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李氏宗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李氏宗祠篇

岑川李氏宗祠
  岑川李氏宗祠位于平江縣岑川鎮包灣村,又名隴西堂,位于湖南平江縣岑川鎮包灣村。李氏宗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其譜載明成化五年(1469年)就已存在,至清道光年間已歷經八次維修。今祠當為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共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田”字形,為三進兩院單層磚木結構建筑組群。其中三進由門廳、享堂和寢殿組成,并在門廳屋面出高大的“凸”字形牌枋樓;兩院呈雙天井院布置,并在兩側各設東、西廂房。總體布局合理,內部空間寬敞,通風采光性能十分優良。李氏宗祠為岑川地區最大的、最為完整的祠堂建筑,它是研究當地農業社會中,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是如何作為封建國家統治基礎的歷史見證。抗日戰爭期間,李氏族…[詳細]
下坊李氏宗祠
  下坊李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鄉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建筑本體為單進合院式建筑。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第一代始祖李四六宋代遷徙于此。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建有天井、前廳、天井、正廳、過雨亭、后廳。總面闊22米,總進深31米,面積為682平方米。前廳為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帶前、后廊。正廳為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帶前廊,前廊為卷棚軒頂。明、次間均為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用才碩大。后廳為懸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兩側為廂房,廂房為單檐三開間樓房。過雨亭為懸山頂,兩側為天井、廂…[詳細]
廈門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國祠堂建筑,屬于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清代、民國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兌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開始遷入臺灣臺北蘆山等地,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山李氏。位于福建廈門市集美區兌山村,是廈門涉臺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為兩進一天井式結構。宗祠內供奉開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國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中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據《兌山李氏家譜》記載,李氏先祖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南宋理宗時,兌山李氏開基祖李仲文約由同安仙店遷入。兌山李氏人才歷來輩出。馬來西亞拿督李雅和、抗日志士李友邦、…[詳細]
塘尾李氏宗祠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開間三進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維修是1999年。門外左右各遺旗桿夾,乃清光緒23年鄉試中舉第三名的舉人李衍廣所立。二進堂號“追遠”,前檐下還掛“文魁”、“經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間舉人李質立,已于文革被毀。里間壁櫳滿置神主,兩邊對聯“舉目思言功祖德,存心為孝子慈孫”,其時從六世祖墳上擔回來的三只乳豬靜靜躺在壇前,香火繚繞,供祖宗享用。五開二間三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梁架結構,硬山頂。寬17.8米,長43.7米,占地面積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間李質中舉后,在宗祠追遠堂掛“文魁”木匾,文革期間木匾被毀。…[詳細]
羅驛村李氏宗祠
  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位于老城鎮西南邊方向約6.5公里處,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于南宋末期形成。全村共699戶,總人口數3117人,均為農業戶農業人口,其中男1713人,女1404人,全村都姓“李”。羅驛村以農業為主,耕地面積2562畝。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農政策的鼓舞下,農民集中精力搞好農業生產,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木薯、荔枝、香蕉等。搞好農田水利建設,科學管理,提高糧食產量。近年來,為適應市場經濟,大力種植尖椒、冬瓜等反季節瓜菜,增加收入,農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11年,第一產業經濟總收入1946萬元,第二產業經濟總收入97萬元,第三產業經濟總收入2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7…[詳細]
上村李氏宗祠
  均安鎮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緒五年(1879年),光緒八年建成。1988年定為順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家古老建筑三進兩廊,磚石結構,鑊耳山墻,屋脊灰雕禽鳥吉祥花飾,門前臺階,石獅昂著兩旁。懸掛于正門的“李氏宗祠”匾額為李文田嫡孫、現代知名書畫家李曲齋集李文田遺墨而成。大殿堂上,高懸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筆賜南書房翰林李文田“福壽”、“龍虎”二匾,筆墨沉雄,剛柔相濟,仿佛這位垂簾聽政的性情流露。老佛爺墨寶稀有浮世,游人當一飽眼福。神龕兩側,在石刻兩塊,此乃光緒皇帝兩道圣旨,第一道圣旨稱贊李經濟教育子孫有方,賜贈他為資政大夫,鼓勵他的家族珍惜這榮耀,并保持下去。稱贊歐陽氏賢良淑德,深明婦…[詳細]
大崗村李氏宗祠
  大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豐鎮尚崗村委會大崗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建筑形制屬清代建筑風格。宗祠為三進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東南,廣三路,中路三間三進,兩側青云巷。總面闊20.8米,總進深32.62米。占地面積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閉的廣場,正門面對廣場影壁。廣場左右分別立有4對、5對旗桿夾。殿前為牌樓式建筑,歇山頂。呈六柱三門一樓,木石結構,樓飾蓮花托木栱。正門上懸“李氏大宗祠”木刻橫匾。前殿左右置耳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梁。祠堂中路建筑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龍舟脊,鑊耳式封火山墻。面闊9.39米,進深32.62米,前后三進,步步升高。前座進深一間。柱礎為花崗巖八棱形,雕刻有暗八仙和瑞獸。中座進深三…[詳細]
下灌李氏宗祠
  下灌古村也是“狀元故里,麻將鼻祖”:孕育了唐朝狀元李郃和宋代狀元樂雷發,這里不論狀元橋還是麻將廣場都述說著麻將的起源。祠堂的窗及門戶的堅墻是歐式樣式,整個祠堂占地2000平方米。進門的前殿是一個大戲臺,臺梁刻著“八仙”圖,戲臺今天仍可以作為演出用。200平方米的大天井地面,用鵝卵石鋪墁。中殿為一個大廳,大廳后是神位殿堂,祭祀李郃及李氏祖先。這個祠堂是永州至今發現的占地最寬、建筑最宏偉的一個。勢恢宏的李氏宗祠,祠堂最早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經過幾次重大修建,最近一次修建是在民國二十年大火之后。…[詳細]
神下李氏宗祠
  神下李氏宗祠位于寧遠縣冷水鎮神下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現存建筑面積950.47平方米,經多次重修和維修,現建筑保持清代風格并溶人了西洋建筑特色,在南方宗祠比較少見。宗祠座南朝北,柱梁式結構,歇山飛檐,宗祠內有戲臺,戲臺上有高浮雕鏤空雙龍戲珠木雕,此外,建筑構件中的人物、花、鳥、獸等裝飾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宗祠上廳保留有清代至民國的裱金匾牌八塊。2011年3月,神下李氏宗祠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神下李氏宗祠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陽新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陽新縣太子鎮老街,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由李氏家族中大學生兼候選縣丞李楓泉、李超凡二人提倡興建,歷時五年建成。由主屋、側屋、后院組成,占地十余畝,后在1930年被毀,現存建筑為1936年重建。座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面闊20米,進深60米,為單檐磚木瓦房,抬梁和穿斗構架,硬山墻擱檁,滾龍屋嵴。宗祠內有戲臺、看臺、天井2個、正廳、后廳及神龕。該祠對于清代祠堂研究具有較高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黄线在线视频免费看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热99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亚洲欧美丝袜久久精品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首页 | 日本精品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