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城東北距老縣城十里的徒駭河上有一座大橋,名曰張漢橋(也曾叫廣通橋)。明朝成化年間,河西劉莊有一位姓張名漢的大善人,看到往來客商車馬難行,且時有失足落水溺死者,坐視不忍,毅然購置磚石、木料,召集民工修建了一座九孔橋,并在河西路南修建一座真武廟,以鎮橋、河。往來客商及當地百姓無不歡欣,張漢之名聲遂為大震,人們便不約而同地稱此橋為張漢橋。后又補橋并加添橋五孔,修成十四孔橋,比原來更壯觀。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秋,陰雨連綿,河水猛漲,又將橋沖塌。隨即又有劉豹、張茂芳等義士為首,倡設基金會,召集鄉民重修大橋,且增添二孔,遂建成十六孔大橋。為表彰張、劉諸君先后數次修建增補橋粱之義舉,頌揚他們的功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