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舊址篇

中共麗水縣委舊址
  中共麗水縣委舊址簡介中共麗水縣委舊址紀念館位于蓮都區雅溪鎮岱后村,原為朱氏宗祠,是建于清代的泥木結構建。1947年3月,革命先輩張之清、林藝圃在這里重建中共麗水縣委,建立革命隊伍,創建游擊根據地,領導開展武裝斗爭,為麗水縣解放作出重要貢獻。2007年3月,設立中共麗水縣委舊址陳列館;2009年7月被命名為蓮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定為蓮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9日,中共蓮都區委在雅溪鎮岱后村舉辦了麗水縣委舊址紀念館開館儀式,正式建館。2014年2月被定為麗水市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蓮都區雅溪鎮岱后村地處麗縉武三縣交界的雪峰山上和稽勾古道邊,岱后村朱謝兩姓先輩在此辛勤…[詳細]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工人糾察隊總指揮部舊址
  寶山路584號(原寶山路東寶興路口)是東方圖書館所在地,1927年3月至4月,東方圖書館中的商務同人俱樂部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總指揮部。1977年12月7日,該址被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公布為上海市級紀念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毀。現為上海市市北高級職業中學。1987年3月21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校內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工人糾察隊總指揮部舊址”紀念碑。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召開聯席會議,會上決定準備發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此次會議指出,第三次武裝起義要吸取前兩次武裝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要加強共產黨對工人武裝起義的統一領導和全面指導。為此…[詳細]
閩中海上游擊隊抗日據點舊址
  閩中海上游擊隊抗日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秀嶼區黃瓜、南日、烏丘等沿海島嶼。1940年7月,國民黨莆田當局調動保安團摧毀忠門王厝村的抗日辦事處,中共莆田縣委被迫轉移到平海灣的南日、黃瓜等島嶼創建新的抗日基地。鑒于在國統區斗爭環境的險惡,為了保存和發展抗日武裝力量,閩中黨組織根據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總方針,決定組織游擊隊打入海上偽軍“福建和平救國軍”內部進行隱蔽斗爭。盤踞在莆田沿海各島嶼的是仙游人張逸舟為司令的“福建和平救國軍”第二集團軍。由于偽軍內部派系林立,為了爭奪地盤,各自都想擴充自己的實力,這為游擊隊打入偽軍內部提供了可乘之機。1940年冬,中共莆田縣委派戴天寶、陳文通以同鄉和“綠林朋友”…[詳細]
塔臥紅軍第四分校舊址
  塔臥紅軍第四分校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塔臥居委會。1934年12月,紅二、六軍團政治部在塔臥雷家新屋辦了一所紅軍學校,全稱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校長由蕭克兼任,副校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學員主要來自紅軍,部分學員由郭亮、永保、龍山、桑植等縣保送。學員必須是身體健康、社會關系好的青年積極分子,共有600余人(郭亮、永保兩縣約保送了60余人),編成了兩個營,學習期限為一個月。主要學習軍事、政治,培養紅軍排級以上干部。學習中,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直觀教學,如用木柴作山,火柴盒作屋,粉筆做人……教師給學生假設一次戰斗,叫大家提出戰斗方案,然后討論,選擇。除學習戰略戰術外,還學習一般軍事常…[詳細]
紅軍遵義總政治部舊址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位于遵義老城楊柳街28號,與遵義會議會址毗鄰。紅軍進駐遵義后,總政治部機關設在老城楊柳街的天主教堂內。這個天主教堂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法國傳教士沙布爾興建。主要建筑有經堂和學堂兩部分,占地面積13555平方米,四周修有圍墻。峻宇雕墻,頗為富麗。紅軍進駐遵義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簡稱紅軍總政治部)所轄的組織、宣傳、破壞、青年、政務等部和秘書處機關都設在天主教堂內。為了發動群眾,紅軍剛入城,總政治部即在經堂內召開過群眾大會。參加開會的有泥水匠、木匠、石匠、裁縫、篾匠、打草鞋的、賣小菜的、商店老板、行業的師傅、學生、教員等一二百人。在紅軍總政治部領導下,通過群眾…[詳細]
熊兒寨北土門戰斗遺址
  平谷是冀東抗日根據地西部的中心區域。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毛主席提出:“紅軍可出一部于敵后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戰略提議。1938年5月底,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打昌平、攻興隆、收平谷,主力進入平谷的靠山集、將軍關、下營(今屬薊縣)一線,配合冀東抗日-,創建抗日根據地。其第34大隊在易躍彩大隊長率領下,進駐桃棚、魚子山村,宣傳抗日,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游擊隊。1940年4月建薊(縣)平(谷)密(云)聯合縣,7月建十三團,冀東軍區副司令員包森兼任團長、政委。7月,在桃棚、魚子山村建西北辦事處。9月,在桃棚村建平谷縣第一個黨支部,同時…[詳細]
天儒樓---中共閩江特委駐地舊址
  天儒樓位于閩清縣解放大街39號(即原-閩清一中老校區校園內)。建筑占地面積650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1000平方米,建于1917年。19世紀初外國傳教士在天儒中學建了5座洋樓,稱天儒樓,為閩清一中前身。解放前拆除了3座,余下2座,其中一座為教師宿舍樓,一座為圖書館,是當年中共閩江特委在閩清活動的主要地點。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推行消極抗日、積極--方針,中共中央審時度勢,要求福建省及其他國統區的各級黨組織的工作重點必須迅速從大量發展黨員,開展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轉變到鞏固黨的組織、貫徹隱蔽精干方針上來;要求黨的工作轉入地下,扎根于工人、農民、學生、教員中間。中共福建省委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認…[詳細]
“魯藝”學校舊址
  中國0創辦的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學校。簡稱“魯藝”,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后校名全稱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擴大,許多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團體,先后從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來到延安。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急需培養大批的文藝人才,于是0中央決定創辦“魯藝”。負責學院領導工作的是“院務委員會”,由沙可夫、周揚、艾思奇、朱光、李伯釗、徐以新、呂驥、張庚等組成。1939年夏,根據0中央決定,“魯藝”與陜北公學、工人學校、青訓班合并,組成華北聯合大學開赴前方。“魯藝”師生組成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沙可夫任院長,呂驥任副院長。1939年11月2…[詳細]
寧都會議舊址
  寧都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委會小源第四村小組,原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總占地面積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平面長方形,座西北朝東南,通長22.67m,通寬13.55m,通高9.9m,占地面積307.2㎡,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壘瓦脊,脊角上翹裝飾獸吻,硬山頂,山面為疊落式封火山墻。建筑由門廊、門廳、天井和正廳組成。地面主要為青磚工字縫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墻面為青磚眠砌下堿,墻身為單丁一斗一眠空斗墻,封火山墻,頂部設三級磚檐,飾以白灰抹灰帶,小青瓦壓頂,如意卷草形翹角。1932年7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詳細]
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舊址
  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舊址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中平路151號(原79號)。194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決定成立閩江工委,派莊征到福州開展城市工作。當時擔任交通員的張章淦曾利用其叔父張依鈾在閩輪修造廠當工人之便,在工人中積極開展活動。蘇華等鑒于閩江航線在溝通福州與閩北的南平、古田、建甌根據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重視在閩江輪船公司內部發展組織,并要求梁寶通注意發展船上的黨員。根據上級指示,梁寶通先后在“開封”“西藏”“蘭州”號客貨輪上當助機,將伊立惠、陳梅惠、姚連香3人吸收為中共黨員。-1946年經批準成立黨支部,梁寶通為支部書記。閩江輪船公司黨支部成立后,在團結帶領群眾反對國民黨-派的斗爭中,不斷得到發展…[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三级理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 婷婷中文色字幕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每天被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