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漳浦文廟
  漳浦文廟(孔子廟)位于漳浦縣城內,始建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重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結構。大成殿內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維修時,把木柱換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 漳浦文廟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舊址之一。 1937年2月起,0閩粵邊特委和閩粵邊紅軍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主動向-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合作抗日主張。并于6月26達成政治協定,閩粵邊紅軍改編為“保安獨立大隊”。1937年7月13日,閩粵邊抗日紅軍下山接受點編,駐扎漳浦縣城孔子廟(即文廟)。7月16日,-軍157師背信棄義,在體育場埋伏重兵,借操…[詳細]
賓陽炮龍老廟
  炮龍老廟是位于賓陽縣盧圩鎮的老城區中心一個廟宇,占地十幾畝,是古代傳統用來祭祀的地方。也是現今縣城的各地的人每年正月十五到廟里進行祈福、祈求來年的豐收等活動地點。廟里供奉著財神,八仙等神仙神像。賓陽炮龍老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該廟原名叫三皇廟。光緒13年重修。內設皇帝、神農、伏羲神像。由于各種原因,古色古香的老廟由原來的2000多平方米、變為僅剩200平方米的一間磚瓦建筑。每年農歷正月十一晚,賓州城都舞炮龍,三皇廟因其歷史長久,在民眾心目中具有神圣的位置,故幾百年來,賓州城南老城區的七八條街道的炮龍均匯集該廟進行“開光”,數量由七八條增至20多條。因此,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民眾前來觀看“開光…[詳細]
寧瑪派寺廟
  寧瑪派寺廟,位于蘆花鄉沙板溝村塔于窩寨西北約2公里的高山上,寺廟建筑占地約500平方米其周圍僧侶住宅及活動場地共約10余畝。寺廟相傳始建于公元八世紀前后,為白諾雜納到嘉戎地區傳教時涉足黑水所創,廟事活動頻繁,尤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前夕為鼎盛時期。據載,廟內所塑鍍金犬菩薩、“阿爾振神十領本”(-佛祖)、“阿爾金八馬”(蓮花生佛)、“文波仇達”(白諾雜納)等像競高達二十余米,泥塑彩繪小菩薩計以千百.廟旁和尚住宅50余幢,晨昏鐘聲繚繞,終年香火不斷。1935年因戰斗,寺廟被燒毀。后又修復。德切朗寺信仰群眾為原陰山八溝,即今云林寺、紅巖、普尼、竹格都、四美、德石窩、沙板溝、谷汝等8個村,人口約…[詳細]
樂山文廟
  樂山文廟位于樂山市中心城區月咡塘66號。樂山文廟始建于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18年至626年),經歷代遷徙,至明朝天順8年(公元1464年)定于此。文廟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89.36平方米,現存古建筑為清朝康熙年間重建。1938年4月,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在月咡塘的樂山文廟辦學,共產黨員馮有申、陳尚文和曹誠一隨之到樂山。省工委派侯方岳到樂山重建黨組織時,與這三個黨員接上組織關系。同年秋,建立武漢大學黨支部,書記余明。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加,逐步建立理工學院黨小組、文法學院黨小組和女生黨小組三個黨小組;同年冬,因黨員隊伍擴大,支部改建為特別支部,下設三個支部,即將原有的三個黨小組…[詳細]
雙圣廟
  這是雙圣廟內豎立的兩塊墓碑,碑高均為0.8米,寬約0.3米(1月5日攝)。福建省順昌縣考古工作者日前在位于順昌縣城西北部的寶山主峰上發現了一處始建于元末明初時期的“孫悟空兄弟”合葬神墓。“齊天大圣”孫悟空是海內外華人熟悉的神話人物,而墓碑上的“通天大圣”卻沒有在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里出現過。據順昌縣博物館館長王益民考證,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景賢撰寫的《西游記》雜劇里尋找到了“通天大圣”這一形象。王益民認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撰寫小說《西游記》的過程中,為刻畫突出人物個性的需要將齊天大圣的名號用到了通天大圣的頭上,并將傳說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擁有的高超本領全部集中到了齊天大圣一個人…[詳細]
王公廟
  王公廟位于北山,北山又叫北辰山,位于同安之東北,距縣城約12.5公里。北山王公廟也叫廣利廟,或“忠惠尊王廟”,是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兄弟兵變開閩的肇始地。當年這里是一片竹林,屬于南安縣管轄。唐代末年,社會動蕩,群雄并起。黃巢起義時,安徽壽州人王緒也聚眾起事,被人所敗后率眾涉險一路向東南進發,軍令不得攜老帶幼,違者皆斬;又誤信卜者之辭,謂“軍中有王氣”,害怕有人奪其軍權,便將軍中身材魁梧而有才略者盡皆斬殺,以立其威,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人人自危,軍心不穩。軍隊行至福建南安這片竹林間,軍正王潮偕其弟審圭阝、審知率眾弟兄埋伏在竹林里,躍起擒殺了王緒,奪得兵權。王潮將劍插地,對劍拜曰:“拜而三升者,我以為主…[詳細]
封丘城隍廟
  封丘城隍廟位于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重點保護單位。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創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歷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后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后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 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后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亦補葺,…[詳細]
太康黌學(文廟)
  太康縣黌學又稱文廟,位于縣城黌學街,座北向南,占地2400平方米。漢始建,隋唐因之,元末兵燹,明洪武三年知縣王辰建。永樂二年,宣德二年,景泰年間,成化七年重修。弘治十三年建欞星門,弘治十六年修正殿,增建兩廡三十六間,塑先賢像。崇禎十五年毀于兵火。清順治五年知縣田六善修大殿七間,建東西廡各五間,戟門、欞星門各三間?滴踉暝鲂迻|西廡各十間。原建有半池、欞星門、戟門、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從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欞星門內有崇德、育才牌坊兩座。大成殿東西兩側各建廡十五間,整個建筑群布局緊湊,結構嚴謹,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僅存拜殿和大成殿,均系清代重建。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詳細]
鄭州奶奶廟
  據歷史資料記載:每年正月初一和十六,周圍方圓百里成千上萬百姓前往奶奶廟上香祭拜。奶奶廟,相傳是為紀念“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一位皇后所建。楚莊王征服中原時,曾娶一位美貌善良的姑娘為妻,并立為皇后。楚國多為潮濕的氣候,使皇后全身長滿疥瘡,腥臭難聞,因而失去了楚莊王的寵愛,被趕出了皇宮;屎蟪鰧m后一路乞討到中原故鄉,在鄭州西南郊一條深溝(即現在櫻桃溝)里的土垌安頓下來,以吃野果飲泉水為生。后來她身上的疥瘡慢慢有了好轉,不僅痊愈,而且變得皮膚光潔,面色紅潤。后來傳到楚莊王那里,楚莊王派人接她回宮,但她決意不回楚地,要在這里頤養天年;屎笕ナ篮,皇后的遺體埋葬在廟內的供桌下,人們把她住過的垌起名為玉霞…[詳細]
拿拉央那神廟
  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廟是一座印度教寺廟,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是印度最著名的寺廟之一。該神廟由德•威爾辛格(Vir Singh Deo)始建于1622年,1793年普里特維•辛格(Prithvi Singh)對其修繕。1933年至1939年間,由當時印度富有的比爾拉家族(Birla family)出資,重新建造了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廟,因此,這座神廟也稱比爾拉神廟(Birla Temple),1939年建成之際,圣雄甘地曾親自出席開幕儀式。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廟內供奉著吉祥天女拉克施密(Laksmi)以及她的丈夫拿拉央那Narayana(即毗濕奴神)。吉祥天女意譯有大功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在线国内99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曰本AⅤ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