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志》中記載為“百花橋街德府后”。因大明湖南門路南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橋,橋以百花洲而得名,百花橋街又以橋而得名。明成化二年(1466年),德王朱見潾修建德王府,王府共有四門,南為端禮門,東為體仁門,西為導義門,而依照元、明時的慣例,王府的北門一般叫做厚載門,“厚載”一詞見《易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街在厚載門之外,清代稱厚載門街,后又訛傳為后宰門街。后宰門街是一處風水寶地,附近有百花洲、曲水亭街、珍池、珍珠泉等景觀。以前,珍珠泉水流入后宰門街東頭的珍池,珍池水又從后宰門街南側的民居中穿墻越戶,注入西頭的曲水亭街的溪流中。溪水清澈,…
[詳細]