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橋梁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橋梁篇

余姚通濟橋
  通濟橋橫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橋,故被稱為“浙東第一橋”。該橋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原為木結構,初名德惠橋,后又改名虹橋,屢建屢毀。元朝至順三年,改建為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現存橋身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通濟橋全長90米,高大雄偉,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道:“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便足以證明。北宋時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喚取仙人來此住,莫教辛苦上層城。”2019年10月7日,余姚通濟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交通:余姚市區公交車均可到達。景點位置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府前路…[詳細]
胡家洞橋
  胡家洞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民樂村姜岱自然村,根據橋上碑文記載,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該橋為單孔石砌拱橋,東西走向,橋西與余姚市交界。橋北約100米處有當時鄞縣水利會建造的姚江五洞閘,南面偏西側由大隱來水、偏東沿河流直達民樂村馬車橋。橋全長26.9米,寬3.50米,橋拱離水約6米左右。橋堍踏跺東28級,西27級。橋欄有浮雕荷葉紋欄板,間置覆蓮望柱,兩側各邊設有云彩紋抱鼓石,昔南側欄板好于北側,北側橋欄基本已倒或毀。橋面呈梯形,中間窄,兩頭寬。東南向拱壁上嵌有一塊高約60厘米,寬80厘米的青石碑文,因隔水較遠,字跡難辨,但隱約可見“光緒二十四年”字樣。橋拱兩邊各有伸出的鰲頭雕飾…[詳細]
孫橋村石橋
  孫橋村石橋(明清)孫橋村石橋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贛馬鎮孫橋村西南。橋體橋呈南北走向,全長11.4米,凈寬1.95米,橋墩四排,橋墩結構“三豎一橫”,橫條石長1.92米至2米不等,橋墩高1.48米;橋面由九塊條石鋪就,在東北的一塊條石上有一方古代棋盤圖案。石橋原有數尊石雕螭首,現僅存一尊,為早年間脫落沉于水中,2017年清理河道時出水,現保存于孫橋村東側村辦磚廠院內。螭首殘長0.85米,寬0.44米,高0.32米。據《嘉慶贛榆縣志》記載,明萬歷十八年(1590)至萬歷三十九年(1611),樊兆程、徐應元、顧文炤等三任贛榆知縣先后疏浚大石橋河,因此該河又稱“三公河”,此橋應為浚河之后所建。另據當地孫…[詳細]
迥龍橋
  介 紹 又稱風雨橋、花橋。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日村小溪河上。始建于清代,曾兩度被水沖毀。此橋為1931年重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身是石墩木梁,長62.4米,橋面寬3.75米,高4米。橋廊兩側有欄桿和木凳。上面覆蓋重檐屋頂。橋兩端及中部復造樓閣共3座,中為文昌閣,兩旁樓閣額題“迥龍橋”三字。閣為三層檐,東0北面廊房內及走馬板上有題詞和山水花鳥等彩繪。全橋除橋墩為石結構外,全部用杉木拼接而成,沒有一顆鐵釘和其他鐵器,體現了侗族的建筑藝術風格。   門 票/開 放 時 間 20元湖南懷化市…[詳細]
禹跡橋
  禹跡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寶塔街東,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筑。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跨徑1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一副,東面橋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市近湖漘,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不遠處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詳細]
秀洲里仁橋
  里仁橋位于嘉興市秀洲區嘉北街道九里行政村九里匯自然村,南與新城街道殷秀村交界。據清光緒《嘉興府志》卷五《橋梁》載:“里仁橋在(秀水)縣北九里,名九里匯。道光八年(1828),里人錢茂華、仲井田摹資重建(于志)。”民國十二年(1923)《新塍鎮志》亦持此說,未提及重修、重建事。系單孔石拱橋,南北橫跨新塍塘,全長25米,寬2.62米,拱跨12米,拱矢高5.65米,拱圈用條石縱聯并列分節砌成。另有長條石構成橋欄,方形望柱,橋南側欄板已無存,北側傾圮不全殘存方形望柱5根。南北兩側各鋪設臺階29級。橋頂西側尚存欄板,橋額陽刻楷書 “里仁橋”。頂盤石中央有水渦圖案。橋東、西兩側各有陽刻楷書楹聯,東為:當年…[詳細]
黃巖五洞橋
  黃巖五洞橋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鎮過溪村,東西走向,橫跨西江河。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橋面隨橋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級上下。兩則設覆蓮望柱和欄板。五洞橋長60多米,寬4.3米,4洞跨水。橋面石欄雕刻蓮柱,橋兩旁筑拱石墩臺。五洞的拱圈矢跨為二分之一,縣有拱腳推力小,橋孔凈空大,外形壯觀,適宜西江船只往來等優點。每洞拱圈5道,采用無鉸拱石,砌置方式以分節并列為主,直與橫拱石相間,半拱部用長條石縱聯,以加固5道拱圈的聯系。這種砌置工藝,在橫向整體性上,優于傳統的并列、縱聯等技術。橋墩筑“分水金剛雁翅”,能減弱水流的沖擊。拱圈與橋面之間。又設置長度超過橋寬的長條石,用以聯緊兩側邊墻,使拱上建筑對拱圈起鞏固…[詳細]
滇緬公路惠通橋
  惠通橋位于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其地東有形如刀削的等子大山頭,西有聳入云天的臘勐松山。高山峽谷之間,江灘險惡,素有“天塹”之稱。橋倚懸崖修筑,呈東北——西南走向,以兩條巨大的鋼纜懸吊而成。橋身總長123長,橋面寬5.67米,墩高30余米。隨著時代的前進,惠通橋已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1974年6月1日,云南省公路工程處經過四年多的勘察、設計和施工,在惠通橋下游400米處,建成了滇西最大的一座鋼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橋———紅旗橋。橋全長200余米,主孔凈跨116米,兩岸石砌引橋凈跨各27米。橋面平坦寬闊,客貨車輛可數輛對開,大橋造型美觀,結構堅牢,是現代建筑科學與中國民族傳統形式的…[詳細]
杭州登云橋
  登云橋登云橋位于二圣廟前東端,橫跨中河,東出長寧街,址二圣廟前。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浙江通志》、《嘉靖仁和縣志》:登云橋新建,舊名西橋,宋時有平糴倉。《仁和縣志》:貢院在此,每棘闈榜發,獲雋者由貢院赴布政司飲宴,鼓吹導行,必登此橋,取登青云之義故名。此橋系多級臺階單孔拱形石橋,使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始建于明,清康熙重修。北面橋洞頂石刻“登云橋”三字。兩側橋欄均用大青條石組成,正中一塊長225公分,高46公分,厚19公分。其余青石橋欄長短不一,計19塊。橋洞兩側各有52×37×15公分的石雕龍頭二只,形象柔和,線條流暢,毛發隨風飄張,頸上紋式為葉紋,鼻為蒜鼻。此橋于1972年紅衛機械廠為通行…[詳細]
九龍橋
  九龍橋由南天門下行抵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環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里匯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向上攀登。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于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把游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干二凈。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面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游客休息品茶,現辟為吳承恩紀念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影视 | 亚洲一区二区人妖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