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長22.3米,寬5.5米。拱橋兩側龍門石上各刻有“季河橋”三字,拱角獅面雕塑為省內罕見。季河橋完整第體現了明代江南石拱橋的工藝特色,古樸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1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詳細]
馬修神父大橋
  馬修神父大橋坐落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橫跨利菲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于1816年建成,1881年投入使用,為都柏林最古老的橋梁之一。馬修神父大橋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014年,第一座大橋在此建造,之后幾經重建。目前的大橋建造于1816年,幾經易名,最終于1938年改為現在的名字。大橋長45米,寬15米,共有3個拱,只允許行人、牲畜和馬車運輸,因而使用壽命較長,為兩岸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Father Mathew Bridge 必去理由:都柏林最古老的橋梁之一 景點所在大洲: 歐洲【Europe】 景點所在國家/地區:愛爾蘭[Ireland] 景點所在省、州:都柏林 [Dublin] …[詳細]
北溪橋
  北溪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范灘村7組,坐落在天花蕩南至穆溪的入口處。清咸豐、同治年間《新塍瑣志》卷三《津梁》有“北溪橋”的記載。民國十二年(1923)《新塍鎮志》卷六《津梁》亦有“北溪橋”重修的記載。2004年,橋中孔坍毀,王江涇鎮人民政府重修為水泥梁,并在橋面加了護欄。原為五孔梁式石板橋,東西向。現橋全長35.1米,坡長6.1米,寬3米,橋底距水面高3.5米,橋面由4塊條石平鋪而成,橋柱由3塊條石豎置構成,橋身刻有花紋。東西落坡各設石階11級和8級,上架水泥板。東端延伸出數十米長堤。無橋額、橋聯。北溪橋雖破壞嚴重,但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留存橋部件對研究古橋梁的建筑工藝有很大幫助,仍具有…[詳細]
成都十二橋烈士墓
  十二橋烈士墓位于成都市西門外文化公園內、二仙庵側。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6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殺害于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烈士中有共產黨員楊伯愷、張大成、徐海東等,民主同盟和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于淵、方智炯、徐茂森及四川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學生余天覺和毛英才等。1950年1月建立烈士陵園。1949年冬,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國民黨政府保密局秉承其最高當局的密令,將其在西南各地逮捕囚禁的共產黨員、民主黨派成員、革命青年和其他愛國志士全部秘密處死,這是繼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瘋狂進行大-之后,在成都制造的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免费国产午夜电影视频 | 日韩、欧美、中文三级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 中国字幕亚洲综合亚洲成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